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36034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小数学习中学生体验有效性的思考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徐 兵邮政编码:226400 联系电话:13485177077新的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要求相比,更为重视过程性目标。要求学生经历特定的数学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相对于过去一味追求高效率的教学,提出了有效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体验可能是有效的、低效的或无效的。当前,每一位教师都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即低效的或无效的教学,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也受到了影响。一(一)人人动手实践,不等于都能获得有效的体验“有效

2、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每一位教师都在接受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改变传统的教法与学法,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感受、体验,然而动手实践并不等于都能获得有效的体验。例如,“毫升的认识”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毫升的水有多少,10毫升、20毫升100毫升的水大概有多少,100毫升、2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大概有多少。下面我们先来喝喝饮料,再估一估你大约喝了多少毫升?(上课,可以吃东西,学生感到特新鲜,每个人情绪都很高,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做的,都喝起来了。)师:谁来估一估,你大约喝了多少毫升

3、?生1:我喝了大约20毫升。师:你是怎么估计的?生1:我感觉是20毫升。师:你上来,拿饮料瓶指给大家看一看,是从什么位置喝到什么位置?(下面有学生插话说:10毫升差不多,50毫升差不多意见不统一。老师可能看到,这个饮料瓶的形状比较特别,学生又喝了不多,很难估计是多少。于是又请了一位喝得多的学生来估,并说估计的依据。情况还是一样,结果还是教师拿着瓶子,根据喝了瓶中的几分之几,来判断大约是多少毫升。)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喝”,他们体验到什么呢?有很多学生的估计,误差很大,有的喝了多少,就连教师也很难判断(饮料瓶的形状大小各异,每人喝得多少有不同)。教师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校正指导,难道要让学生得

4、到一个错误的表象吗?学生也没有动手测量,对自己的估计与实际是否接近,还是相差比较大,一无所知。学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校正,不能得到正确的感知,这样的体验应该是无效的。有效体验应该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情感得到充分调动,意识得到正确的影响,认知水平有了一定发展的学习历程。(二)人人参与练习,不一定能获得应有的体验“传统教育的继承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涵”,新课程不排斥过去的、传统的,而是要继承和发展。过去,注重学生的练习;现在,仍然重视学生的练习。既要有适量的模仿练习,又要有一定的创造性练习,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没有练习,学生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然而,在练习中,也不时受到传

5、统思想的影响。例如,三年级数学(苏教版上册)第40页的第6题和第42页的第6题,都要求先估计,再计算。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计算题的“估算”就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思考。我在第一次教学这个内容时,也使用的这种方法,教学之后总觉得不对劲,事后与同事交流,也是如此。当我第二次教学时,再次研究教材之后,才发现出了问题。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与学生二年级时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同。要引导学生先把十位上的数先加,再判断个位上的数相加之后要不要进1。如果不要进,十位上的和不变;要进1,十位的和要再加1,然后算个位上的数。再看教材中练习题的编排(如下),其意图非常明确,教材中的第5题“先估计得数

6、是几十多,再口算”,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口算思路,第6题的估算,也是要用同样的思路,估计出得数是几十多。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二是强化训练口算的方法。(第42页的第6题是对应的减法,不再重复)5.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35+32 45+14 37+55 26+2935+38 49+14 21+78 44+176从熊猫馆到老虎馆走哪条路最近?小明从猴山到蛇馆,小红从猴上到孔雀园,谁走的路远?先估计,再算一算。其实,估算的策略是多样的,不同的实际情境,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计算题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计算题就是用“四舍五入”法估算,就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估算能力

7、的培养,算法的多样性也受到制约,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体验。看来,教师的“经验”也要批判地传承。(三)小组合作学习,没能做到人人获得有效的体验目前,教师过多追求合作交流的“时髦”,使其有合作交流之形,而无合作交流之实。具体表现为:一是优等生演戏,学困生当观众的局面一直在上演,和人们理想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相当的差距。在小组学习中,参与发言、交流的次数、时间还是一边倒,在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时,学困生几乎没有机会。二是把不具备合作性学习的问题,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只要有问题,无论难易与否,都交给学生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致使合作交流次数过多,造成真正需要合作交流的问题时间、空间不足。合作交流的问题必须

8、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能让学生迸出思维的火花,能有火花的撞击,产生“1+12”的效果。三是合作交流不能与自主探索相结合。合作交流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的,自主探索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考虑与他人合作,寻求帮助,这时学生也才能带着自己的想法、困惑参与交流,才能有所得。现在往往是老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三下五除二,解决了问题。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摆脱不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命运。二只有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才能获取学习的乐趣,才能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找到最好的老师“兴趣”。怎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效的体验呢?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

9、图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和原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素材选择、呈现方式、教学的目标要求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们必须从旧教材中走出来,研究新教材,认真阅读新教材,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好教学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要求。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教师藉以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只有深入地理解、研究和挖掘新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好新教材,避免上文提到的现象发生。(二)充分准备和预设学习流程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如何组织、引导与合作学习,都来自于教师事先的准备、预设,精心预设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学预设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三维

10、目标的设定、学生情况的预析、教学素材的收集、学习活动的预设、活动中出现情况的假设等等都要考虑到。虽然不可能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胸有成竹,才能游刃有余。如上文提到的“喝饮料”,如果事先考虑到这种情况,换一个角度来组织活动,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让每个学生准备好100毫升或者80毫升(看市场上的品种情况而定)的饮料,让每个学生喝一喝,你是几口喝下去的?每一口喝了大约几毫升?同样是“喝”,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100毫升或者80毫升的多少,喝了几口,每口大约是多少毫升,我想学生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三)把握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11、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知识、能力不能简单地靠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本人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现在的学生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常常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如何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呢?我常采用方法是到学生中去调查,与学生去交流。比如,要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就拿了长方形问个别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你凭什么说它是长方形呢?”原来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了解到心知肚明、欲说不能的地步。于是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在一个盒子里放了四五个不同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先让学生闭着眼睛把长方形摸出来,再交流摸的经验。“摸”自主探索,把对长方形已有的认知拉

12、出来;“交流”互相碰撞思维,丰富认知,重新建构新知。(四)改变教师的强行引导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解决完了,学生的学习也就告一段落的强行引导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虽然这中间穿插着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仍旧跟着老师的问题在走,学习主体还没有凸现出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感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合作交流,必须先要自主探索,为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点后,改变了传统的教法。课一开始,出示材料:长方形的纸板若干、萝卜、塑料小棒、插

13、口、刀、透明胶带等,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巧手来制作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长方体。要求:可以独立做,如果有困难,也可以跟别人合作。时间:10分钟。10分钟后,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出来了,有用萝卜切的,有用硬纸板粘的,有用塑料棒插的。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围绕为什么这样切、插、拼粘和“我”做的长方体还有什么不足而展开,尤其是说不足,而知其本质。在不经意的活动与交流中,将长方体的特征深刻的印在了学生们的脑海里。诚然,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还很多,我的想法也不见得完全正确,能有机会与大家交流,能得到大家的指教,倍感欣慰!参考资料: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第7-8期3. 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第4期4.有效教学 肖成全等编著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