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394631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的调查一、西江千户苗寨的概况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 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 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 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 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

2、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 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 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 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 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 一。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 位, 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 2005年11月“中国民族 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

3、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 日益增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 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C,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 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谷地两侧山地 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

4、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 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 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 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 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 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 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

5、水田园风光,极 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二、调查的内容(一)苗族人口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 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 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苗族人口近99%,因此称西江千户苗寨。(二)苗族语言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 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 仍然使用苗语。(三)苗族服饰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

6、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 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 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服饰的独特性,是雷公山区苗族的典型代表。平常女式便装 和节日的银饰盛装,这与当地苗村妇女们心灵手巧的制绣技艺与精湛的银饰锻造工艺分不开的。 姑娘善于桃花刺绣,在七、八岁时,都已拈针作绣了,在长辈的传教下,绣艺逐渐成熟。长到 十七、八岁时,都已是熟练的绣艺手了。西江的绣刺品种,有桃花、平绣、绉绣、瓣绣、缠绣、 叠绣以及剪纸等工艺。绣的花草、鱼虫、蝴蝶、禽兽等的构图,都具严谨大方,富有想象力, 甚至有作无图的引线作业,信手走针飞线。通过线条

7、的曲直、长短、粗细、疏密的巧妙结合, 花色构成和谐,生动有趣,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平常,喜欢穿青色或兰色襟衣,肩胛和袖口镶有二指宽的绣刺花边,喜带挂花围腰,这种 称为便装式,其下着长裤,头上打着s型发髻,横插银梳或木梳。发髻上还插上银簪和小花朵,入时大方,朴素雅致。逢年过节跳芦笙或姑娘出嫁之时,穿着盛装,绣花衣佩订银片、银 铃,再是头上套着银冠,颈上戴着项圈,手上戴上银手镯,胸前挂着亚领,还佩戴银耳环,下 着百褶裙,腰系24条绣有花、鸟、草、鱼、虫、龙、凤、蝶及以野禽等的绣带。在节日的芦笙 堂上,小伙子吹响芦笙,数百名姑娘围圈随笙起舞,银铃作响,好一路风彩的样。这些盛装银 饰,都是当地民间

8、艺人的杰作。苗族服饰样式多种,色彩鲜艳,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 上的历史”的美誉。西江苗族姑娘讲究打扮、服装分盛装和便装。平时身着花白、蓝、青各色便装,肩膀和袖口 镶有花边,下着涤卡或涤纶、呢料等制成的女装裤,头上包扎印花枕巾或梳光滑的凸簪型发簪, 插银木梳,别银簪或塑料花。挂花围腰,脚绣花布鞋,戴银手镯,入时大方节日着盛装,戴银 花,挂压领,簪银角、银雀、银耳环、手镯、还有一种古装,上身为无领大花衣,衣角、肩胛、 衣袖都钉上各式银花片,下着家织布制的百邹群,腰系花飘带,银铃叮当,神采飞扬。(四)苗族银饰 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银匠工艺多为祖

9、传,经多代的锻制改进,技艺精湛不凡。在西江有多户银匠户,且在离西江不到十公里于北向 的控拜、麻料、乌高银匠村,共610户, 2812人,家家户户擅长银饰工艺,匠人足迹遍布黔东南 凯里、黎平、台江、从江、榕江、丹寨等县,以及省内惠水、荔波、三都等县,甚至被省外请 去打制银饰工艺的,就有上海、北京、广西、台湾等地,都有这里匠人的足迹,仅长期在凯里 金泉湖一带安家落户的匠人户有109户250名匠人,他们在专打制银饰维生计,代表雷山银匠锻 制工艺的,已列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苗族饮食这里祖祖辈辈以来,以大米为主食,平常是粳米,过年节或红白喜事之时,时常用糯米做成 糯米饭、包棕粑、打糯米粑、

10、用植物加工成黑色的和黄、红色糯米饭,都为当地苗民喜爱。平 时喜用酸、辣、甜味食品为主。过年节,少不了宰猪、羊、杀鸡,更少不了到田头捉鱼来,或 煮酸汤鱼、冻鱼、豆腐鱼、黄豆鱼。尤其煮鲤鱼时,从坛子取些已久腌坛的少许酸菜掺煮,加 些适合的菜蔬并煮熟之后,或以青椒烧后捣烂拌合鱼,加点鱼香料和花椒等,这菜也称苗王鱼 ,均为上等佳肴,味美可口,所令人们喜爱。六)传统习俗西江风情浓郁、民风别具,是雷公山区苗族的集中代表。这里民族节日可多,隆重的可数农 历六月吃新节,农历十一月上旬的过苗年节和十三年一度的鼓藏节,还有不定期的招龙 节。东引、羊排寨上的风景林,除部分自然生长的外,就是每过招龙节里栽的,实际上是

11、个 整理寨容的一个节日。还有防火安全的扫寨节,都是以聚会祭祀祖宗形式号召防火安全的一 个节日,其内容,对人和寨子是好事一桩,这都成了代代相传。不论过苗年或鼓藏节,都是西 江最隆重的节日,按祭祖程序,都是吹芦笙、敲铜鼓,老少皆乐,男女同舞。县内各地与毗邻 的台江、凯里等地的亲朋好友涌来参加,盛况空前,有时达一、二万人之多。每到节日,酒歌、 嘎百福叙事歌、飞歌不断。每到节日,尤其青年男女,在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西江的情歌, 其用词与唱调都是循古的原生态状,有似天籁之音,特别动人。青年人通过唱歌求偶,每首情 歌,都融入自然物象、寓意深长,优美而缠绵多情,十分感人,多少结对成双的都是在对唱情 歌产生恋情

12、,进而组成家庭。这一美好姻缘,缘于情感的组合,因而夫妻相处始终和睦相好, 与邻里也都处于和谐气围之中。(七)自然领袖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 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 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 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 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 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

13、“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 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解放前 是选举产生的,解放后是世袭的,其他自然领袖依然现在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 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 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 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 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 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

14、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八)历史沿革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 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 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 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 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 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

15、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 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 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 一股势力。 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 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 台江、施秉等地。 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

16、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 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 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 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 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 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 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 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 是由此而来。 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