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366197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考研问答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41.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在胚胎诱导中起什么作用?2.细胞质可溶相的功能是什么?3.反义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4.粗面内质网怎样合成蛋白质?5.中间纤维有哪些亚单位类型?6.绘图说明:染色质结构的核小体模型。 复制叉的形成过程。7.染色体蛋白质的功能是什么?8.内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什么?9.依据所学的细胞生物学基本原理,如何对生物变异进行不同层次的遗传学分析。10.绘图说明:以一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差异。11.请论述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与分选途径。20051.什么是MPF?有什么作用?成熟促进因子(Mature Promoting Factor, MPF)MPF是一种蛋白

2、激酶,在细胞从G2期进入到M期时起着重要作用。已证实MPF能使组蛋白H1上有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特殊位点,在 细胞分裂的早、中期发生磷酸化,因而被认为可能参与了有丝分裂的启动与染色质的凝集;核纤层蛋白是MPF的另一个催化底物,核纤层蛋白在有丝分裂期处于高度磷酸化状态,到有丝分裂结束则发生去磷酸化,均与MPF的特异性的催化作用有关,而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引起核纤层结构解体、核膜破裂的直接原因。MPF的作用还涉及到某些DNA结合蛋白,通过对这些蛋白的磷酸化,来降低其在M期与DNA的结合能力,以促进染色质的凝聚。2.简述核骨架及其作用?3.简述细胞周期的全过程。细胞周期是指分裂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

3、结束所经历的时期和顺序变化; 1) G1期:主要特征是合成一定数量的RNA和某些专一性的蛋白质(触发蛋白); 2) S期:DNA复制是S期的主要特征。此外,也合成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3) G2期: 1个细胞核的DNA含量由2C变为4C;细胞在此期中要合成某些蛋白质; 4) M期:核分裂和胞质分裂。4.什么是细胞通讯?细胞通讯的方式有几种?细胞通讯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1)细胞的通讯方式细胞以三种方式进行通讯:细胞通过分泌化学信号进行细胞间相互通讯,这是多细胞生物包括动植物最普遍采用的通讯方式;细胞间接触性依赖的通讯,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

4、子影响其他细胞;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使细胞质相互沟通,通过交换小分子来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2)细胞通讯方式之间不同点通过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的通讯方式:细胞间的通讯需要细胞分泌化学信号;细胞接触性依赖的通讯方式:细胞间直接接触,不需要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的释放,是通过与质膜结合的信号分子与其相接触的靶细胞质膜上的受体分子相结合,影响其他细胞。细胞间隙连接的通讯方式:细胞间通过孔隙交换小分子实现代谢偶联或电偶联。5.细胞程序死亡的显著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答案要点:1、清除无用的细胞;2、清除多余的细胞;3、清除发育不正常的细胞;4、清除已完成任务的、衰老的细胞;5、清除有害的、被感染的细胞。6、线粒体

5、DNA与衰老;7、氧化性损伤学说。6绘图说明:细胞内新蛋白质的合成转运途径。 乳糖操纵子的政府调节?1、乳糖操纵子的组成: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2、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所以,乳糖操纵子的这种调控机制为可诱导的负调控。3、CAP的正性调节:在启动子上游有CAP结合位

6、点,当大肠杆菌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环境转变为以乳糖为碳源的环境时,cAMP浓度升高,与CAP结合,使CAP发生变构,CAP结合于乳糖操纵子启动序列附近的CAP结合位点,激活RNA聚合酶活性,促进结构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后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对乳糖操纵子实行正调控,加速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4、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中的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的正调控两种机制,互相协调、互相制约。7论述进化中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内起源学说,说说你的观点?1)内共生起源学说论点:叶绿体起源于细胞内共生的蓝藻,其祖先是原核生物的蓝细菌(Cyanobacteria),即蓝藻;线粒体的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

7、革兰氏阴性细菌。 主要论据: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以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与细菌的繁殖方式相同。能在异源细胞内长期生存,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具有的自主性与共生性的特征。线粒体的祖先很可能来自反硝化副球菌或紫色非硫光合细菌。发现介于胞内共生蓝藻与叶绿体之间的结构-蓝小体,其特征在很多方面可作为原始蓝藻向叶绿体演化的佐证。2)非共生起源学说论点: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的好氧细菌。解释了真核细胞核被膜的形成与演化

8、的渐进过程。实验证据不多无法解释为何线粒体、叶绿体与细菌在DNA分子结构和蛋白质合成性能上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酶、RNA酶和核糖体的来源也很难解释。真核细胞的细胞核能否起源于细菌的核区?8.试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细胞结构、遗传结构装置与基因表达及调控的主要差异。要 点原 核 细 胞真 核 细 胞细胞核无膜包围,称为拟核有双层膜包围染色体形状数目组成DNA序列环状DNA分子一个基因连锁群DNA裸露或结合少量蛋白质无或很少重复序列核中的为线性DNA分子;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为环状DNA分子 两个或多个基因连锁群 核DNA同组蛋白结合,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裸露有重复序列基因

9、表达RNA和蛋白质在同一区间合成RNA在核中合成和加工; 蛋白质在细胞质中合成细胞分裂二分或出芽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内 膜无独立的内膜有, 分化成细胞器细胞骨架无普遍存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酶的分部质 膜线粒体和叶绿体(植物)核糖体70S(50S30S)80S(60S40S)9.据几年的研究成果,怎样理解RNA在生命的起源与细胞起源中的地位?从发现DNA是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一直想弄明白到底是先有蛋白质还是先有DNA。但是蛋白质和DNA实际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使人们进入一种困境,因为DNA只存储遗传信息,而蛋白质催化反应,这两类分子在功能上没有交叉。在八十年代早期,核酶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RNA兼有

10、DNA和蛋白质的功能。细胞内内含子的自我剪接让我们认识到了RNA具有类似蛋白酶的活性。目前也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条件下也组装了核酶,能够催化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反应。目前对核糖体的结构的高分辨率研究,发现原核生物核糖体行使肽基转移酶活性的活性部位只有23S rRNA存在,这说明了肽键的形成是由RNA催化反应的。这些关于RNA的发现让我们相信,在生命进化的早期,DNA和蛋白质可能都不存在,在这个阶段,RNA分子行使两种功能:既要存储遗传物质又要催化反应。此外RNA分子还必须能够自我复制。这一阶段的生命被描述为“RNA世界”。只有到了进化的后期,催化功能和信息储存功能才分别由蛋白质和DNA分担,RNA则

11、作为了遗传信息表达的中间载体。所以在生命产生的最早期,RNA最先产生,生命进入RNA世界,随着进化发展,蛋白质随后产生并承担了更大的工作量,RNA世界逐渐转变为“RNA-蛋白质世界”,后来DNA出现并取代RNA作为遗传物质,生命进入了“DNA-RNA-蛋白质世界”。20061.简述细胞质膜上膜蛋白的几种类型及其功能?1) 膜蛋白根据功能的不同,可将分为四类:运输蛋白,连接蛋白,受体蛋白和酶。 运输蛋白:物质运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连接蛋白:细胞连接; 受体蛋白:细胞识别,信号传递; 酶:具有催化活性。 2) 膜脂:膜脂主要为磷脂和胆固醇,磷脂主要包括有卵磷脂和脑磷脂(cepha

12、lin),鞘脂(带有一个氨基)和糖脂(结合有寡糖链)。2.紧密连接除了连接细胞外还有什么作用?意义何在?一是紧密连接阻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通过胞外间隙扩散到另一侧,形成渗透屏障,起重要封闭作用。二是形成上膜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从而维持上皮细胞极性。正是由于紧密连接限制了膜蛋白和膜脂分子的流动性,使得上皮细胞游离面与基底面的膜蛋白以及膜脂分子能够在各自的膜区域流动,以行使其各自不相同的功能。因此,紧密连接不仅仅是细胞的一个机械连接装置,而且还能为维持上皮细胞极性,保证细胞正常功能。3.核酶是如何被发现及证实的?这一发现有什么意义?答: 1981年,Thomas Cech

13、和他的同事在研究四膜虫的26S rRNA前体加工去除基因内含子时获得一个惊奇的发现内含子的切除反应发生在仅含有核苷酸和纯化的26S rRNA前体而不含有任何蛋白质催化剂的溶液中,可能的解释只能是:内含子切除是由26S rRNA前体自身催化的,而不是蛋白质。为了证明这一发现,他们将编码26S rRNA前体DNA克隆到细菌中并且在无细胞系统中转录成26S rRNA前体分子。结果发现这种人工制备的26S rRNA前体分子在没有任何蛋白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切除了前体分子中的内含子。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剪接(self-splicing),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RNA具有催化化学反应的活性,具有这种催化活性的R

14、NA称为核酶。这一发现之后不久,在酵母和真菌的线粒体mRNA和tRNA前体加工、叶绿体的tRNA 和rRNA前体加工、某些细菌病毒的mRNA前体加工中都发现了自我剪接现象。Thomas Cech 因发现了核酶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意义:核酶的发现在生命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化上使我们有理由推测早期遗传信息和遗传信息功能体现者是一体的,只是在进化的某一进程中蛋白质和核酸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核酶的发现为临床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手段,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4.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是rRNA基因在主旨结构、转录和加工中有什么差异?5.过氧化酶体是怎样进行氧浓度调节的?有什么意义?过氧化物酶体中的

15、氧化酶都是利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催化下面的化学反应:RH2 + O2 - R + H2O2这一反应对细胞内氧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肝细胞中,有20%的氧是由过氧化物酶体消耗的,其余的在线粒体中消耗。在过氧化物酶体中氧化产生的能量以产热的方式消耗掉, 而在线粒体中氧化产生的能量贮存在ATP中。线粒体与过氧化物酶体对氧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线粒体氧化所需的最佳氧浓度为2%左右,增加氧浓度,并不提高线粒体的氧化能力。过氧化物酶体与线粒体不同,它的氧化率是随氧张力增强而成正比地提高。因此,在低浓度氧的条件下,线粒体利用氧的能力比过氧化物酶体强,但在高浓度氧的情况下,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反应占主导地位,这种特性使过氧化物酶体具有使细胞免受高浓度氧的毒性作用。 6.简述第二信使cAMP的发现及生成的实验证明。7.从进化的角度,说明细胞骨架对动物细胞进化的作用。动物细胞的体积很大,且形态多样、又没有细胞壁, 因此细胞骨架的形成对于维持细胞的形态起重要作用。动物细胞及所有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核,而细胞核的形态主要是由细胞骨架支持的。内核膜下的核纤层对于维持细胞核的形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