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338110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感悟诗情画意 体味吟诵之美 走进黄鹤楼经典诵读主题教学设计 执教:武汉市光谷二小 黄 辰 点评:武汉市光谷二小 王晓红教学目标:1、整合关于黄鹤楼的四首古诗,专题诵读,读中积累。2、让学生初步学习吟诵古诗的方法,并在吟诵古诗的过程中,感悟诗情。3、更进一步了解名胜古迹黄鹤楼的人文历史,体会到黄鹤楼可以赋予人们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名胜古迹黄鹤楼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整合关于黄鹤楼的四首古诗,专题诵读,读中积累。2、让学生初步学习吟诵古诗的方法,并在古诗的过程中,感悟诗情。教学难点:进一步了解名胜古迹黄鹤楼的人文历史,体会到黄鹤楼可以赋予人们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名胜古迹黄鹤楼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2、:PPT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中国江南的三大名楼吗?生1:岳阳楼、黄鹤楼。生2:还有滕王阁。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谁知道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是哪座楼?(课件出示黄鹤楼图片及简介)师:谁去过黄鹤楼?黄鹤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畅谈)下面开始上课。一、激情导入师:课前咱们聊到了黄鹤楼,她有着壮丽的外观和悠久的历史,她不仅是历代的旅游胜地,还吸引来许多文人雅客吟诗作赋,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关于黄鹤楼的诗词,所以黄鹤楼不仅是武汉标志性的经典建筑,还是具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天下名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板书课题)二、学习吟诵师:你们知道关于黄鹤楼的诗吗

3、?生:我知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还有吗?(学生思索着,没有人举手。)师:看来咱们耳熟能详的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了。咱们一起诵读。生:齐读古诗。师:(故作神秘)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读诗的吗?生:想!(学生们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兴奋极了。)师:深情配乐范读。(听后学生热烈鼓掌。)古人就是这么吟诵古诗的。(板书: 吟诵)他们是按照平仄的韵律。(板书:平仄)在普通话里面有四种声调。一声二声相当于平声,三声四声相当于仄声。读平声时,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读仄声时声音一出来马上就收掉。正所谓平长仄短。(板书:长、短) 【 在古诗词教学中,带领孩子们“吟诵”,感受一下原汁原味的古意,吟诵多了,吟诵好

4、了,自然“声入心通”“声通义解”。】师:比如说“黄鹤楼”,应该怎么吟诵?大家看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试试。生: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指挥练习着。师:同学们,这末尾的字是重点。末尾的字若是平声,声音则要拖得长一些。你们再试试。生:自由练习。师:为了便于吟诵,平声我们通常用一横表示,仄声通常用一竖来表示。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带有平仄符号的诗),自己打手势,试着吟诵一番吧!生:自由练习吟诵。(很多学生都在模仿老师打着手势练习。)师:谁试着吟诵一番?生1:吟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师:真好,你吟诵出了平长仄短的韵律。谁接着来?生2:吟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远影”这两个字都

5、是仄声,都要读得短一些。范读“远影”。生:全班跟读,生2重新吟诵。师:一个长长的“流”字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水!谁再来吟诵三、四行诗?生3:吟诵三、四行诗。(读得有滋有味)【 无痕的点拨,适时的示范既悄然把学生带入诗境,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吟诵之法。这是学生诵读水平长进的必经之路。】师:同学们,一遍遍吟诵后,你知道此时诗人的心情吗?生1:李白对朋友孟浩然有着依依不舍的情感。师:是啊,此时孤帆远去,黄鹤楼见证了他们深厚的友情。让咱们跟着李白一起再送送孟浩然吧!生:全班配乐齐诵。(此时已有学生开始摇头晃脑地吟诵了,古韵十足。)过渡:大家吟诵的可真是古韵十足啊!同学们,李白与黄鹤楼还有着

6、不解之缘呢!传说有一天李白登上黄鹤楼,被壮观的景色所陶醉,便诗兴大发准备在墙壁上题诗一首,却见到壁上已有一首诗,他仔细吟诵了一遍,顿时,满腔的诗情仿佛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于是颇为郁闷的搁下笔,并做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推翻黄鹤楼,一脚踏平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师: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生:崔颢(异口同声回答)。师: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这首经典之作。【这里看似随意插播了一个民间故事,实则是激起学生对下一首诗学习的欲望。】三、 赏析感悟师:请大家自由诵读,读个三四遍,注意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师:谁读给咱们听听?生:诵读全诗。师:你的诵读可谓是字正腔圆。生:老师,他

7、有个字读错了。“空”应该读四声,他读成一声了。师:哎?这个问题问得好!“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到底应该读几声呢?生:我认为应该读一声,因为这里是说这个地方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这空荡荡的黄鹤楼了。师:你能根据意思来选择读音,这个方法很棒!“空”在这里是“空荡荡”的意思。咱们再一起读读这行诗。生:齐读第一行诗。【这是一个精彩的生成,老师处理得很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结合诗意的理解来选择读音,最后老师点明了选择的方法,学生也有成就感。】师:刚才学的平仄吟诵法还记得吗?你们自己打着拍子练习一下吧!(课件出示带有平仄符号的诗)生:学生自由练习吟诵。师:谁来吟诵着试试

8、?生1:吟诵前四行诗。师:“空悠悠”是三个平声连在一起,该怎么读呢?别着急,试着练习练习。生1:再次吟诵第四行诗。(读得悠远的感觉)师:请你也来吟诵前四行诗。生2:吟诵前四行诗。(读得更好,还忘情地做着手势)师:咱们一起吟诵前四行诗。生:齐诵前四行诗。师:“空悠悠”吟诵得真好!谁来吟诵后四行诗?生3:吟诵后四行诗。师:“历历”是两个仄声,注意读短一些。生3:再次吟诵。师:这个“愁”字吟诵得很悠长,很好。【古诗的特点就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师:咱们一起吟诵吧,看看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吗

9、?生:齐诵全诗。师:诗人此时是什么心情?生:我从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知道诗人很忧愁。师:你真会读书。大家再读读这最后两行诗,看看诗人有什么忧愁?生:我从“乡关”这个词知道诗人是在思念家乡,所以忧愁。师:你抓住了“乡关”这个词。诗人的家乡在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距离咱们这五百多公里的地方!此时真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难怪他会感叹:师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生接烟波江上使人愁。”师:请大家再次吟诵全诗,结合注释,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愁?生:我从“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空余”能感受到。因为这里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的,别的什么都没有了,显得诗人很孤独。

10、师:一个“空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带着你的体会吟诵这两行吧!生:吟诵一、二行诗。( 学生脸上的表情已有些凝重。)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关于黄鹤楼的美丽传说呢!很久很久以前,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有一清贫道士常来饮酒,慷慨的辛老板从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千杯之恩,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助兴。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崔颢来到黄鹤楼,想到了这个传说,便写出:

11、师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生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师:当我们走进黄鹤楼的第一层,便可以看到这美丽的白云黄鹤图。(课件出示)刚才这位同学是抓住“空余”这个关键词体会到了诗人的思想之愁,接下来咱们继续用这个方法学习。你还从哪些诗句感受到诗人的思乡愁?【黄鹤楼传说是古老的,它又是鲜活的,也是经典的。我们要了解黄鹤楼文化,就要学习研究黄鹤楼民间传说、诗词文赋等。】生1:我从“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不复返”能感受到。因为这是说昔人和黄鹤都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只剩下他孤身一人了,诗人便觉得很孤独。师:你也很了不起,抓住一个“不复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孤独的乡愁,带

12、着你的体会吟诵吧!生1:吟诵三、四行诗。(学生眉头已皱起。)师:这两行诗中,他抓住了“不复返”来体会,你们还有不同的理解、体会吗?生2:我从“空悠悠”能感受到。诗人现在只看见天空中白云悠悠飘荡,很空旷,显得很孤独。师:咱班的孩子可真是既会读诗又会品诗啊!带着你的体会吟诵吧!生2:吟诵三、四行诗。(学生吟诵“空悠悠”时眼神中已然看到画面的样子。)师:好一个悠长的空悠悠,让我们感受到那千百年的孤独。谁再来?【 抓住关键词语,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的意义,能发现语言文字的魅力,能对诗文的语言进行玩味欣赏,所谓“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为鄙夫”是也。】师:同学们,仙人和黄鹤一去不复返了,各朝各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13、!就连咱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也不是诗人那时候看到的了,她也经过历时的变迁。倘若走进黄鹤楼的第二层,你便可以看到它在历代不同模样的模型。(课件出示图片)【黄鹤楼经历了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在此期间黄鹤楼多次毁掉,可是黄鹤楼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也正是黄鹤楼文化魅力所在。黄鹤楼文化是在黄鹤楼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师:古人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只余下这空荡荡的黄鹤楼和悠悠飘荡的白云,诗人不禁惆怅着自己的孤独,正所谓:师读昔人已乘黄鹤去,生接二、三、四行诗。师:诗人登上黄鹤楼之巅,极目远望,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啊!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14、?生:他看到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师:这美景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将它描绘出来吗?自己先练习着说说。生:自由练说。师:谁来描绘一番?生:诗人看到了分明的长江水,郁郁葱葱的汉阳树,还有芳草长得很茂盛的鹦鹉洲。师:这么美的景色,请女同学们吟诵吧!女生:吟诵五、六行诗。师:咱们武汉著名的晴川阁就得名于这两行诗哦!师:同学们,咱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生1:诗人看到了江上有很多艘渔船来来往往。生2:诗人看到热闹的街市。生3:诗人还看到树丛中做游戏的小孩。生4:诗人还看到很多房子。傍晚时分,屋顶上炊烟袅袅。师:此时夕阳西下,诗人站在黄鹤楼之巅看到眼前

15、这样美丽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景象,不觉陶醉其中。你觉得诗人此时此刻又会想些什么呢?生1:我的家乡也有这么美的景色,可是我已经很久没看到了。生2:现在要是我也能和家人一起吃饭就好了。生3:这么美的景色,家人要是能与我一起欣赏该有多好啊!【想象是学习古诗文的根本与重点。在诵读中结合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将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可感、可触、可见的鲜明画面,并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复原诗文意境,让学生走进、融入,就能与诗人的情感和心灵发生碰撞。】师:是啊!这无边的美景更显得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更加反衬出他浓浓的乡愁啊!难怪他会感叹:生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乡愁是悠长的。所以诗人感叹: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师:“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乡愁是绵密的。所以诗人感叹:生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乡愁是沉重的。所以诗人感叹:生读日暮乡关何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