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讲义l(j)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7300945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讲义l(j)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讲义l(j)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讲义l(j)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讲义l(j)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讲义l(j)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讲义l(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讲义l(j)(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需要打开思维这扇窗与高中语文教师交流北京五中 梁 捷2015-3-24一、高考语文得高分的学生是怎样认识和学习语文的?1高考状元平时的作文话题作文:我们为什么学语文自我陈述(2010北京文科状元,语文142分)我对北大的向往,开始于季羡林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我既倾心于先生质朴清远的文字,也沉醉于先生笔下湖光塔影、松涛书声的燕园,心心念念想有朝一日来北大看看先生门口池塘里的季荷。睹物思人,应该别有一份感怀吧。这样想来,北大的每一个角落,都曾留下令人倾慕的身影,北大的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那些也许足够人追寻一生的足迹。历史的厚重感于现代人既是熏陶亦是鞭策,而北大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也因此而极富魅

2、力。我对人文学科一直偏好,因为隐隐觉得它们是“人的科学”,有人的温度与光彩。在此之中,我尤其喜欢文学,文字的组合排列所造成的微妙感觉及其中所蕴涵的曲折而美丽的心思一直令我着迷。随着年龄渐长,我一点点感觉到,对中国文学的深爱在我心中生长。从品着一首古诗而欣喜不能自持,到读着从小就不喜欢的鲁迅,体会他的感受而不禁生出感动与敬意,再到后来如饥似渴地汲取一本本书字里行间的只属于汉语的智慧,任由思绪延伸向文字所指引的方向。 龚定庵说:“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我对中文的感情大抵如此。再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让我感受到如此绵长的情意,产生如此不受拘束的联想与思考。北大的人文学科,尤其是中文,有深厚

3、的历史积淀,水平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若能在北大学习、研究中文,真是幸何如之,快何如之!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民族中每一个个体的灵魂寄寓于其中,因而它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唯有热爱它,了解它,用最赤诚的心面对它,才有可能真正带来改变。现在的社会中有一种浮躁的空气,置身于其中仿佛永远不能静下心来。速食文化盛行,退居书斋静心钻研的生活已不被大多数人所向往。 但我相信,这个社会需要潜心躬读者,需要伏案疾书者,需要浅吟低唱者,需要苦心孤诣者。不论到什么时候,他们都是世间最静僻处的一片竹林,为忙碌而迷惘的心灵提供一个宁静的栖居地,代表了尘世中一种最虔诚的回归。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人,在北大自由

4、但稳重的学术空气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对北大的仰慕和对中文的深爱坚定了我向北大努力的决心。也许明年夏天荷花正开的时候,我可以以学生的身份进入北大,看看我心念已久的季荷。2平时的思考、积累与训练 半命题作文:从 读懂中华文化从古琴读懂中华文化 (高考语文136分 考入北大历史系)你对古琴了解多少?这似乎是一门不能说的艺术。我至今没找到什么十分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如果单说琴这个物件,那很简单。琴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着一年365天。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面上有13个徽,象征一年12月和四年一次的闰月。琴有七弦,效法七星。琴面拱圆,琴板平坦,与天圆地方之说相和。架弦的有岳山、龙龈,支琴的叫雁足,发声的叫龙

5、池和凤沼。如果说琴的历史,那更简单,因为它古老到产生时间无可稽考。但我们知道诗经中有很多描述,圣人孔子也留下了不少琴谱。这就是对琴最简单的介绍,除了名词的堆砌,明显感到其中的陈旧思想。什么六合,什么天圆地方,从今天的技术来看简直可笑。但如果你用上面这些话为别人做个介绍,他一定会啧啧称奇,称赞你的博学,琴的邪乎、深奥。可究竟能懂得多少?能不能懂琴、怎么懂琴;扩大一层说,怎么懂中华文化才是我想探讨的。琴难懂。如果你看见过琴谱,一皱眉,一撇嘴之后你就会和它划开界限。不像简谱那样简单明了,不似五线谱那样活泼美观。它被人误认做剑谱、武功秘籍,被宝玉称作是天书。那上面只有一堆奇怪的符号和陌生的文字。但如果

6、你钻研一阵,或是询问会弹的人,也一定会懂的。其实,真正难懂的是琴心。不然,哪来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不然,哪来的嵇康“广陵散于今绝矣”的悲号?不然,黛玉为什么不亲口说与宝玉却把一片心事付与瑶琴之上?你听不出伯牙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所以伯牙断琴只为子期。你听不出嵇康借聂政之事抒发的愤慨、对天地的质问,所以他让广陵之技成为绝响。你听不出黛玉的寸寸柔肠,所以这木石之缘痛断肝肠。其实,琴好懂。只要你爱它。一万个抚琴之人有一万颗琴心;一万个听琴之人也有一万颗琴心。如果你爱琴,你的心便是琴的心。哪怕你没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而是听到了激愤悲恸,你不是子期,但你是嵇康的知音

7、。假如你甚至听出了缠绵之意,你不是子期,可你是黛玉的知音。但误入歧途也不难。如果你爱的不是琴,而是它所谓的价值的话。如果你想从中得到经商之术,那你得到的只有三声沉重得如叹息的散音。如果你想从中悟到升学之法,那你得到的只有飘忽空灵的泛音。抱着功利之心去听琴,它只会还给你拉锯一般的、杂乱无章的、无可忍耐的噪音。这不是琴的过错,过在于心,只因为,心是利欲熏成的,而非琴心。我们经常说曲高和寡,琴是孤独的艺术。中华文化都是。因为懂的人太少。不论有多少人学习国画、书法。无论全球掀起多大的汉学风暴。只要我们只求价值,只为让文化为我们生活服务,那我们永远也不会懂得中华文化。 你摸过琴吗?当我第一次轻轻拨动一根

8、弦的时候,我听到了悠悠千古的叹息。历史的尘埃在指尖扩散,动听的烟波在空中弥漫,一霎那间时空都错乱,一切都回旋、回旋。我知道我拨动的是契合我心灵深处的那根弦。这样的艺术,怎么忍心用追名逐利的心去玷染?琴代表中华文化。会讲会谈都不算什么,关键在于懂。懂它并不难,只要爱,一种纯纯粹粹,至真至深的爱。(3)洛阳牡丹记素材整理【事实转述】 摘要概述 【材料阐述】 定向评析【适用话题】 角度 【材料出处】 来源【字数要求】200字左右(一)【事实转述】洛阳人独爱重牡丹。对于其他的花都叫“果子花”,或者“某花某花”,对于牡丹却不这样叫,直接称“花”。【观点阐述】名气,名气,也许“名”还在其次,重要的却是“气

9、”。有了足够的人气,就顺理成章地出了名。就像洛阳的牡丹,拥有超高人气,却没有像“绯桃、瑞莲”这样好听的名字,洛阳人直接叫它“花”。“花”在今天是个泛称,洛阳人竟把这样大的一个帽子独独扣在牡丹身上,可见他们对牡丹的偏爱,只有牡丹才是真花,只有牡丹可以不用特殊的名字来彰显自己,牡丹就是花,花就是牡丹,牡丹地位之高,可见一斑。不由得想起太史公的一句话“人貌荣名,岂有既乎”,牡丹就是这样,以美好的名誉作为自己的容貌,所以它至今仍为人们所深深喜爱。想要出名,或许不该只在名上做功夫,再天花乱坠的名字如果聚不到人气又能搞出什么名堂。成名之后,也不该在自己的名字称号上做功夫,而是该用真本领保住自己的人气。人们

10、给牡丹的评语就是一个字:“花”,这个字的分量却很重。将来,你得到的评语会是什么字呢?这全在于你自己。【适用话题】我看名气 成名前后 人貌荣名【材料出处】洛阳牡丹记第二段(二)【事实转述】对于洛阳牡丹尤胜的原因,人们大多认为是由于洛阳是古时的善地,是天地的中央,草木得到的中正平和之气多。而欧阳修不赞同,他认为洛阳未必在天地之中,而且天地之和气应该遍布四方,不该偏私于中央。而真正的原因是“得于气之偏”,而且物的极美和极丑都是偏离常态的原因。【观点阐述】许是出于妒忌,许是出于自我安慰,人们往往把一个人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上天的眷顾”。“出身好”似乎是一个杰出人士的必要条件,过去就连选择配偶都要有门当户

11、对的要求,可见曾经的人们对于出身的重视。就连洛阳牡丹独盛的原因都归结为“天地之中”“得中气之和者多”。而欧阳修却以“予甚以为不然”,坚决地否定了这一看法。在他看来,老天是公平的,给谁的中气都是一样的,不会特意偏私谁。而且中与和只是常态,成就了像洛阳牡丹那样的绝世之美的绝不是中和之气,而是得于气之偏,这偏,就偏出了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的财富,需知,物以稀为贵,这世间稀有的就是独特的你,属于你自己的特点。如果没有偏,没有个性,那么只能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只有剑走偏锋,强调个性,才能彰显自己。但是这偏,偏的方向一定要对,而且要适度。极美的花和极丑的木瘤都偏,都有个性,但花集中的是美好的个性,而木瘤则

12、恰恰相反,同样是偏,却走向了两个极端。不怨天尤人,不听天由命,主动张扬自己的个性,不做庸碌之人,但切忌也不要过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适用话题】英雄不问出身 适度原则 个性 秀出自我 物以稀为贵 剑走偏锋【材料出处】洛阳牡丹记第三四段(三)【事实转述】牡丹一开始只作为药用,地位很低,不受人重视。自唐代武则天之后,洛阳牡丹开始兴盛。到了欧阳修生活的宋代,洛花之盛达到了巅峰。洛阳人爱花成了习俗,花开时,鬓插牡丹,竟为游遨,笙歌相伴,比比皆盛。【观点阐述】花的盛衰与人的喜恶有很大关系。人感情的变化,可以决定花的命运。洛阳牡丹的兴盛也真该感谢武则天,如果不是武则天对牡丹之爱,亦不会有当日洛花之盛。没人

13、欣赏,花也是那样开,有人欣赏,花还是那样开,但是花的意义因为人的参与而有了改变。所谓爱花者,亦不过是因为彼花与此心有共通相合之处。陶渊明爱菊,因为菊的高雅淡然与他心有戚戚焉。自古文人多爱竹,因为他们看到竹坚韧、淡定、谦和,竹的身上有自己追求的君子之德。有人爱兰,有人爱梅,其实爱的都是这些花草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部分。自周敦颐爱莲说问世之后,人们大多愿把莲和牡丹对立起来。似乎莲就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集所有美德于一身。相反,牡丹却是娇艳、妖娆、富贵的象征。似乎爱牡丹的人就是庸俗之人,沉沦世俗之人,就是追求富贵的功利之人,爱莲的就是

14、那些谦谦君子,淡然的出世高人。其实并不能如此的一概而论,牡丹身上亦有莲不能取代的繁华,那种雍容大气,繁荣昌盛的气概,只有牡丹有。爱它,绝对无可非议。牡丹的爱蔚然成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繁荣,一如牡丹,仪态万方。不然,牡丹,怎么能被称为是“国花”。【适用话题】独爱牡丹 爱花之情 牡丹与莲 人与花【材料出处】洛阳牡丹记八九段(四)【事实转述】洛阳人十分惜爱牡丹,不希望牡丹嫁接的秘密传播开去,如果有权贵人士强索求取牡丹接头的,他们就把牡丹接头在热水中烫死再卖给他们。【观点阐述】很多人们都有一种奇怪的情绪,越是爱一样东西,越希望它为自己所独有,不希望别的人拥有它,这东西只能属于自己一

15、个人,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占有欲”。就像洛阳人一样,他们爱牡丹,尤其是牡丹之王姚黄和牡丹之后魏花。他们不希望接头的牡丹传到别的地方去,只希望这花开在自己家中。如果有人强取,宁愿在热水中烫死心爱的牡丹,也不愿它传出去。有时候,爱就是这样自私,爱它就希望它永远留在自己身边。不禁联想到了民间的文化,随着开发保护的加强,很多积淀了千年,隐藏在深山之中的古老民族文化暴露在世人眼前,这些文化是那样纯正,它的独特它那种原始状态下的精彩令世人惊叹。但是民族文化隐藏的时间太长,就像刚出土的文物,一旦保护不好迅速风化、化为灰烬,该不该让这些脆弱的文化走出去,让他们与外界融合,这融合是福是祸,还是让他们就那样安安静静地躺在自己生长的地方,一千年一万年,尽管它的美不能被世人发现,但是至少他永远不会被玷染。民间文化,何去何从?【适用话题】自私的爱 爱它就留它在身边 该不该走出去 如何对待民间文化 传还是不传 对待文化遗产【材料出处】洛阳牡丹记第十一段3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重庆高考作文题: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请以“走与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