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的确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3926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四气的确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药四气的确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药四气的确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四气的确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四气的确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气的确定四气的确定。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本草书或者中药书上每个药后面的寒性、温性、平性是怎么来的?前人是 怎么定的?主要就讲这么一个问题。那么对于药性的确定,当然它和其他性能一样,都是要通过用药以后, 就是这个患者首先要服药,服药以后要看这个患者的寒热的病理现象有什么改变,从这个病理改变当中来 逐步把它总结出来的。所以这个总结的过程就是我们书上四气的确定当中的第二段,这个是核心的内容。 尤其是从第二行开始,四气的确定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 性或者症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那么怎样得以认识呢?就是后面,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 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

2、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 治疗热证的就属于寒凉药,反之,能够减轻或治疗寒证的就是温热药。当然中间举了一些例子,这个例子 我们可记可不记,今后学了以后,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以后学的几百味药当中,首先大家这里要记住, 首先记住这几句话,就是中药的药性的确定是和药物所治的疾病相对而言的,它是从药物的治疗效应当中 概括出来的,怎样概括?就是我们书上讲的,能够减轻或者消除热证的一般是寒凉的药;能够减轻或消除 寒证的一般是温热药。这个是药物确定的主要的依据。光记住这几句话行不行呢?不行,当然首先要记住, 更重要的我们是在今后学习各论的时候,要把这个理论应用到各

3、论的药物的学习当中去。如果说我们学习 某一个药它能够治疗热证,那肯定它就是属于寒凉的,它的药性就应该是寒性或者凉性;如果某一个药它 能够治疗或减轻寒证,那么它就应该是温性或者热性的药,要注意用到具体的(药物中】那么对于具体的 药物,我们现在是不是要让患者把这些药物都吃进去,然后再看它的变化对寒证、热证是不是有影响,然 后我们再来记这个药性呢?不是。因为前人通过了千百年的实践,巳经经过无数次的观察,他们巳经对药 物的药性有一些标定下来了,巳经标定下来了。但是我们现在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去死记硬背某一个药是 温性的、是热性的、是寒性的、凉性的,这个背不了,我也背不了。如果你们要问我某一个药书上写的是

4、 什么,我不一定(回答得出来)。但是我有方法能够知道它,我有方法能够推断它。有什么方法呢?记它的 功效,从功效来分析、来推断。所以这个教材的第二个问题的第三小段,在今后我们要学的药物当中,清 热药、发散风热药、攻下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凉血止血药、补阴药,因为这些药都是治疗热证 的,能够减轻或者治疗热证,所以都是寒凉药,都是比较典型的(寒性药)另外峻下药、平肝潜阳药,它 有减轻热证的这种倾向,所以它一般多数是偏于寒凉的;那么反过来说,这个温里药、发散风寒药、温经 止血药、补阳药这些都能够减轻或者治疗寒证,它都是温热的,比较典型的(温热药);祛风湿药、化湿药、 行气药、开窍药以及补气药,多

5、数是有利于改变寒证的,所以它多数是偏于温性的。我们就看这个药物的 功效,因为我们今后学习药物首先就要记住它的功效。我们在看这个药物的功效里面,如果说有这方面的 功效,那么我们就能够推导出,就能分析出它的药性,根本用不着去死记硬背。比如说麻黄它能发散风寒, 那么发散风寒呢,它治疗的风寒感冒,它治疗的是寒证,它肯定能够减轻寒证,减轻或者治疗,那肯定麻 黄是一个偏于温热的药物。它的药性是偏于温热性的。就是诸如此类的,今后我们在学具体的药物的时候, 都要告诉大家,到时一章一章的,每一个章节它的药性的倾向性是什么,这样子大家记就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是这样子(推)出来有没有问题呢?有一些问题,什么问题呢?

6、比如说你不知道它是热性或者大热?你 不知道它是温或者微温?这个不要紧,后面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个药物就是说一些寒性很强的药或者 说热性很强的药,在中药里面是不多的,这个极性很强的,我们这个要把它记住。比如说附子、干姜、肉 桂,这个热性很强,不能认为它是一般的温性药。比如说什么黄连、黄苓这些寒性是比较强的药。那么其 余有的药一般的这种温或者微温,这个区别不区别它,意义不是很大。或者寒和微寒,有的绝大多数意义 也不是很大,背也背不了。那么为什么(意义)不是很大呢?我后面要讲,就是供大家参考的一些问题, 就是书上的第四段和第五段,就是简单地谈到了这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在本草学当中,很多药物确定的

7、药性有分歧,所以就告诉大家,药性在记述当中的这种分歧的现象和原因。因为前人对药物要标定一个药 性,最早的初衷是定性的,它偏寒或者偏热,这种两分法,是为了定性。那么后来把它改为了四性,温热 寒凉,又有大热、大温、大寒、微寒、微温,这个巳经把定性的一个问题,把它转化成了一个定量的一个 理论。中药的药性能不能定量?没有客观标准就不能定量,定不了量。它不是考体温,比如说三十七度四 以下,或者怎么,至少三十七度四到多少这个(是)低热,或者三十八度五以上这个(是)高热,这个能 够有一个客观的标准。那药物的寒热温凉,温到什么程度叫热,它次到什么程度叫微温,谁也讲不清楚, 参照物不同结论就不一样,所以在本草学

8、上记载不一样。如果说我们要去死记硬背的话,用处并不大。我 举两个例子,一个石膏,这个石膏呢有的人认为石膏能够治疗温热病当中的气分热证,当然气分阶段是温 热病的极盛时期,那么它是一种大热证,能够治疗大热证的药当然就应该是大寒,所以对石膏就标了一个 大寒,但是有的人就反对,比如说张锡纯,张锡纯就说神农本草经里说石膏产妇都可以用,那产妇一 般不适合大寒的药物,产妇能够用的药一定不是大寒,一定是微寒,而且他还举例子,石膏的用量很大, 大寒的药能够用很大(量)吗?有的在一个方当中石膏用半斤,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影响,那么大寒的药 用这么大的用量肯定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张锡纯就认为石膏是微寒的药。那么

9、有的人就采取折衷, 你们不要争了,可能也不是大寒,可能也不是微寒,干脆就写一个寒字吧。所以石膏在本草文献当中有标 大寒的,有标寒性的,有标微寒的,这个争论我想没有一个最终的结果,谁是谁非。当然如果从中药药性 确定的依据,可能标寒或者大寒是比较妥当的,因为标微寒是从不良反应,它不是主要依据,不是确定药 性的主要依据。当然有时候可以把不良反应作为一个依据,但是那是不得以而为之,主要的依据是治疗效 应,而不是不良反应,所以应该是寒或者大寒比较妥当。另外一个例子比如说解表药当中,大家比较熟悉 的一个调味品当中的生姜,经常调味都要用到的生姜,一个是唇形科植物的紫苏,在很多文献尤其古代, 一直到当代的教材

10、当中,比如说五版教材、四版教材这些都是这样,生姜标的什么?生姜标的微温;紫苏 标的什么?(紫苏)标的温。我们稍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紫苏也是一个调味品,肯定生姜的温性 超过了紫苏。但为什么长期在本草学当中生姜是微温,而紫苏是温性呢?因为它的参照物不一样。在生姜 这个参照物里面有干姜有炮姜,因为干姜一般是标的热性,它的温热性质最强,我们今后要学,温里药, 热性。在把干姜炒成炭以后,它的热性有所缓和,那么一般标温性,生姜的温热性质又不及炮姜,所以相 对于炮姜来说,生姜就是微温了。干姜是热性,炮姜是温性,生姜自然就是微温,这个层次就很清楚了。 在姜这个家族里面,它们互相之间这个比较是非常清楚的,

11、是非常合理的。但是紫苏它有紫苏叶和紫苏梗, 一个是叶片,一个是它的茎,一般在本草学上它的茎叫做紫苏梗,苏梗标的是微温,紫苏叶的温性比紫苏 梗的温性要强一点,所以就相对于紫苏梗而言,它就是温性了。如果我们把紫苏标成微温,那么紫苏梗肯 定就是微微温,没有这个标的方法。纵向这样子比是成立的,是合理的,但横向把紫苏和生姜再一比,那 就显然是不合理。那现在所以我们教材把生姜和紫苏都改为温性,但生姜的温性和紫苏的温性显然是不能 完全相等。所以清代的程钟龄就说这个药的温有温煦之温,有温热的温。就是温是不同的,那么温煦之温 呢,象春天的阳光人人可近,一般都能接受,非常温和的;那么温热之温,开封解冻不可以轻试,

12、那么就 是说比较明显的温热性质了。所以同样标温,实际上它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非得要去死死 的背住我们教材上某个药是温,某个药是微温,这个花了很多功夫,没有实用的价值,把一些最主要的, 比如说同一类药当中比如说发散风寒药,哪一个是最温的?哪一个是最不温?那么我们把两头的典型抓住, 中间的一大块我们就不管它了,都是比较温的,这样子记忆起来就非常方便。用不着每一个都是具体的去 背,而且古代的本草上药性的标定出现了分歧,除了这个原因,不容易定量,不能客观的定量,除这以外, 还有就是刚才巳经提到了,就是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说刚才讲的石膏,我说的大寒,它是以治疗效应 来标定,张锡纯的微寒是以

13、副作用,那么以副作用为依据的和以治疗效应(为依据)的当然就不一样这种 情况完全有。所以在中药里面,除了典型的温热药和寒凉药,从古到今基本上没有分歧,比如说干姜、肉 桂自古以来都认为是热性的药,黄连、黄苓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寒性的药。尤其是有些微温微寒的,那么这 个分歧就特别多了。就是因为不能客观定量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另外中药的药性,也是在一 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下,由人来定的。那么定了以后,不是一成不变,因为药物的功效和应 用它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下就被人们认识,那么后来逐步的发现这个药物它的功效应用有所变化了,有的 是因为品种变化,有的是品种没有变化,而功效应用变了,那么把前

14、人(定)的一些它的药性作了一些修 正,那是应该的,那应该是本草学或者我们当今的中药学的一个任务,必须进行修正。如果把这个药性看 成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反科学的,不科学的。而且古人经常就在修订,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 发散风热药的第一味药薄荷,它最早记载在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当时薄荷主要是用来治疗风寒感冒, 它能够治疗寒证,用于寒证,所以当时就给它定了一个温性。所以在新修本草宋代的本草里面薄荷都 是温性的。到了金元以后才发现它治疗风热表证,或者温热病的卫分证用得多,那么把温性才改为了凉性, 就把它作了相应的修正。这种相应(的修正)是一种进步,是一种对药物,对薄荷这个药物认识的深化。 但是我们

15、现在有些人就以某一个经典为标准,好像那个上面说的就不能改变。对某一个药改变了,有的人 就觉得不理解,比如说神农本草经的人参,定的是微寒。到了李时珍的父亲李闻言把它改为温性,陈 修园就大发脾气,就说本经都说人参是微寒的,这本草纲目要说微温的,岂有此理,要把本草 纲目烧了而后快,一把火把它烧了,这样的书不应该要。那么他就是以神农本草经作为一个不变的 标准。其实人参从微寒改温性有没有道理呢?其实它有一个背景在里面,神农本草经当时用的人参基本 上是生晒参,生晒参的药性应该是平性的或者平而偏寒,到了明代很多人参是用的红参了,古代没有红参, 红参是明代中期以后才开始有的一种规格,所以这个偏温了,这个应该说

16、是非常符合实际的。我们就不能 象陈修园那样,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横加指责。所以现在我们的中药,经常对一些药性都要进行修订。比如 说我们现在有的教材上很多清热解毒药,什么土茯苓或者这一类标的平性,平性怎么清热?所以把它改为 寒性或者微寒,至少应该改为微寒吧。那么就是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本草实际上它都在改,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发明,什么发明?它个人的见解,对过去的本草进行修正。那么我们今天专 门从事中药的研究,对某些中药的药性进行修正,那就是说我们的功劳也应该说是最有成绩的部分,而不 应该横加指责。所以说中药的药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根据历史的发展,根据它临床应用的这种改变, 它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比如说还有一个药,威灵仙,历来是温性,现在我们的教材上也是温性,我在讲本草纲目的时候说过,当时的威灵仙是玄参科的一种植物,现在用的毛莨科的这种威灵仙,近年来临 床有很多报导,而且是单味药,单味药用来治什么?急性支气管炎,痰热咳嗽,治疗急性胆囊炎,治疗就 是中医所说的湿热,肝胆的湿热,治疗湿热淋证,尿路感染,而且是单用,收到了良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