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308279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19年1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申请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的地方标准立项,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其列入2019年度云南省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云市监函2019192号,批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负责该标准的制定。(二)起草单位、协作单位起草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三)主要起草人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工见表1。表1 主要起草人及任务分工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工作单位任务分工尹艳琼女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项目负责人、统筹协调,标准文稿编写谌爱东男研究员/副所长云

2、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统筹协调、标准文稿编写赵雪晴女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资料收集整理李向永男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资料收集整理陈福寿男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标准文稿编写张红梅女副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标准文稿编写刘树芳男副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项目执行管理王 燕女副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数据分析刘 莹女助理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试验、数据分析王树明男站长/推广研究员玉溪市植保植检站试验、数据分析沐卫东男研究员/站长通海县植保植检站试验、数据分析刘 奎男助理农

3、艺师通海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郑丽萍女研究员/站长弥渡县植保植检站试验、数据分析杨毅娟女研究员昭通市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杨子林男高级农艺师/站长临沧市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张启国男高级农艺师通海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李顺光男高级农艺师通海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艾 瑛女农艺师通海县植保植检站试验、数据分析朱建良男高级农艺师/站长陆良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冯鹏飞男农艺师弥渡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张 茜女农艺师通海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王 敏女农艺师丘北县平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验证试验李秋阳女研究员/站长沧源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赵秀兰女农艺师沧源县植保植检站验证试验舒兴香女农艺师东川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验证试验二、制

4、定标准的必要性和目的意义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属鳞翅目,菜蛾科,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为全球范围最具有破坏力的昆虫,主要以幼虫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危害叶片,降低了十字花科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危害损失达30%以上,甚至绝产绝收,在云南菜区呈现出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等特点。由于小菜蛾对蔬菜品质产量影响大,菜农在生产中过度过量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小菜蛾,导致小菜蛾对杀虫剂的抗药性越来越高,抗药性的产生导致防治失效,农药残留等一系列产业问题,小菜蛾成为了蔬菜生产中难防难治的重要害虫。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西菜东调、冬春蔬菜、夏秋补淡和外销出口的蔬菜基地。目前,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6

5、27.21万亩,产量达2077.76万吨、农业产值446.7亿元,十字花科蔬菜面积约占45%,小菜蛾年发生面积400万亩,防治小菜蛾的药剂比重占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总量的65%。随着蔬菜产业发展及食品安全需求,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区域特点,以抗药性治理为核心,结合种群灾变规律的小菜蛾防控技术标准,指导小菜蛾的防治,减少危害,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升云菜品质。2008年-2016年,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资助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团队开展了小菜蛾种群发生规律与灾害机制、抗药性监测、可持续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构建的研究,研究成果在滇中通海,滇西弥渡,滇西南临沧,滇东北昭通等

6、菜区开展了示范推广,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云南蔬菜小菜蛾可持续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获得201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使科技成果得到更加有效的推广应用,制定“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更有力的推动全省可持续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促进产业的发展,提高“云菜”种植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三、主要起草过程(一)成立项目组接到项目任务书后,起草单位及时成立了项目组,确定了项目主要内容和技术指标,编写了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组成员的分工。(二)调研及资料收集收集和学习国内外有关蔬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小菜蛾研究的论文、专利、标准等相关材料。根据起草单位多年开展小菜蛾可持续绿色防控关

7、键技术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确定了标准编制的技术内容。(三)形成征求意见稿通过对前期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对收集资料的分析统计,确定了小菜蛾虫情调查、防控指标、防控时期及防控技术等要求,参照标准编写格式,标准起草小组编写了征求意见稿。广泛征集了相关领域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对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征集反馈的专家意见进行认真梳理修改,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标准起草单位决定对标准的部分技术指标、参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完善。(四)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优化2019年-2020年,通过试验论证,标准起草小组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进行了优化及确定。首先在开展了寄生

8、蜂田间释放技术和田间增殖技术,优化虫-蜂比;筛选了适用于高原菜区的性诱剂配方;结合田间常用药剂开展抗药性监测和田间药效试验,提出科学用药指导建议。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菜区小菜蛾的发生规律和种植模式,提出全年不同月份防治的核心技术。(五)形成送审稿2020年5月-6月广泛征求了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植保植检站、通海县植保植检站、弥渡县植保植检站、临沧市植保植检站、陆良县植保植检站、昭通市植保植检站和昆明市植保植检站等单位的意见。针对修改意见进行了分析、整理和完善,采纳专家的合理修改意见,完成了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的送审稿及编制说

9、明。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一)制定标准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本标准根据多年小菜蛾的研究成果规定了小菜蛾虫情调查、防控指标、防控时期、农业防控、诱杀防控、天敌防控、生物药剂防控及化学药剂防控等的关键技术,标准中的关键技术参数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相关标准的要求及试验验证获得,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原则。标准中的关键技术参数体现了区域性和针对性,首先基于各菜区种群发生规律与灾变机制提出了幼虫防治的关键期和防治技术;其次结合不同菜区的种植模式和抗药性水平,提出了科学用药建议。规范性原则。标准文本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格式规范。

10、(二)制定标准的依据本标准制定过程中依据的主要标准见表2。表2 参照标准及依据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1GB/T23392.3-2009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菜蛾2NY/T 2360-2013 十字花科小菜蛾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3GB/T23416.4-2009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4部分:甘蓝类4GB/T23416.5-2009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5部分:白菜类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无冲突。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的论述根据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防控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书的要求,项目组完成了实验方案设计,云南菜区小菜蛾发生规律及灾害机制,抗药性监测与治

11、理,优势天敌资源的保护利用,性诱剂配方的筛选,技术的集成应用等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起草标准讨论稿,并初步确定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在滇中、滇西、滇西南、滇东北菜区对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进行了方法结果验证,在对实验验证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一)关于虫情调查方法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及结论虫情调查方法参考GB/T23392.3-2009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菜蛾和冯夏等(2014)小菜蛾系统调查及抗药性监测方法的部分内容,并进行了试验验证,最终确定本标准的虫情调查方法。1.关于虫情调查方法主要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及

12、结论(1) 小菜蛾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规律小菜蛾在寄主植物上的分布规律:在莲座期, 小菜蛾的卵主要产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背等比较隐蔽的部位, 包心初期, 大量的小菜蛾幼虫集中在心叶进行为害, 进入包心后期, 小菜蛾主要为害内叶, 进入收获初期, 小菜蛾转移到外叶为害。(2) 温度、降雨对小菜蛾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成虫种群发生与温度、降雨显著相关。成虫发生量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降雨量和幼虫发生量显著相关(P0.05);幼虫发生量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成虫发生量显著相关(P0.05);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建立回归模型为成虫发生量=3.890X+0.027Y

13、+2.126Z-25.645(R2=0.443,P=0.002),(X为平均气温、Y为降雨量、Z为幼虫发生量)。降雨量大对小菜蛾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一方面因雨水的冲刷,可冲落寄主植物叶片表面小菜蛾的卵、幼虫还有部分的蛹;另一方面降雨影响小菜蛾成虫的飞翔、交配与产卵等,从而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同时,阴雨天气使得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白僵菌、绿僵菌等病菌的传播蔓延,导致小菜蛾幼虫死亡,降低其虫口密度,大幅降低其种群数量。高温低湿对种群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24/40%、24/50%、28/40% 和28/50%的温湿条件下,小菜蛾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75.9粒/雌、56.8粒/雌、18.5粒/雌和

14、29.3粒/雌;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1.0%、70.7%、66.2%和15.6%;孵化后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60.7%、58.0%、0.0%和59.2%。同时,在高温低湿条件下雌虫产卵量仅为18.5粒/头,卵孵化率仅为15.5%,表明在28、RH40%的高温干旱条件下,小菜蛾的种群繁殖受到了明显抑制。小菜蛾的发生动态受寄主环境和气候环境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虫情调查需要全年定点、定时的开展系统调查,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还需开展大区域的大田普查,才能准确掌握其发生规律。从苗期至收获期,小菜蛾在植株上的分布不同,调查时每株由外至内,正反面认真翻查。2.关于虫情调查方法试验验证按虫情调查方法,2008年

15、-2015年在滇中通海,滇西弥渡,滇西南临沧,滇东北昭通菜区对小菜蛾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1) 幼虫的调查结果滇中菜区小菜蛾幼虫种群全年春夏秋季持续发生为害,2月份幼虫种群开始回升,至5月份快速增长,每年可形成2个高峰:5月-7月和8月-10月,10月份后种群下降明显,至1月份水平。见图1至图4。图1 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图(通海)滇西菜区小菜蛾幼虫种群2月份后上升较快,3月-4月份至高峰期,全年表现2个虫蜂期,2月-4月是春季主害期,6-8月的夏季小高峰。图2 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图(弥渡)滇西南菜区小菜蛾幼虫种群全年只有1个明显的2月-6月春季发生期,1月份幼虫种群快速上升,3月-5月份形成高峰期,6月底后,随着临沧菜区雨季来临,幼虫一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