实验研究案例.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7426669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研究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验研究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验研究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研究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研究案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研究案例:(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课题:有关开设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对中学生智能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一、问题与目的关于智能及其培养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智能能通过培养而提高,已经得到了理与实践的证明,至于如何进行培养,仍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比如国外有符尔斯坦的工具强化教学,米克尔的以三维智力结构为基本材料的教学,斯腾伯格的直线三段论方面的训练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可贵的工作,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而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实验缺少严格的实验设计与理论分析,抱有功利主义的态度,影响了研究的意义;在对提高了的智能应该具有持久,稳定和广泛的普遍迁移效果,可是许多研究者在这方面

2、没有进行探讨或是拿不出强有利的证据。同时所有的研究者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标用于鉴定培养的效果,这就影响了各研究之间的可比性。而在国内,有关开设专门培养智能的课程所进行的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吴天敏教授曾做过动脑筋练习实验,但她的实验并没有把提高智能的方法作为教学内容进行传授。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只发现王晓平和张绪杨做过。他们的研究在证实智力(思维能力)的可训练性上,作出了成绩,但没有深入研究训练效果的迁移效应以及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训练效果的影响。因此还有必要广泛、深入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的探索路线出发,提出了阐述智力活动的合成理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分为三个基本成分:元成分、操作

3、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制定计划,监督执行和评价结果的较高级的执行过程。操作成分是问题解决策略的实际执行过程。可以把这个成分看作是由元成分所决定的活动。许多认知作业已经成功地析离出智力的操作成分,如类比推理skepard等(1971)的空间问题解决等。而知识获得成分是用于学习新教材的一类过程。在斯腾伯格看来,智力的三个成分之间有交互作用的关系,知识获得成分为智力操作提供材料,操作成分是实际执行者,而二者则都在元成分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之下。我们认为斯腾伯格在这里所讲的元成分在一定程度类似于元认知。所谓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也可称为检验、调整和评价个体思维的能力。元认知过程使

4、个体得以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思维,并使之成为更有效、更灵活的学习者,有时元认知也称作元认知技能,它包括检验、计划、选择和监督,自我提问和内省以及对当前经验的控制和解释等等。就目前来说,通常一项训练工作都不可能对智力活动的各成分进行训练,它只能主要对智力活动某一或几个成分进行训练。当然训练的过程中,因为智力活动是项整体的心理活动,不能排除其它方面的影响。一般说来,如果学生有许多关于技能和学习策略的知识,那么学生就容易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思维能力训练中将思维从自我中分离出来,把思维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甚至人为的技能,教给学生客观地评价,改进思维的方法(这也就是思维策略、思维习惯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

5、,也可称作元认知的培养。我们借鉴前人的某些方法编制了适合中国中学生特点的思维课教材,设计了教学方法,并开展了教学实验。其目的在于考察上海市中学生在教学条件下学习思维方法的实际效果。具体地说是探索:开设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对培养提高中学生智能的可行性;年龄、性别因素对思维能力训练效果的影响;个体初始智能水平对思维能力训练效果的影响,以及思维能力训练的迁移效果。二、实验方法1对象实验在上海市某一普通中学进行。在该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年级各选择两个班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各年级实控两班被试人数分布见表1。选组时进行了智力测验、学能测验,学能测验在分数上是相等化的。同时还考虑实控两班上学期的统考成绩相等。表1

6、实控两组被试人数分布组 别初 一高 一男 生女 生男 生女 生实 验 组控 制 组23251717261917202教材:实验教材是根据英国大卫刘易斯和美詹姆斯格林的训练材料改编的,它的内容具有文化公平性,主要特点是培养人们的元认知能力。改编后的教材共分五讲。第一讲是概述;第二讲是如何分析内容结构;第三讲是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第四讲是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第五讲是如何更好决策。对于高一、初一的学生讲授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对于一些问题的讲解则根据其特点稍微作些改动。3教法:实验在第一学期进行。实验过程中,在实验班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课程教学,控制班则上自习课,其它条件近似一致。训练持续十二周(近三个月)

7、,每周一次课(45分种),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讲课时竭力向学生展示思维能力训练课的前景,时常阐明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它对思考事物有何价值。在课堂上做练习,时常提问,要学生叙述其思维过程,并及时反馈,分析错误的所在。4成绩评定对实验班与控制班的智力、学习能力(仅在高一测施,因为该测验内容不使用于初一)进行了前测和后测;同时我们预想训练提高的智能应迁移到学生的学业中,于是考查了所有班级上学期期末与本学期期末的语文、数学成绩。为了调查学生思维训练的效果,我们还编制了一份关于思维能力训练效果的调查问卷,要学生自我评定。智力测验用的是瑞文测验CRT,在初一年级还使用了中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学习能力

8、测验是根据美国1981年的SAT改编的。1981年的SAT已经由华东师大学能测验编制组在上海市试用过,取得了很好的信度、效度。从该测验中选出了两套等值言语、数学能力测验,分别用于前测、后测以避免记忆、学习、练习等因素的影响。三、结果(略)评析1研究问题:(1)开设思维能力训练课程 对培养提高中学生智能的可行性;(2)年龄、性别因素对思维能力训练效果的影响;(3)个体初始只能水平对思维能力训练效果的影响;(4)思维能力训练的迁移效果。研究假设:对中学生开设思维能力训练课程,使中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策略,就能够在较短时提高他们的智能水平,在一定范围内思维能力训练效果是可以迁移的,性别、年龄因素对思维

9、能力训练效果有显著影响。2处理1:实验组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课程教学(1)教材:实验教材是根据英国大卫刘易斯和美国詹姆斯格林的训练教材改编的,它的内容具有文化公平性,改编后的教材共分五讲。第一讲是概述;第二讲是如何分析内容结构;第三讲如何更有效地学习;第四讲是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第五讲是如何更好决策。对于高一、初一的学生讲授的内容是一样的,但对于一些问题的讲解则根据其特点稍微作些改动。(2)教法:训练持续12周(近三个月),每周一次课(45分钟),课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讲课时竭力向学生展示思维能力训练课的前景,时常阐明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它对思考事物有何价值。在课堂上做练习,时常提问,要学生叙

10、述其思维过程,并及时反馈,分析错误的所在。处理2:控制组上自习课3目标总体:上海市中学学生接近总体:上海市某一普通中学。在该中学的初一和高一年级各选择两个班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样本大小:164人。其中:实验组 初一40人(男23,女17); 高一43人(男16,女17)控制组 初一42人(男25,女17); 高一39人(男19,女20)取样方法:对被选的两个班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学能测验。学能测验在分数上是相等化的。同时还考虑实验组、控制组上学期语文、数学统考成绩相等。实验单位:每个独立的学生。4因变量:学生的智能水平操作定义:(1)智力测验(瑞文测验CRT)初一,还用了中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2)学习能力测验(两套等值言语、数学能力测验)(3)语文、数学学习成绩分析(1) 关于思维训练结果的调查问卷(学生自我评定)5.采用的控制方法:(1)通过智力测验,学能测验,形成被试组(2)控制性别差异(3)前后测相同(2) 基本条件近似一致6实验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统计假设:两个处理组得到的平均数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