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339677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2、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方法:讨论法 启发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学习目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二、自学过程1、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

2、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2、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生字。 肇(zho) 埋没(m) 彷徨(png hung)(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速读课文

3、,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板书设计:应致 总 提出问题: ( 1 )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论点)有知 分 (2-5)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格精 分 析 致知。 举例:

4、王阳明物神 问 (6-12)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题 举例:自己总 解决问题: ( 13 )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第 二 课 时一、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二、自学过程:(一)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

5、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

6、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提问: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

7、文内容作简单分析。二、当堂训练:联系实际,体验反思1、提问:“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明确:历史与现实证明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验。 2、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板书设计:应致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有知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格精 物致知。(2-5)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论点) 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13)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