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7389092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考纲要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2)运用案例,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让学生学会据图表等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4)学会知识迁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情感与价值观:(1)以江苏省为例,让学生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3)通过引入东莞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家乡的热爱;3.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的问题与对策;(2)难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及案例分析的方法。二、教学设计思路1本单元为案例教学,高考是考教纲而非考教材。基于此,把本课题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改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江苏省为例;2体现新课改精神,自主探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贯穿课堂;3把教材里的材料和增加的材料多以图表形式呈现,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为日后的高考培养解题的思路习惯与能力;4引入东莞的工业

3、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为案例,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身边的事物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理论联系实际;5讲练结合,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解题能力。三、教学过程与方法(一)导入课堂:呈现过去到今天的东莞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活动1】观察以上图片,东莞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是城市化?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及主要的三个标志。(二)自主探究、层层深入 【活动2】阅读P65第一段和图2-5-1,思考:什么是工业化?我国与国际通用标准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得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完成工业化的国际通用标准。从而判断:中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因此,应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 ,提高城

4、市人口比重。【活动3】参考课文内容,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生生互动、师生小结: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也促进了工业化。【活动4】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变化如下表所示:19世纪初1870年1940年1970年工业化水平6%16%30.3%26%城市化水平很低26%56%74%你能从表中数据得出什么结论?师生互动得出结论: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经历了与美国大致相同的过程。导入材料: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浙江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苏南模式:

5、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课堂练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比较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关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把以下内容填写在上表中适当位置(用字母代替)A、较低 B、较高 C、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D、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三)案例研究、掌握技能 【活动5】读图,分析当前江苏省产业结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师生互动,得出结论:(1)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其中重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相对较低;(

6、2)城市化水平达48%(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3)生态环境问题较严重。【活动6】:读图并结合课文P68内容分析:江苏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师生互动,得出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导入材料1:江苏省社科院不久前出版了2007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对江苏省今年经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做了重点阐释。打算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7600多亿元助推产业升级;2、走向工业集聚化和服务化 ;3、加快产业转移步伐 。思考:以上材料说明江苏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采取什么措施?师生互动,得

7、出措施一:产业结构调整材料2:近些年来,江苏省撤并了600多个镇,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聚集,原来222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材料3:2002年初,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等市将所辖5个县纳入市区,既扩大了市区,也加快了周边县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空间。思考:以上材料说明江苏省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采取什么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师生互动,得出措施二: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思考:观察右图,图中反映出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师生互动,得出措施三:“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城市圈导入材料4:红豆集团是港下镇的一家企业, 1983年起家,现在是全国

8、120家大型企业集团改革试点之一,“红豆”商标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红豆集团的发展推动了港下镇的城镇建设,现在村村通了公路,到无锡由80年代两小时缩为半小时,港下镇的人均纯收入已由287元增加到现在的6045元,有6000村民进入红豆集团。港下镇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师生互动,得出措施四: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导入材料5:一组农民入住农民公寓的图片。师生互动,得出措施五:保障进城农民利益,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四)知识迁移、深化提高 1949年1978年1998年工厂数量(间)几家129016406工业产值(亿元)0.294.2732.2材料1:改革开放初期,东莞利用其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

9、抓住香港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思考:从材料1可以看出,东莞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哪些优势?师生互动,得出结论:(1)邻近港澳的地理位置;(2)海外侨胞多;(3)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材料2:呈现一组图片:东莞的服装厂、飞车抢夺、城中村、新莞人子女上学难、东莞运河水污染等材料3:从2004年爆发“民工荒”以来,缺工的阴影就一直笼罩在珠三角的上空。据估计,今年珠三角民工短缺数量可能超过100万, 东莞就占一半。讨论:从材料2、3中分析,东莞当前的

10、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该采取什么措施?师生互动,得出主要问题:(1)东莞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位置的边缘化;(2)在国内生产体系中创造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能力的边缘化因此,需要经济社会“双转型”通过一组图片,引导得出主要措施:(1)产业升级(松山湖科技产业园)(2)增强大城区的聚集力和辐射力(东城、万江、南城纳入市区范围)(3)整顿治安(治摩)(4)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关爱新莞人、新莞人廉租公寓)(5)整治污染(东莞运河的治理)导入材料: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刘志庚书记

11、对十七大精神的解读:(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3)努力建设生态文明;(4)解决民生问题;(5)狠抓社会治安;(6)保障市民安全。三、师生小结1.区域可持续发展各案例的总思路:条件问题危害措施(可持续发展);2.概括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各小组的表现,表扬优点,提出不足3.强调:案例研究重点是掌握规律,不是现象,如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四、课堂巩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出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开始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呼之

12、欲出。据此回答13题。1制约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 )A信息传递 B交通建设 C市场营销 D农副产品2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座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城市的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改善城市环境缓解内城衰落A B C D3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6。5242,这个比值说明( )A长江三角洲带的兴起可以脱离第一产业的支持B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发展稳定C三次产业比例失调,城市发展不合理D当地农村人口已全部转化为城镇人口五、课后反思该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通过大量的图表材料分析,讲练结合,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引入身边的事物的时候,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但在案例教学中,运用尚欠成熟,有待进一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