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34429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违整治工作相关问题政策解读一、为什么要开展“两违”整治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各县区已全面开展“两违”整治工作。目前,我县“两违”现象十分突出,已严重破坏了县城总体规划,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严重侵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公共利益。整治“两违”,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二、什么是“两违”建筑?所谓“两违”建筑,是指未经批准占用土地擅自建房的行为和没有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定的建房行为。三、“两违”建筑的危害性有哪些?一是侵占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二是制约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三是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安全隐患;四是助长不正之风,破坏社会公平。四、“两违”整治

2、的重点是什么?此次整治的重点是县城规划区内和城乡结合部的违法违规建房。特别是:一、非法买卖、转让土地和套取拆迁补偿为目的的违法违规建房;二、利用集体土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小产权房)的违法违规建房;三、违反农民建房“一户一宅”的原则,拥有两处及两处以上住宅的村民违法违规建房;四、党员干部及其亲属的违法违规建房;五、非本村村民的违法违规建房;六、城镇居民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住宅的或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的;七、顶风抢建的违法违规建房。尤其是对以套取拆迁补偿为目的的涉黑涉恶人员,非法买卖、转让土地以及阻碍执行公务、暴力抗法的,公安部门要从重从快、重点打击。五、“两违”整治工作步骤有哪些?此次“两违”

3、整治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1、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2、自查自纠和集中整治阶段3、完善总结和建章立制阶段六、拆除“两违”建筑的方式有哪些?有何区别?拆除“两违”建筑主要有三种方式:1、自拆:是指违建户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拆除违法违规建筑;2、助拆:是指违建户因故不能自拆,向相关乡(镇、场)提出申请,由相关乡(镇、场)组织力量帮助拆除;3、强拆:是指以各种行为阻扰依法拆违,乡(镇、场)难以拆除,由县整治拆违组依法进行强制拆除。区别:对自拆的违建户,政府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一定奖励;对助拆的违建户,将由相关乡(镇、场)组织力量无偿帮助拆除;对必须强拆的违建户,将依法依规给予强制拆除,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4、,由违建户自负。七、“两违”整治期间,是否允许建房?在“两违”整治期间,停止整治范围内的村(居)民建房审批,禁止整治范围内的村(居)民建房行为。八、阻止强拆要承担哪些法律后果?对少数以各种行为暴力抗法、阻扰依法拆违的,司法机关将依据相关法律从重从快予以严厉打击。九、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参与建房,如何处理?对于参与违法违规建房的党员干部及其亲属,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向组织进行汇报,并对所建违法违规建筑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自拆,一律不予追究。对于直接参与或纵容、包庇亲友及他人进行违法违规建房的且拒不向组织如实汇报的,一经查实,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属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依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

5、司法机关从严从重追究法律责任。十、对排查出来的违法违规建筑,应如何处理?对排查出来的套取国家资金、非法利用土地变相搞房地产开发、顶风抢建、已征土地且已给补偿的未拆和新建的必须拆除。其他的按县里研究确定的统一意见处理。十一、拆违与拆迁的区别拆迁是指取得拆迁许可的单位,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和政府所批准的用地文件,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和附属物,将该范围内的单位和居民重新安置,并对其所受损失予以补偿的法律行为;拆违是指依法对违法违规建筑进行拆除的一种整治行为,不予补偿、安置。十二、今后如何建房?我县将出台县城规划区内和城乡结合部农民建房具体实施办法。在综合整治工作结束后,对符合建房条件的村(居)民,在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后,允许其自建房。十三、“两违”建筑整治的主体如何确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确定主体,如甲地农户到乙地建房,在查处过程中,以乙地为主,甲地负责对农户家庭住宅情况、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