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古文2.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406539 上传时间:2023-11-1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古文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复习——古文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复习——古文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复习——古文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复习——古文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古文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古文2.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古文复习:(一)阅读黔之驴,回答下列问题。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噬( ) 好( )事者 慭( )然 窥( )之 大阚( ) 跳踉( ) 益狎( ) 远遁(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慭慭然( ) 驴不胜怒( )蹄之( ) 技止此耳( ) 尽其肉 ( ) 乃

2、去( )稍近益狎( )3.黔之驴选自_ ,作者_ ,字_ ,_ 代文学家。黔,地名,包括现_ 、_ 等省的部分地区。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蔽林间窥之。( )5、写出三个与课文相关的成语并解释。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强大而实际上很虚弱的东西。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老虎形象有什么作用。心理活动: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耳。动作:蔽、窥、遁、视、近出、荡倚冲冒

3、、跳、阚、断、尽。作用:细腻、逼真、传神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5、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驴很笨,它对身边的危险毫无觉察,麻木迟钝,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 (二)阅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胡骑( )金柝( )策勋( ) 赏赐( ) 理云bn( ) pi头( ) 扑shu( ) 雄 ch( ) bng 地走(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当户织( ) 何所忆( )

4、 愿为市鞍马( )( ) 赏赐百千强( ) 当户理红妆( )(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3填空。 (1)木兰诗选自_ 朝_ (人名)编的_,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_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_ 的女英雄形象。 (2)诗中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3)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_ ,_ ”一句诗文。 4简答。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句中的“东”“南”“西”“北”是实指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不是,是“虚指”。这是采

5、用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描述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急情况。实指便解释不通了。 (2)有人说,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你的看法如何呢?请简述理由。 答:不,这个说法欠妥当。在“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国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 (3)你喜欢诗中的花木兰吗?为什么?请简述理由。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概括地写出了木兰驰聘沙场的矫健身姿。请你展开联想,用简短的文字具体描写出木兰驰聘沙场的动作、神态、表情等。 5、用原文句子回答 (1). 木兰从军

6、的原因是:_(2). 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_(3). 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_(4). 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_(5). 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6). 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用自己的话作答)_(二)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本文是一篇(托物

7、言志) 的抒情散文。作者用品性高洁的(莲花)自况,把(记叙) 、(议论) 和抒情结合起来,委婉含蓄地否定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风气。2.本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起笔,是为写(莲花) 作铺垫,是为了引出(爱莲)以点题。3.文中表现莲花品性纯洁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反映莲花生性质朴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写莲花处世通达正直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显示莲花庄重自爱的语句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4.本文文笔流畅,行文从容而活泼,语言形式上骈散并用,多种句式错落有致,收笔处的一段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语气和用途考虑,分别为(

8、) 句、( )句 、( )句。5.这篇短文三次用衬托手法。第一次用(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来衬托“予独爱莲”;第二次用“花之隐逸者”,“花之富贵者”来衬托(花之君子者);第三次回应开头,用衬托突出“同予者何人”,以表现作者蔑视世俗的态度和独立孤行、洁身自好的节操。6.本文的衬托,既有以叶衬花的陪衬,也有以黑衬白的反衬。本文意在写莲,却处处以菊和牡丹伴之。文章用菊衬莲属于(陪衬),以牡丹衬莲属于(反衬) 。有时候衬托还有彼此互衬、相映成趣的映衬。7.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也就是说,在人们的心目中,牡丹是(富贵) 的象征。8.“晋陶渊明独爱菊。”东晋陶潜不

9、肯为五斗米折腰,在县令上任时摘冠而逃,以不合于时,偏在清秋开放,不合于世,长在山野草丛的菊花自娱,这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被作者用来作为自己(洁身自好或出淤泥而不染)的生活态度的一种衬托。9、本文的作者是 , 代道州人, 家,学者称他 10、文中有对一对反义词是 和 。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 )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 亭亭净植( ) 予谓菊( ) 宜乎众矣( ) 12、翻译下列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

10、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阅读沁园春 雪,回答文后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给加点字注音。 蜡( )象 分( )外 妖娆( ) 今朝( ) 2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3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 4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 5、文中 、 两个动词用得极为传神,赋予山、原以,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和激动的情绪。 6、指出本

11、段中哪些句子属于下列描写景物的方式。 A.概括描写: 具体描写: 想像描写: B.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 7、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写出了地域的广阔,显示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9、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的修辞方法是() A.对比 拟人 排比 B.拟人 排比 对偶 C.比喻 拟人 对偶 D.排比 拟人 比喻 10、诗人在评说古人时,用了一个惜领起,那么惜是什么意思?它管到什么地方?有何深刻的的含意?答: 惜是可惜、叹惜、惋惜,有美中不足之意。它管到射大雕一句,统领下面对历代帝王的议论,概括了他们的文治不足。1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答:这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1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偶)(夸张)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拟人) 13词原来是一种配上曲调可以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的名称,叫词牌;它规定着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和平仄声韵 ;所以,人们一般把作词称为填词。历史上宋代是词的创作繁荣期,涌现了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和以李清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