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742036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鹰系列海防导弹全记录研制方案的诞生洪都从一开始就贯穿了 立足于仿制,着眼 于自行设计的指导思想。1963年底,当上游 一号试制工 作展开之后,洪都四。办公室提出了在上游号基础上进行改 型的设想,立即得到厂领导的赞同。厂党委书x吴清明、厂长冯 安国亲自布置了任务。为此,四0办公室立即成立了新方案论证 组(409组X1964年2月,三机部(全称第三机械工业部,主管航空) 副部长刘鼎在洪都检查工作时,也要求洪都在抓紧吃透上游 一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于是,方案设计工作加快了步伐。当时,曾提出空舰、岸舰、舰舰等多种方案。在外访中,海 军提出希望将上游”号搬到岸上,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于是, 岸舰海鹰

2、一号导弹有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案。在总体方案设 计过程中,得到了海军、五机部(主管兵器X四机部(主管电 子)、七机部(1964年以国防部五院为基础增设第七机械工业部, 主管洲际导弹和航天1十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1964年底,洪都上报了初步总体方案。1965年2月,三机 部正式下达了岸舰海鹰二号的研制任务。方案设计中,主要 行了考虑。是针对射程加大后,引起总体、系统、结构等方一系列问题进当时抗美援越的战备形势逼人,美国的战争升级将战火引向 北越,直接威胁着我国南大门。中央及时提出:两弹为主,导 弹第一,并成立了中央军委专委专门抓导弹研制生产。1965年4月,刘鼎专程到洪都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导弹设

3、计改型问题,中央提出要千方百计设法动员工厂、研究单位科技 人员,搞出给敌人空海军优势狠狠打击的东西。现在工办赵尔陆 主任亲自出马,要三机部、七机部把方案都拿出来。1965年4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岸舰飞航式导弹海鹰 二号武器系统技术方案审定会议(代号423会议X在国防工办 和七机部主持下A月21 26日先在七机都三院开了预备会议。 接着在京西宾馆召开了有42个单位参加的正式会议,于5月6 日胜利完成了岸舰海鹰二号研制方案的审订任务。国防工办 主任赵尔陆、七机部副部长刘有光、三机部副部长刘鼎、四机部 副部长王惇、海装技术部部长远征等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 由七机部副部长钱学森主持。赵尔陆传达了

4、国家xx刘xx要尽快拿出岸舰导弹,打击敌 人的海空优势的指示。会议按照要更快更好地拿出岸舰导弹的要求,对七机部三院 和洪都的两个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最后确定以洪都厂提出的 1966年底进靶场进行飞行试验的方案为标杆,安排进度。会议以设计、生产、使用三结合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各方面 的积极性。按经过讨论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相对于上游一 号要采取18项措施,其中加大航程的措施7项,保证导弹命中 概率的措施7项,提高作战威力的措施2项。如射程加大后,为 了减轻主发动机的负担,要求重新研制助推器,将其总冲提高到 55吨秒。282厂主动挑起了这副担子。驾驶仪系统要求将航向的 稳定精度提高30% ,由11

5、9厂负责研制。又如地面跟踪雷达, 原想把上游 一号的浪谷雷达搬到岸上,786厂在会上介 绍了炮瞄雷达性能,一致认为比原方案好。发射架的研制由六机 部(主管造船)提供。会议确定由七机部三院负责整个武器系统抓总,洪都厂负责 弹体和弹上分系统设计及技术协调。根据423会议确定的进度,洪都厂进行了 海鹰二号的风 洞试验,回路数学模拟、半实物模拟和弹道计算,及时确定了控 制和制导系统参数,在弹道各特征点上,尽量使其控制指标和稳 定指标,接近或优于上游一号。11月份,召开了武器系统 协调会议,进一步落实签订了技术协议。由于三院对分工问题持异议,1965年6月6日,三院政委 郁文、副院长梁守槃、三院三部政委

6、黄毅、副主任杨晋等一行8 人来洪都厂商谈海鹰二号试制中有关问题。三院就分工问题 提出了 10个问题,结果8个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1965年9月,三机部转发的国防工办(65 )办七字449号 文确定的关于海鹰二号产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暂行办法, 进一步明确三机部负责导弹及相应测试设备的设计、试制和总装, 并负责与弹上配套成件的技术协调。同文决定,七机部三院也开 展海鹰三号的研制。1966年,海鹰二号正式改名为海鹰 一号,海鹰三号改名为海鹰二号。研制经过423会议后,洪都厂上报的试制总方案,吸取了 上游- 号仿制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物质条件,使创造寓 于继承之中。这也是开展海鹰 一号

7、研制的基础与原则。新研 制的助推器,借用上游 一号的约30%零件:弹体零组件有 79.5%与上游 一号相同,从而大大地缩短了研制周期。与上游 一号相比,弹上系统设计更改主要有弹身长度增 加了 760毫米,动力装置推进剂增加64% ,主发动机工作时间 由150秒增至275秒,第二级推力增至590千克,助推器总冲不 小于55吨秒,由于弹身长度及重量的增加,对弹翼位置进行了 相应调整。为满足发射条件的改变,弹上控制系统参数相应改变, 取消了驾驶仪的倾斜随动系统。根据武器系统设计要求,将滑块 由凸块截面改为凹槽截面。取消了剪切销,地面分离插头由一个 63孔的改为两个39孔。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听取了有关

8、专家的咨询,如三院梁守槃 副院长提出,由于弹体长度加长可能引起刚度变化的问题。所以, 较仔细进行了全弹结构刚度以及全弹地面共振试验。由于当初对 发射架与导弹之间的强迫振动问题缺乏认识,抓总单位只提出弹 与武器系统的精度分配及结构电器协调要求,从未提及弹架刚度 协调要求,从而形成弹、架设计工作各干各的局面。致使这样一 个复杂的强迫振动问题,成了无人过问的边缘问题,结果导 致海鹰 一号导弹飞行试验,经历了四年艰苦、曲折的历程, 才取得成功。同样,对海鹰一号雷达天线回调角设计也有个认识过程。 开始只认识到海鹰 一号与上游 一号有差异,加之更改回 调角需涉及到雷达的变动,故仍按上游 一号未动。结果,在

9、 飞行试验中出现过近弹。于是才下决心改变了回调角范围,增加 了回调角装定机构,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洪都厂零批10发产品于1965年7月投产,1966年2月顺 利完成了全弹静力试验。至1966年11月底,按423会议确定的 进度,经过19个月的奋战,产品准时进入靶场。首次飞行试验,第一发弹飞行正常,但雷达没有捕捉目标, 飞了最大航程。第二发弹也是如此。突破关键,取得成功1967年7月,由国防科委与工办主持,在北京召开了 海 鹰 一号研制工作汇报会,主要是进行故障分析,并要求加快研 制过程,力争1967年定型。会后,采取了截短发射架导轨,在雷达减振器上增加限动片 等措施。1967年9月,继续进行试验,结果仅一发命中,有一 发因天线回调角问题成了近弹,另一发又出现了雷达不捕捉目标 的故障。当时正值xx动乱,大部分科技人员被下放到车间当 工人,严重削弱了设计研制力量,影响了故障分析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