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343212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留守儿童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留守儿童。经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处于012周岁,留守学龄前幼儿(3-6岁)约占28%,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导致留守幼儿的学习、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出现偏差,成长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一、严重的“亲情饥渴”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龄前幼儿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对自然和社会开始有了粗浅的理

2、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成长方面的问题和困扰,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鼓励和引导。但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教育。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二、令人担忧的学习状况尽管留守幼儿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后,留守儿童只有2.5的成绩优秀,11.5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6!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问卷调查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

3、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三、心理封闭和情感淡漠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临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异常,如沉默寡言、情绪反常、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缺乏自信、胆小娇气或攻击性强等。四、隔代抚养弊端百出。据对我园留守幼儿的统计,92%的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这种代管为幼儿的身心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祖辈们大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行为习惯上的管束和引导。他们总认为

4、:孩子还小,以后再说;或者会说“等她老子娘回来再管他吧”。其次,祖辈和孩子年龄悬殊,心灵上的共鸣太少,在沟通和交流上存在很大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祖辈受教育水平低,有一半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所以,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上,他们都无力承担对孙辈的优质抚养。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吃挑穿、乱花钱;有的孩子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我行我素,任性而为。美国学者艾里克森指出:人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下一阶段的心理正常发展。在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调查中发现,他们普遍自我评价偏低,人际交往中有退缩倾向,情

5、绪多负面体验,有消极的防御方式。可见,留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异常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幼儿的时候了。去年我国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从中我们清楚看出国家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和对留守儿童的高度关注。作为一名农村幼儿教师,该如何地关爱留守幼儿,有效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呢? 一建立成长档案,掌握留守幼儿基本情况摸清本班留守幼儿的基本情况,并为建立动态专门档案。主要内容有:家长姓名、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

6、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情况,并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幼儿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与幼儿家长、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幼儿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二和留守幼儿的家庭美丽牵手,促进家园共育。1.与孩子的父母通过电话、网络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并就教育上的问题进行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和碰撞。让他们虽在千里之外,也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并能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之中,提醒他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关照孩子,更要在精神上满足孩子。2.与代养人沟通,通过平时的交流、家访、电话等方式搭建一个家园互动的平

7、台,帮助年老的、文化素质较低的抚养人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为他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支招献策。使家园协调一致,共同管理教育好孩子。3.多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开放日的亲子活动,开展“大手牵小手”等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在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并增进孩子与祖辈的情感。4.加强留守幼儿与父母的联系和沟通。父母之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引导孩子们利用电话,架设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并把它转化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载体,与父母协商务必每周和孩子通一次电话,向孩子直接了解其学习生活情况,让孩子亲耳听到远方父母的关爱和教诲,真切地感受到父母一直牵挂着自己,父母就在自己的身边,让他们知道不再孤独,产生自信

8、心。与此同时,教育孩子坚持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或画一幅画,向父母介绍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介绍愉快的事情以及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而且在相互的交流中,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升华。三关爱留守幼儿的内心世界,创造平等友爱的教育氛围。留守幼儿常伴随亲情离散的孤独感,低落的情绪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发展,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师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期待,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力争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找回亲情、找回快乐。中一班刚入园的妮妮父母去太原打工,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她的卫生习惯很差,孩子

9、们都不愿意和她一起玩,她经常尿裤子,特别胆小,又不善言谈。老师常把她叫到身边,给她洗头发洗脸,擦鼻涕、提裤子,和她聊天。因为爷爷奶奶不识字,没法跟她一起看书、阅读,再加之她的速度慢,老师就利用中午的闲暇时间,给她讲故事、说儿歌。一个月后她的笑容多了,胆子也大了,其他孩子也愿意和她玩耍和交流了,她的性格变得活泼起来,家长为此专门从远方寄来了感谢信。和谐融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会让他们尽情享受关爱,陶醉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对集体对他人产生向往、信任和依赖感,从而淡化了思念父母所带来的痛苦和失落。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个体,因材施教。1.多开展角色游戏,满足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如鼓励孩子多参与“娃

10、娃家”中的游戏,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亲情”,体验关爱与被关爱的美妙感受,弥补他们内心的情感缺失。2.开展主题活动,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在主题活动“爷爷你别说我小”中组织孩子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改编儿歌,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教育他们帮助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在独立中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3.组织各种活动,给留守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多扬少抑,注重孩子情感态度的健康发展,帮助孩子挖掘内在潜质,发挥专长,树立自信,使他们在语言、思维、艺术、操作等各个方面都有充分的提高和突破。4.捕捉教育契机,帮助他们塑造自信开朗的性

11、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动,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适时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留守幼儿的每个家庭环境、经济状况迥然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在全面把握每个孩子基本情况的同时,针对少数行为怪异、社会性发展欠缺的孩子,一定不要冷落了他们,更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要制定个别教育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意识组织这部分留守孩子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有益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爱是一门艺术,老师对留守幼儿的爱

12、则更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溺爱只会害了他们,糊涂的爱只能误导他们,只有真诚而理智的爱,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引导“留守儿童”向健康、和谐、友爱、成功的方向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的留守幼儿,教师应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心态,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农村幼儿教师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促进杜亚楠河曲县教育局机关幼儿园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