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314840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 联产承包,实现生产和收入超常规增长。1978 年以来打破“一大二公”形成的对农民的集中 管理,通过联产承包把农民从生产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劳动者生产选择的自主权和产品的 所有权。使生产的成果与自身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联产联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下子焕发出来,成为推动农业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1978-1985 年,农业净产值平均增长 6.4, 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6.9,是农业超常规增长时期。2. 结构调整,为农民增收形成新动力。1985 年至 20世纪 90 年代初,在主要农产品产量相对稳

2、定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经济作物、养殖业比重扩大,乡镇企 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这一时期由于农产品价格走低 ,各种税费增多, 农民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3. 劳力转移,形成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基 础设施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工业化进入新的阶段,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步伐加快 ,沿 海与内地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而农村正是这种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尽管农民务工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相当比重,江西全省农民人均在外务工得到的纯收入为 658 元,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2

3、8.2,但农民的身份未变,农民外出务工是劳动地点的外延而 不是真正的身份置换,因而也不可能与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这一过程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 大。4. 城乡统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 长足进步,特别是沿海等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实现了从以农哺工到以工补农 的战略转变,解决二元结构导致的问题,既日益突出又有了必要的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问 题真正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央确立了多予、少取的原则,加大了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 的力度。费改税,农村电网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乡镇公路建设等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的 环境,农村发展进入新

4、的历史时期。(二)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 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12 月 24 日中 央农村工作会议,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六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有助于我们对新阶段特征和发展规 律的认识。1. 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 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多少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 苍生得温饱”的目标得以实现。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用于 食品支出的比重逐步下

5、降,食品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这使农产品的增长在受到资源约 束的同时,越来越受到需求的制约。农业结构问题凸显,农产品价格一度低贱,增产难以增效, 增产难以增收的问题日益困扰农业发展。2. 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 化提速,农村劳动力加快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现 在已有超过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农民外出 就业很大程度上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由一人进城到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 到稳定居住,由离土不离乡到离i.离乡。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将稳定呈现农业就业

6、比重逐步 下降,非农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外出就业较快增加的基本态势。3.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基础,但农民收入的 增长来源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农民收入由主要来自农业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并举,由主要来 自种植业转向种植业、养殖业并举,农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转向主要靠提高 效益、扩大就业。目前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已接近一半,工资性收入的比重 已占到13,工资收入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达80 左右,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 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4. 农村发展对城镇和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城乡发展的互动性、互补性越来越

7、 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开始有所打破,多种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促进。5. 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各国农业联 系更为紧密,农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明显,农产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加入wto后,既为我国农业 发展带来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也使我国农业发展更加直 接地面临来自国际市场、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严峻挑战。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消 费大国。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我国对国际市场有着

8、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国际 农产品的丰歉、价格的高低、品种的多少、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和冲击国内生产和市场。6.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产量 保证供给,往往忽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是发展农 村经济,往往很难顾得上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 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 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不仅要开发利用资源,而且要重视保护资源

9、和生态环境; 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三) 发展中出现的“三农”问题。 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 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农村内外部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又产生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 题被综合概括为“三农”问题。那一世范文网1. 农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状态, 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1997-的6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549.5 元,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5

10、;平均增长率不到4,仅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而且农 民收入很不平衡,由于农村内部收入分化,少数高收入户掩盖了多数低收入户,近半数的农民 收入处于零增长状态,许多农产收入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由20世纪 80年代中 期的1.81倍,扩大到3.1 倍。(2)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由于缺乏风险分散机制,长期 以来农民是农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主要由农民来承担。由于 缺乏利益保护机制,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转移中,农民是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 有其应得的利益;在劳动力转移中,农民作为最弱势的群体,常常是最低工资的接受者,创造着 城市经济财富而不能分享其

11、利益。(3)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由于事实上缺乏强有力 的利益代表者,农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在农村,普遍缺乏必 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即使进入城市,实际上成为城市建设者和财 富创造者,但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更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 例如,广东东莞市常住人口100 万人,打工人口有500 万人,这 100 万和500 万就是截然不同的 两个阶级,他们共同创造了城市的繁荣,但却享受着完全不同的待遇。2. 农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缺乏专业化分工导致的生产低效率。对于绝大多数农 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二

12、十多年来,实际上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制度变革,传统农业并 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分家分户经营、自给性生产为主,出售剩余产品为辅的格局没有从根本 上改变。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也不高, 因此日益缺乏竞争力。(2)缺乏有效的生产要素投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诺贝尔奖获得者舒 尔茨曾指出,改造传统农业必须从外部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人才以及新制度要 素。然而在现行体制下,这个过程是反向进行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 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出现三个净流出,即 土地价值净流出,农村资金净流出和优秀劳动力

13、净流出,使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日益弱化。这 就使中国改造传统农业的速度和效益大打折扣。有人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占用农地的差 价,约在2万亿元之巨,相当于改革开放前30 年价格剪刀差总额的4倍。近几年,农村资金大 量流向城市,农业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业。农民创造了 40 以上的居民储蓄,但在全社会贷款余额 中,农业和乡村企业贷款则占比只是5 左右。特别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 质普遍下降。如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为27,但 19-30岁年龄组的转移率达55。“青壮劳力不 下田”,务农主要是老、弱、妇、幼。(3)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导致农产品卖难伺题 经常性突出。由于缺乏强有力

14、的沟通城市、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的流通体系,千家万户的小生 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缺乏有效的联结手段,难以避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产品结构不合理、 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致使农业发展长 期缺乏有效的市场拉动力。3. 农村问题,主要是四个落后: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落后、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庞大的 乡村管理构架与薄弱的乡村经济不相适应,导致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不仅使正常的经济周 转困难,还使乡村的信用体系受到严重破坏。由于长期缺乏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足够投入,农 民素质差、生活单调,缺乏必要的文化消费等现象十分突出。在原有的严密组织被破除后,乡 村社区建设成为整个中国社区建设最为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互帮互助机制,缺乏行业协调机 制,从而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