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36692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纲1、自然辩证法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分别是什么? 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从自然观、认识论、 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对象: 自然界发展一般规律: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内容: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研究的内容、问题、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然观: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

2、、检验与发展等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等 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科学技术业的重要地位、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等 性质: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部分之一(另一个为历史唯物主义)。2)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的中间环节。3)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过程与标志。 创立过程: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大约经历了半个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您的基 础,而自然科学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科学,一直密切注视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经 过多年充分的酝酿与研

3、究,1873年5 月底,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自然科学 的辨证思想”,形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直到恩格斯去世,尽管自然辩证法著作终末完 成,但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 标志: 1925 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首次在前苏联公开出版。3、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与发展的现状如何?4、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自然辩证法比自然科学抽象,又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更加具体。按理论层次排列,首先是科学技术 理论,其次是自然辩证法,最后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点;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理 论中介,一方面从科学技术理论吸取养分,并进而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输送;另一方面,自然辩证法又有利 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挥更有效的指导作用。5、“存在”的自然界与“演化”的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存在着的事物同时也处于演化中。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 方面。“存在就是合理”与“现在就是最高”。(黑格尔)自然界从空间上说体现着以往发展的总和 从时间上说是发展的最高阶段。演化与稳恒的两

5、极对立:演化是绝对的,稳恒是相对的。宇宙形态的稳恒 性与宇宙系统的演化性是统一的。首先,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在宇宙时间零秒完全合为一体。在这一时刻,自然界在时间 上没有展现,在空间上没有展开。其次,演化着的自然界与存在着的自然界还体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的一 致。演化着的自然界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存在着的自然界体现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这丰富了上向因果的关系,自然演变规律的揭示也在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架起桥 梁。6、自组织理论是如何揭示自然界的演化机制的?P42“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自然自主地或自发地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

6、化的运动过程。 自组织理论以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和超循环理论(Super circle)为核心,大大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演化机制的认识。自组织理论 认为自然界至今200亿年的演化历程在整体上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产生自组织的条件:一、系统的开放性,自然界作为演化着的系统其自身必须开放二、自然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系统的演化是新陈代谢,远离平衡使原有的结构失稳,新结构才能产 生。三、系统具有非线性机制,自然系统是非线性系统。非线性机制是一种

7、稳定机制,非线性机制是复杂 性的根源四、自然系统必须通过涨落才能实现有序。自组织演化的内在根据一、涨落和正反馈,“通过涨落达到有序”二、竞争和协同,竞争反映矛盾的斗争性,协同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竞争导致协同,协同又会引发 更高层次的竞争三、序参量和支配,协同效应的产生在于序参量的支配过程 自组织演化的形式一、突变突变是指渐进过程的中断,是飞跃。在自组织过程中,突变的主要贡献就是在进化中造成了“分叉”。在通往复杂性的道路上, 分叉意味着信息倍增。在分叉点以前,系统的演化只有唯一解,而在分叉点上系统的演化却有多 重解,意味着不确定性。复杂系统是经过多次分叉而产生的,每一次分叉都意味着复杂性增长。二

8、、循环循环是周期性运动,而周期的嵌套和耦合不仅是运动转化的体现,也是形成层次结构的重要 机制。使系统的发展在总的趋势上呈现出上升的特征。循环是系统联系的形式,也是系统发展的 形式。三、混沌远离平衡态的系统经过无数次分叉就进入了决定性混沌。与平衡态混沌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宏 观无序而微观高度有序的状态。它是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机制自发产生的混沌。7、历次自然观演变的内容及各自的自然科学基础分别是什么? 机械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1 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 动无关;3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4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辨证自然观的主

9、要内容: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 和运动不仅有量的差别和变化,还有机械论者不愿意承认的质的差别和变化,是多样性的统一。科学基础:机械论自然观:1)经典力学的发展辨证的自然观:1)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进化论。8、人工自然进化的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 人工自然发展的两个规律:人工自然与自然界物质层次运动形式关系的规律,人工自然物间关系的规 律。9、为什么说现代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P54 现代自然观是对近代机械自然观的否定,是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同时也是向更高目标前进的 起点。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界理解为统一

10、的整体,把自然理解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原始的 综合。由原始的综合到分析,由与自然史原始的一致到与自然史相反,是对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否定,标 志着人类认识的进步,也是而后全面、深入地以及历史地认识自然的必由之路。近代机械自然观是自然观 发展过程中的否定阶段。现代辩证自然观已不是古代那种原始的综合,而是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是掌握了各个局部之后的综 合,是对自然界全面的、深入地理解。从近代的分析到综合,由与自然相反到一致,是对近代机械自然观 的否定,标志人类认识的又一次飞跃。人类正在达到对自然界全面、历史、深入地认识。由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到近代机械自然观,再由近代机械自然观到现代辩证自然观

11、,由“否定之否 定”的过程,现代辩证自然观是对古代自然哲学的辩证复归。10、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1)古代的“天人合一”:从认识上看,古代人把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整体,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 自然具有人的特性。从实践上看,人对自然影响很小,人栖息于自然之中。从本体论上讲,天人合于 自然。2)近代的“天人分离”:从认识上看,自然被剥夺了一切人性:祛魅。近代人站在自然之外观察不 包含人本身的自然。人与自然相分离。从实践论的角度:人类体现出膨胀的能动性,而忽略受动性的影 响。从本体论的角度:自然机械化,人机械化。“天人”合于机械。3)现代复归于“天人合一”:从认识论的角度:现代人在自然之中观察包含人

12、本身的自然,基于科 学认识到人与自然休戚相关。这就是自然的人化。从实践论的角度:在受动性基础上发挥能动性,以能 动性改善受动性。从本体论的角度:“天人”合于“人”。1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基本途径。12、科学认识及其特点。科学认识定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认识就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中运用科学认识中介 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从科学研究过程看,科学认识是从研究科学问题入手,经 观察实验搜集经验材料,科学抽象和理性分析整理感性材料,提出假设并进而上升为科学理论,以达到探 求自然规律的目的。特点:实证性:提供具体确定的知识,结果比较明确,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深

13、刻性:在对 事物表象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本质,阐明内在机理;创造性: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建新概念、新理论,并指导实践。13、科学研究是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二者有何差异?P86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和“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这两种观点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前者把科学研究看做 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后者把科学研究看成是自发的、消极的活动。14、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本质:与科学背景知识发生直接的联系,并具有科学探索意义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在实 践中加以检验的真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是科学研究的开始;是科学研究前进的推动力。15、如

14、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P95观察之中渗透着理论的成分。 观察的感性直观性和理论渗透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他们是辨证的统一体。(1)科学观察的本质,首先在于它是一种感性直观活动。(2)科学观察的本质表现在观察之中渗透理论成分。从观察目的的选定、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过程的展开,直至观察结果的陈述,观察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一不与特定的背景知识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 人们的知识结构、经验感觉和价值取向等往往对观察目的的形成起着某种直接的指导作用,决定 着对观察对象的选择。 观察过程的展开受制于一定的理论。 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16、科学实验的三要素及其各自的认识论意义。P103科学实验的三要

15、素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实验者是指从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人。是实验的主体,是实验活动 的首要活跃因素。作为认识主体,实验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实验者具有感官知觉能力、理论思 维能力和操作实验的能力。实验者作为社会的人在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实验对象即实验者所要认识的客观存在物,它可以是天然自然物也可以是人工自然物。实验对象作为 认识客体相对主体而言具有对象性,即它不仅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而且还直接规定实验者的思维方 式和方法,规定着实验的方式和方法。实验对象具有客观性,并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实验手段由实验仪器设备等客观实在物体所组成。实验手段不属于主体范畴,也不属于客体范畴,而 是住了提相互作用的中介。17、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方法的差异是什么,后者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有何作用?P114形象思维是在形象的反映课题的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 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高度的纯化和简化,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思维的随机过程, 跳跃的突变,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挥科学认识主体思维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只在科学发现中 产生新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