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407584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奇松第二课时.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奇松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课时重点:品味文章优美词句,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课时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黄山松的魅力。二、 教学第一自然段1.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检测练习)(理解情有独钟 )。2. 黄山松树多吗?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课件出示: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齐读。)黄山

2、奇松那么潇洒,挺秀,你喜欢吗?(指名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三、教学第二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观松的最佳地点在哪里?你从哪里读出来的?黄山绝胜处的“绝胜”的意思就是 最好的地方,指名说。2.现在我们正在玉屏楼上举目四望,可以看到哪些松树?(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3.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出三大名松的奇?把你认为描写松树奇特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写上你的感受,待会儿交流。4.我们先来看看写迎客松,描写迎客松奇特的句子是哪一句?指名读,交流分享。(能不能意思不变,给遒劲换个词。我们比比看,用哪个词语的好呢?为什么?指导朗读)5.想一想为什么

3、说迎客松饱经风霜?6.迎客松都经历过哪些艰难困苦呢?我们来看一下迎客松的生长环境。出示图片资料。大家想象一下,迎客松在1700米高的悬崖上都会经历哪些困难呢?都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呢?过渡语: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黄山松的生长过程经历这么多的艰险,那么它生长下来,大家都觉得奇不奇呢?7.这是它的生命力奇,精神奇,那么迎客松的外形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句子,并且课件出示。8.这是一个什么句子?拟人句。请你们伸出手臂来看看迎客松的图,出示图片。斜伸出的枝干,像不像人的手臂呢?9.想一想,欢迎宾客的迎客松会说些什么?哪位同学来扮演热情的迎客松,从你青翠的枝干中伸出。你热情的手臂。说出欢迎宾客的话语。学生

4、上讲台扮演。10.(出示迎客松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片,想想“郁郁苍苍”是指这棵松树怎么样?11.读到这儿,我不由想起了一首描写松树的诗,大雪压青松,学生接着说, 课件出示。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读到这,你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12.你认为陪客松奇在哪?巨人说明了什么?13.你们能不能把它的奇特读出来?(指名读,齐读)14.如果把绿色的巨人去掉,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15.谁来介绍一下送客松,送客松奇在哪里?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指名说。16.出示盘曲这个词。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送客松盘曲的枝干画下来。谁能把送

5、客松的奇特读出来?(指名读,齐读)过渡语: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真的觉得黄山松非常奇特,接下来请同学们练习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待会把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读)17.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何得名的?四、背诵我们已经感受到三大奇松的风采,现在我们来试着把它们记在脑子里,请大家快速读一读,背一背这一自然段。出示练习,指名背诵,全班齐背。五、教学第三自然段我们在玉屏楼上欣赏了三大名松的奇特风采,其实黄山还有许多无名小松也是形态各异,我们快速来浏览一下它们的姿态。1.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吗?过渡语: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是黄山更加神奇秀美。咱们一起来美美的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出示句子,这是本段的中心句,一起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文段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想一想。填一填。出示练习。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六、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领略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知道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是因为它们的形态和姿态而得名的,感受到了黄山景色的神奇,秀美。板书设计:黄山奇松迎客松 陪客松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