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301501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辽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 这两年,每次发生暴恐案件后,一些空穴来风的谣言就会刮起来,但最终这些谣言都不攻自破。B . 他经常蹲在窗下听私塾先生讲课,父亲无意间发现了,便凑了学费,让他登堂入室,成了那里最年幼的学生。C . 想起那时节,金风阵阵,菊香遍野,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真是好极了。D . 张老师的家离学校较远,足足有七八华里,但他每天上下班却都是安步当车,健步如飞,也倒练就了一身好筋骨。2. (2分) 下列各句,没有

2、语病的一句是( )A . 规划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区域型特大中心城市为目标,打造以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B . 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定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C . 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D . 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学技术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3.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性的人文主义,_。_

3、,_,_,_,_。儒家的天下情怀体现为中庸的“赞天地之化育”、程颐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强调尊重自然与社会。是学习、包容、对话的文明和西方启蒙运动发展出的凡俗性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同时对自然科学有一种强烈的推崇凡俗性的人文主义在世界观上强烈地排斥宗教同时也是具有天下情怀的文明而儒家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提倡兼容并包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4. (6分) (2016高一上会宁期中) 现代文阅读(一)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

4、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 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5、。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

6、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

7、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1)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 .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 .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 . 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 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 . 诗人难写

8、,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 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 . 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 . 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 . 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 . 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 . 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9、5. (10分) (2017高一上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材料一:近日下发的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中小学校通过有关课程和活动开展书法教育。书法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乃至世俗生活中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书法教育的状况堪忧。首先,中小学学生书写不规范、不工整、不美观,字迹潦草;其次,“双姿”不规范的比例很大,坐姿和握笔姿势不正确;再次,学生普遍缺乏写好字的心态和习惯,

10、多数不在意字写得不好;最后,“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振有提出,1988年成立的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过去的20多年里,积累了丰富的书法教育的经验,各地应借着“书法进课堂”的东风,扩大书法特色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的范围。(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5日12版,有删改)材料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以语文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现有的教师是否能够胜任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需要?目前,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面向广东省中小学语文教师和美术

11、教师的问卷调查。接受问卷调查教师所在的学校中,配备有专职书法教师的占18.77%,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7.18%,由美术老师兼任书法教师的占25.6%,没有配备书法教师的占28.45%。缺乏能胜任书法课教学的教师这一现实也在另一项统计结果中反映出来,高达48.35%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开展书法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可胜任的书法教师”。要解决书法教育师资队伍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还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学校聘请有书法专长的校外人员(尤其是当地少年宫和文化站的书法教师),经过适当的教学培训后担任学校书法教师。(冯善亮,周凤甫广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节选),20

12、17年1月)材料三:当前教育部稳步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成绩显著。近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对“识文断字”基本功提出新的要求,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但在继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的落实中依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对全省35所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学校因没有书法师资、教材等问题,开设的书法课走过场,形同虚设。如何把书法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日前,中国书协理事卢中南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他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开设书法课的情况全面调查,建立相应的督导机制,提高书法的地

13、位,将书法作为推进中小学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书法评价机制,并明确列入教育督导和评价中;重视并定期检查书法教学实施情况。成立专业的书法教育监管小组,每学期、学年到校巡管,检查开课的真实情况,重在监督落实。对书法获得成果的奖励制度要等同于其他考试科目。要设立书法教师资格证,有明确的书法专职教师的“入职名额编制”,使书法教师专职化。除提高书法教师地位、保证书法教师专职教书法外,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汉字书写培训,尤其是语文教师。尽快制订师范生的书写技能训练目标,尤其是师范院校文科学生必须有相对严格的书法课程。卢中南说,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再到家庭,合力形成严密的书法教育管理机制,才能把书法教育真正落

14、到实处。(中国艺术报2017年09月06日7版,有删改)(1)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 三则材料都发表在教育部发布重要文件之后,三者都密切关注我国教育方针和政策,并及时献言献策。B . 材料二和材料三显示,专职教师在书法教师中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C . “如何加强书法教育”,材料一和材料二重视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作用,材料三更强调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监督。D . 三则材料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书法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2)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进课堂

15、的问题,而且都认为开展书法教育迫在眉睫,亟需获得社会高度重视。B .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了抽样调查数据,材料一虽能分析书法教育现状,但客观性略为欠缺。C . 材料一对书法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内容具体;材料二是调查报告,数据分析详尽客观;材料三专访专家,突出受访者个人观点。D . 三则材料的背后,是国家对于书法教育的要求,也是中小学生对书法教育的强烈诉求,材料具有时效性和广泛的现实意义。E . 材料的语言风格因读者群体而有所不同。材料二主要面向教育界,简洁严谨;材料一和材料三主要面向普通读者,通俗易懂。(3) 根据上述材料,简述解决书法教育师资不足问题的主要举措。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17高一下陆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