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7380926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探讨2-1来源:两型社会建设 作者:两型社会建设 时间:2009年03月23日 欧阳涛 向萍 摘要:文章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讨。分析了统筹城乡发展与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关系,通过相关协调发展指标量化评价了长株潭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和瓶颈,由此提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推进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统筹城乡 长株潭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破解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等诸多深层次的体制机制

2、障碍,通过综合配套改革来实现体制机制的整体创新,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以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试验区整体发展推进过程中,离不开统筹城乡发展这个问题,这既是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目标。长株潭试验区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及周边广大的农村地区,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探讨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可以更好地配合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在城市群的大框架下找到周边农村的区域及功能角色定位,走出适合长株潭试验区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统筹城乡发展与试验区两型社会建设 (一)城乡交融是试验区的客观选择 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长株潭城市

3、群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长株潭3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40km,虽然分布紧凑,但3个城市存在着现实的空间距离, 3市周边即交界区域基本上是农村,要真正打破疆域形成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群体, 3市周边农村区域就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或遗漏的空间及功能区域。真正的融城,要从形成相对地理区域阻隔的长株潭周边农村入手,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少不了长株潭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在长株潭试验区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就应该是一个不争的客观选择。城市群的建设,使人们的焦点容易偏向以时尚二、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核心区及其链接,比较利益与二元思维,使第一产业及其农村在城市群建设中容易被边缘化。因此,应警惕在赋予城市群

4、新的更高使命的同时,出现对其农村区域的新的忽视。 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需要遵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统筹城乡发展1。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动过程,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说,它们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不断转化的过程,是二、三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地理空间的角度说,它们是人口、产业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是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说,它们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社区向城市化社区转化的过程。如果将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大系统,那么,城、乡就是各有特定功能、相互紧密联系、彼此互动的有机整体。长株潭试验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5、,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少不了相容其中的农村区域的健康发展。 (二)试验区改革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统筹谋划长株潭试验区整体的改革建设。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核心任务是“两新”,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载体是城市群,根本措施是综合配套改革,模式是科学跨越发展。而所有这一切的实施都必须注重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从“两型”的主题来看,长株潭试验区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积极探索资源能源节约、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监管体制等新的发展之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涉及大量土地资源的占用,土地资源的节约、

6、农地保护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城乡统筹。城市群的建设带来了城市环境的友好,也容易造成对农村环境的忽视,如城市青山绿水,而输出地农村的景观面貌却受到影响;新型工业化促进了城市的成长,也容易使淘汰的工业污染源由城市转向农村,高能耗、超排放的中小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相对边缘的农村容易成为资源浪费、粗放经营的转移地;农村也是生态环境易遭破坏,农药、化肥等污染集中的地区;而农业目前还是资源较为贫乏、集约化水平较低的行业。这些都表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子不能忽视农村与农业,必须是城乡同治,城乡统筹。 二、长株潭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难点 (一)基本情况 长沙、株洲、湘潭3市土地总面积28万km2,占湖南全

7、省的133%;人口1 292万,占全省191%。2006年3市地区生产总值(GDP) 2 818亿元,占全省377%;固定资产投资1 498亿元,占全省4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203亿元,占全省425%;一般预算收入1816亿元,占全省382%;利用外资158亿美元,占全省61%;出口348亿美元,占全省703%2。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显雏形,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融城”效应日益显著。同时,城市群的发展也带动了3市农村区域的明显进步,使之成为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相对发达的长株潭地区,目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明显,

8、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突出。 (二)长株潭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分析 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上,是城乡产业融合以及城乡经济、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表现。最基本的城乡经济协调程度指标包括经济结构、从业人员结构、经济结构偏离度、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一系列指标。以长株潭城市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长沙市为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沙市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7387516调整为2007年的63450487;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就业结构由2001年的462233305调整为2007年的313304383。为了进一步反映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可计算经济结构偏离度指

9、标,结构偏离度是指GDP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用公式表示为:表1长沙市经济结构偏离度计算年 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0.79000.66090.69202002-0.79150.54270.56512003-0.80270.73820.37102004-0.79360.65220.39682005-0.78870.45020.402320060.80320.49460.36672007-0.79900.47900.2750 数据来源:根据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长沙市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计算。 结构偏离度=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10、运用这一指标可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可以判断劳动力就业状况是否协调,从而反映城乡产业融合以及人力资源流动情况。它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具体结果见表1。 计算结果表明:长沙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第一产业产值份额明显小于就业份额,其结构偏离显著,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城乡经济协调、产业融合水平较低。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等人提出的二元结构理论,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对长株潭二元结构进行量化测度,提取基本数据见表2,计算结果见表3。 表3中,比较劳动生产率为某部门的增加值比重与该部门从业人员比重的比率。二元系

11、数为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率,其值越小,说明二元性越大。二元反差系数为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与从业人员比重之差的绝对值,其值越接近于零,经济的二元性越不明显。表2 长株潭经济结构与从业人员结构情况 项 目2005年2006年GDP(亿元)2412.60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239.43259.45比重(%)9.929.21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亿元)2173.17比重(%)90.0890.79总从业人员(万人)742.55752.19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293.30292.14比重(%)39.5038.84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449.25460.05

12、比重(%)60.5061.16 数据来源:长沙、株洲、湘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湖南省统计局网站 计算结果表明:长株潭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较为明显,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小于1,而第二、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明显大于1,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长株潭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小于0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0509,说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第二、三产业;长株潭城乡二元反差系数也表现较大。由于第二、三产业主要分布在城市,第一产业分布在乡村,因此,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差距也就同时表现为城市与乡村的差距,长株潭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状况。表3 长株潭城乡经济结构演化情况年

13、 份社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20053.24910.25111.48890.16860.295820063.74650.23711.48450.15970.2963 三)长株潭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和瓶颈 目前,要切实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突破的一是思想,二是体制。长期二元结构差异对待城乡的惯性思维,在指导思想上难以真正把农村与城市同等看待,经济水平的约束、总体投入的不足,比较利益的权衡,又使得政府在发展规划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城市倾斜。 长期二元结构下形成的体制构架,在改革中虽然有了很大突破,但远没有达到城乡同治的境界

14、。而要对现有制度、体制进行新的改革,难度越来越大,障碍越来越多,试验区先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长株潭试验区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来大规模的资源合理流动,而要统筹发展,其瓶颈表现在现有制度、体制对城乡资源充分合理流动的相对阻隔上。例如,户籍制度的先行改革,虽然破除了城乡二元户籍差异,但并不能直接带来其户籍身份所附属的地权、房权在城乡间根本差异的改变。农村居民进城的原始积累寄托于地权、房权的变现,而现有农村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却成为其严重的制约因素3;即使城市居民想进入农村,参与农业,也同样无法得到原有在城市所能得到的房地产权利,这直接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大面积双向合理流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及流转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等一系列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真正实施4。 由于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农业明显落后于二、三产业,农民生活状态明显落后于城市居民,长株潭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的现代化如何大踏步跟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从而使长株潭真正从整体上成为“两型社会”的示范区,是要加倍努力思索和破解的难题。 三、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破思想藩篱,勇于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