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1.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42652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一)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一)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一)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一)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归园田居(其一)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一)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一)1.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体悟,培养学生鉴赏古的能力2、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追求高洁、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质 3、能够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 4、体会鉴赏写景的句子,学习使人高超的写景技法。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课下利用工具书自学,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对作品有初步的理解,对于学生认识上的难点进行合作讨论探讨,点拨。对学生的难以理解的地方,重点的地方利用微课的形式讲解,如果学生当堂不能吸收,可在课后反复观看学习。让学生循着诗句进入诗人的心灵,理解作品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蕴;诵读品味,思考体会,学会探究合作学习的基

2、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追求高洁、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质,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对诗歌景物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诗人情感、志趣的追求的理解教学难点: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及写作手法的鉴赏,理解诗人追求高洁、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质教学方法:点拨法,诵读法 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 导入新课。请看一副对联:醉乱世,念故园,桃李是否罗堂前 笑天下,归园田,榆柳已经荫后檐对联中的人物是谁?看来大家对陶渊明有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介绍陶渊明。检查课前预习: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父亲早死,少年时代生活

3、贫困。青年时代曾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几次出仕,二十九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来曾出任镇江参军,彭泽令等职。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衰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一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被他的朋友谥为“靖节”,所以后世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生活时代:“篡”“乱”

4、交替的动荡年代。官僚军阀相互倾轧,平民造反,外族入侵。早年: “大济苍生”中年: “五次出仕”晚年: “归隐田园”陶渊明辞官归故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东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首诗.)板书课题:归园田居二、 解题归:回归 ; 回归到园田居住。(归是题眼) 陶渊明为什么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决然地回到田园中?田园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作者?让我们一起来揭秘。三、初次品读,感知内容1、要求生齐声朗读全诗,读准字音。2、自我展示3、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诵,并分组找出并分析:(

5、1).作者回归田园的原因的句子。 (2).描写田园风光的句子。(1)回归田园的原因: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如何理解“俗韵”“丘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生性高洁,不愿迎合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如何理解“尘网”、“三十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尘网指官场。三十年夸大了时间,言其时间漫长,痛苦之深。体现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之情)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旧林”、“故渊”分别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误入官场后的状态,无自由,无尊严,体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

6、活的向往、渴慕。)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 固守愚拙,坚守本性(本心)。(不为为五斗米折腰)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污浊的官场上,一个诗人感到精神上压抑,没有自由,没有尊严。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本性(本心),保持精神上和人格上的自由和独立,随心随性的做真正的自己。(2)田园风光:1、找出描写田园风光的的诗句 :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2、生试着创作自己的田园诗,并与陶诗作比较。3、结合自己所写的田园诗,谈

7、谈陶渊明写景的高超之处。利用微课讲解陶诗写景的高超之处。作者选用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农村最常见的景物。 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的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追求。(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宁静幽美)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运用到叠词。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此处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梨花竟艳于堂前。红绿相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

8、构成一个近景: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陶渊明是

9、“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为我们描绘了简陋、质朴而恬静、幽美、祥和、淡泊的田园生活,与污浊黑暗的官场构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无比的热爱及自己的志趣。(简陋、纯朴,而恬静、幽美,祥和,淡泊,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3、田园的魅力:景美;坚守本性(本心),保持“精神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 能随心随性的做真实的自己。田园和自己的志趣、追求高度契合。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总结呼应首句,再次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回归自然的喜悦和欣慰)三、

10、 再次品读,以声传情四、讨论、探究(小组合作探究)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园田”?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点拨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 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时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陶渊明的归田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

11、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他的精神值得赞扬与学习,但也要看到其不足的一面: 其一: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做一个有才华但要勇于展示,服务于社会的人,勇敢的承担社会责任。其二,现实固然黑暗,但在黑暗的现实中,也可既保持自己良好的品行,又在官场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不一定非要

12、归隐。不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了,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 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都争取有所作为,不在困难面前退缩的人。五、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主要为我们揭示了诗人归田园的原因,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由官场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喜悦。“归田园”使诗人保持了自己的本性,真正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人格上的独立,能随心随性地做真正的自己。陶渊明回归田园后,他的人生也就翻开了新的一页! 六、板书设计(将陶渊明归隐前后设计成翻开的书本) | | | | 官场(厌恶) 归 田园(热爱、喜悦) | | 无自由 | 本性、本心

13、| | 无尊严 | 精神上的自由 | | | 人格上的独立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2)。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教学反思:归园田居(其一)是普通高中语文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讲读课。这首诗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诗作中典型代表作。由于他的田园诗风具有朴实易懂的特点,所以我在设计这堂课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鉴赏诗歌的兴趣。这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其中起引导、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挥和提高。在本堂课的导入设计环节,我运用对

14、联引出陶渊明,进而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本首诗。在了解作者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对作者生平经历了解的部分,教师只在其后做一些补充说明。这样做的好处是调动了学生熟悉作家作品的积极性,感受到自己也是一堂课中的一个角色。当熟悉了作者生平后,我注重了诗歌的朗诵作用。既指明学生朗诵,又聆听名家朗诵,使学生从对比中掌握诗歌朗诵的技巧,懂得情感融入其中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朗诵诗歌的兴趣,落实了诗歌朗诵环节。进入到对诗歌文意理解的环节时,我有别于一些老师自己包办对诗歌字词全文进行翻译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理解,老师只做引导。经过后来实践,我发现这样做的确有好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也使教师

15、了解了学生的接受新知能力,熟悉了这一环节的重点所在。这堂课的重点是对这首诗进行分析与鉴赏,在这个环节部分,我运用了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言可表。在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时,我找准重点,设计问题,学生在互相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讨论不能得出的点再由老师点拨,渐渐挖掘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自主完成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读出了诗歌的深意。为了既符合新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发言权等教学理念,又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试着自己创作自己的田园诗,然后通过自己的诗歌和陶诗作比较,进而鉴赏陶诗写景句子的艺术手法,将写作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先实践自己创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学生自己的创作。并在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