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364144 上传时间:2023-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化学课的在高中阶段,化学做为X综合学科,常常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忽视,而在隶属于理科的数、理、化中,学生普遍认为化学相对容易一些,化学又被冠以“理科中的文科”头衔,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上不愿动脑筋,不肯下功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异常低迷,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心诚意的爱上化学课呢?下面笔者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会,谈几点措施。一、让亲切的问候语,刷新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和同学们相互问候一声“同学们好!”“老师好!”这已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模式,学生们早已没有了新鲜感,不能和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于是我经常变换着说

2、:“各位好!”、“大家好!”、“你们好!”、“朋友们好!”、“你们上课的心情准备好了吗”、“希望你们周末有个好收成”、“调整好你的坐势,拿出你最好的状态,我们开始上课”、“敞开你真诚的心扉,打开你智慧的心门,我们一起去化学的世界中遨游”应该相信,亲切的问候语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到平等、信任、亲情与关爱,同时还能受到激励、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与情感体验,为学习带来无限的动力。二、把微笑带进课堂,实现师生好心情的实时共享中学时代我就喜欢那些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老师。自从踏上讲坛,我便尝试着做一个微笑使者。当我面带微笑走进课堂,给学生带来阳光般温暖的感觉,刹那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

3、我的微笑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与我一起分享我的好心情,课堂教学也在清新欢快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可以设想,有哪位学生看到一脸严肃、古板木讷的教师不退避三舍呢?事实证明,将微笑带进课堂,有利于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它似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效果随之提高。三、重心下降,走下讲台和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自古以来,三尺讲台,就是教师挥洒激情的圣地,但也铸成了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老师上课时站在讲台上就处于居高临下的态势,而学生必须仰视老师,这无疑阻断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上课时,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和学生打成一片,势在必行。我在课堂教

4、学中,在无需板书的时间,便常常走到学生中间组织教学,有时故意站在后进生的旁边,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课堂气氛热烈,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实践证明,教师重心下降,走下讲台和学生“零距离亲密接触”,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屏障,增进了课堂内师生民主平等气氛,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作好了积极的心理支持。四、借助化学史、化学家的故事和化学典故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化学家追求科学真理的艰辛历程中,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和化学典故。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适时地穿插一些化学史、化学

5、家的故事和化学典故的教育,能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促进他们建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用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不畏险阻发明“侯氏制碱法”的故事,居里夫人把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还可用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终于自学成才,创立原子论的事例向同学们证明: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于勤奋,培养他们优良的科学品质。五、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6、所以现代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在利用问题组织教学时,应精心设计一些递进式“问题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提高思维能力,并形成学习化学的持久动力。 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链: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何现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无现象?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有何现象?锌片质量有无变化?铜片上为何有此现象?溶液中C(H+)如何变化?将干电池与电流计相连,指针如何偏转?电子流向如何?在同时插入稀硫酸的锌片和铜片的连接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如何偏转?正负极各是什么?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锌片

7、和铜片上各发生了什么反应?写出变化的离子方程式。从能量角度看,原电池是一个什么装置?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分解了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化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六、凸现化学实验的灵魂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理科各科课程标准都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因此借助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教师不能把动态的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

8、生,而应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究、去体验,在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学习浓H2SO4化学性质中的钝化现象时,可通过人们通常用铁罐车或铝罐车来运输冷的浓H2SO4的事实诱导学生提出问题:Al被冷的浓H2SO4氧化成了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是Al2O3,而Fe被氧化成的氧化物薄膜是什么呢?是全是Fe2O3还是Fe3O4呢?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去分析得出结论,当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也应提供一些必要帮助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此探究活动中事先须提示学生实验室常用K3Fe(CN)6溶液检验Fe2+,因K3Fe(CN)6溶液遇Fe2+能生成蓝色沉淀)。教师

9、在组织学生的探究活动时,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喂”、“畏”的不良习惯,主动在探寻“为”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七、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多数知识都和我们日常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教育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到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例如:在讲到焰色反应时,可给学生介绍产生焰色反应的实质,然后推广到节日里的霓虹灯的发光原理,最后再联系到现在高级汽车上配置的氙气大前灯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化学就在他们身边,让学生在化学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

10、,学以致用,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生活质量。八、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现在很多高中学校都拥有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不断升级到一定的水平。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多制作一些声画并茂的Popoimt、Authorware、Flash课件,从感官上吸引住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探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实质、认识原子的结构、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都可以用flash动画生动形象的进行描述,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九、开展“小先生讲课”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11、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发言的“群言堂”。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现代化社会对人才要求的素质,我在班上举行“小先生讲课”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说,把全球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把有关习题和有关课本内容“承包”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和老师集体备课后担当“小先生”在讲台上独立讲解相关内容,讲完后同一小组同学相互补充,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改进,最后我做点评和总结。通过“小先生讲课”活动的举办,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十、设置化学课外

12、创新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业的设置是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措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新课标理念下,我改变以往死板的书面作业布置形式,设置一些动手、动脑的各种课外创新作业,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例如,当讲到南极臭氧层空洞时,我给学生提出一问题: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国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排放的氯氟烃应该比南半球多,为什么我们平常只提南极臭氧层空洞呢?我要求学生利用手头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去查清这个问题的原因,以此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保持师生平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增进课堂的和谐性,激发每位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自然学生就会喜爱上化学课的。参考文献:1吴俊明,王袒浩著.化学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王后雄编著.化学教学诊断学M.华中师范大学生出版社,2002.3吴星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化学教师必读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王祖浩.关于学科教学最优化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1992(1).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