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建设.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57405855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生态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乡生态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乡生态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城乡生态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城乡生态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生态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生态建设.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建设“绿化”新城生态工程建设绿地系统建设环保工程建设二、建设“净化”新城节能减排战略节约优先战略三、建设“健康”新城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六、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内生动力和坚实支撑,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晋城在晋东南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城镇化发展的新跨越。(21)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四位一体”特色城镇化战略,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县城为主干,以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结点,形成规模等级有序、空间布局合理、功能优势互补、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

2、系,缩短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设施落差”。按照“6688”的城市总体框架,尽快形成“高速环绕、六区联动、组团发展”的城市框架布局;加大城市生态绿化建设,营造“一心、一环、两带、两廊、多斑块”的城市生态系统;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构筑“两环四射六横七纵”的城市路网,拉大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尽快建设主城区至北石店、金村、南村快速通道,完善城市骨干道路。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扩容与提质同步,确保城市整体协调发展。(22)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目标,充分彰显城市的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便捷性、方便性、功能性,着力做优“太行明珠、宜居晋城”这一城市品牌。加快公共服务

3、设施建设,尽快完善行政、文化、居住、商贸服务、高技术产业、现代物流等多种功能,强化城市的文化、商贸以及为能源和新型煤化工服务等多种功能,重点抓好满足群众教育、医疗、文化、科普、体育、商业和休闲娱乐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社会化发展水平。(23)加强县城建设。要把做大做强县城作为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支点,充分考虑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等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县城发展方向和定位。要逐步增加县城就业容量,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集聚,强化与中心城市的衔接融合和对乡镇的辐射带动。县城达到园林城市标准,建设一批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24

4、)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为重点,强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镇化向农村延伸,农村向城镇化迈进,实现城乡共同发展。重点抓好沁河流域、丹河流域、环城高速周边的重点城镇建设。特别是沁河流域要依托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工业发展、古堡文化和生态旅游的优势,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文化旅游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努力建设具有现代工业气息、人文底蕴厚重、山水园林优化的特色城镇化样板区。七、加强城乡生态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促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与调整经济结构相结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

5、济,推动经济发展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转变,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5)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把降低能耗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完善节能标准,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和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建设低碳工业、建筑、能源和交通体系,建立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理念,加快形成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消费模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碳汇合作。(26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循环型社会,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一区六园”和大型企业为载体,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煤炭、冶金、电力、煤化工等各类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重点示范项目为龙头,发展以垃圾处理和废弃资源回收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27)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整治、强化监管,严格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煤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两

7、高一资”产业准入门槛。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污染减排工程,加强中水回用、污泥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测监管。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重点乡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全市环境质量全面提升。(28)加强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建设绿色晋城。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推进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为主的山上治本工程和以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

8、化、城市绿化、厂矿企业绿化、村庄绿化和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主的身边增绿工程。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太行山绿化、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恢复山地植被,搞好水土保持,提高生态涵养能力。加强生态公益林、城市绿地和河流绿色廊道、交通绿色廊道以及各组团之间的绿地隔离带规划。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流水系,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结合、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原生态近自然的环境支撑。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八、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9、方式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29)实施科技兴市战略。要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完善创新体系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中心环节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社会建设。注重创新主体的培育,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骨干作用,集聚创新人才,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开发能力,着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重点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知名品牌,着力

10、构筑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技术创新协作体系。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在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引进风险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逐步建立自己的风险投资体系。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强孵化器建设,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0)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布局和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支持

11、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快推进晋城学院本科院校建设,完善我市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机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认真落实国家资助制度,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31)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构筑晋城人才高地,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党政人才、

1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与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新事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强化激励保障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加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的投入力度,制定和实施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努力形成人才涌流、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九、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晋城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实施文明素质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文化生活繁荣和文化产业

13、促进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3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巩固和发展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文明创建格局,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争创国家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太行精神、右玉精神,践行晋城精神,创造崇实守信、开放包容、争先创新的社会氛围。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

14、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33)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体系。创新文化生产机制,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增强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整合本土文化资源,举办“中国太行山文化节”,叫响赵树理和围棋发源地两大文化品牌。(34)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继续推进文化低保、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资源信息

15、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旅游示范、农村文化队伍等十个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强职工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办文化组织,丰富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35)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产品集散地,培育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新闻影视、印刷发行、演艺娱乐、广告会展等六大主导产业。实施文化经济战略,推动文

16、化与其它产业相融合,提高文化产品经济价值和其它产品文化附加值。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增强文化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加大科技注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动漫网游、数字出版、互动电视、物联网、电子商务科技主导型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科技化水平。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市情、健全有效、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36)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做好退役军人就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