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7300170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释习题及.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说习题及答案教育心理学学习及其理论解说习题及答案(第章)一、选择题1以下心理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A虫子飞进眼睛时,不断地眨眼B鹦鹉学舌C小明常常上课走神D喝完咖啡后精神很多了2加涅依照学习的结果把学习分为()A信号学习B语言信息学习看法学习规则的学习连锁学习智慧技术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鉴别学习态度学习运动技术的学习C认知学习感情学习动作技术学习D存心义学习接受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3依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奥苏伯尔把学习的分为()A存心义学习接受学习B存心义学习机械学习C接受学习发现学习D发现学习机械学习4小老鼠经过试试和错误进行的“迷宫”问题解决属于()A独立的发现学习

2、B有指导的发现学习C存心义学习D接受学习5以下几位哪一个是联系派的代表人物()A斯金纳B托尔曼C皮亚杰D布鲁纳6第一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旌旗的是()A巴甫洛夫B斯金纳C桑代克D华生7观察学习理论是由提出来的。()A桑代克B奥苏伯尔C可勒D班杜拉8以下哪一条学习规律不是巴甫洛夫提出的?()A习得律B成效律C减退律D泛化律9本来乘坐巴士会晕车的人,此后坐船、乘火车等也有近似的反应,这是()A条件反射的减退B条件反射的泛化C条件反射的分化D条件反射的习得10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对惹起条件反射泛化的近似刺激不予增强,使近似的不一样的刺激被鉴别出来,这是条件作用的()A增强B减退C分化D习得11以下哪一个不

3、是桑代克总结的学习原则()A准备律B习得律C练习律D成效律12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A正增强B负增强C处罚D减退13下大雨的时候,小王被雨淋到,他快速跑回家,发现自己并无淋得很湿,此后,每当下雨小王都跑得很快。这是()A条件反射B躲避条件作用C回避条件作用D顿悟14古时候对“立功赎罪”的罪犯一般会“从轻发落”,这种“从轻发落”是()A减退B处罚C增强D分化15程序性教课其实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B观察学习C认知学习D认知同化16班杜拉总结的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是()A注意再现模拟练习B注意保持再现动机C观察模拟练习坚固D观察练习保持动机17班杜拉以

4、为个体在进行观察学习时,影响其注意的因素不包含()A观察者自己特点B模范行为的特点C模范自己的外面特点D个体与模范的关系18小陈会吸烟,四周的同学都感觉很奇怪,于是小李也学会吸烟,可是回到家,小李在爸爸眼前向来不吸烟。可见,小李学习中的动机过程属于()A正增强B负增强C自我增强D代替增强19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贴心理学派的是()A苛勒B魏特海默C布鲁纳D斯特菲20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般配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B苛勒完形顿悟说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21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纳的实验是()A迷箱实验B迷津实验C叠箱实验D“三座山”实验22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

5、公式是()ASRBSORCSOORDSS23“认知地图”的看法是由提出来的?()A皮亚杰B考夫卡C班杜拉D托尔曼24布鲁纳是学习观的代表人物。()A结构主义B建构主义C行为主义D因素主义25布鲁纳以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A建构法B发现法C顿悟法D接受法26加涅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A感觉器B感觉登记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27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是个左右的信息组块()A7B14C20D528要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一定经过()。A编码B检索C复述D提取29加涅以为学习的最先阶段是()A习得阶段B领悟阶段C保持阶段D动机阶段30在学生学习的归纳阶段,老师所应当做的是()A

6、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编码B帮助学生练习在多种情境下运用信息,使信息得以迁徙C为学生供给线索和启迪,帮助其回想信息的内容D对学生的学习供给议论31建构主义的理论门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A社会建构主义B激进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建构主义32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斯特菲B冯.格拉塞斯菲尔德C鲍尔斯菲尔德D维果斯基33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教师的角色是()A学生的指导者B学习的设计者C学生的合作者D教课的决议者34建构主义重申知识的特点是()A主观性B客观性C广泛合用性D永久性35相关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差别,表述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认知主义者把教师看作学生学习

7、的设计者,而建构主义者把教师看作学生的帮助者;B认知主义者重申知识的主观性,建构主义重申知识的客观长远性C对于知识的运用,认知主义者重申其应用的广泛性,建构主义重申其情形性D对于学习,认知主义重申学生的个体经验,建构主义重申知识自己的威望二、辨析题1负增强就是运用处罚除去不良行为的过程。2在存心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合适看法起着要点作用。3接受学习不行能是存心义学习。三、简答题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3简述格式塔学派学习理论的主要看法。四、分析论述题1有人说:“此刻是建构主义学习的时代了,结构主义学习理论落伍了”,请评书这种看法。2论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

8、论的主要内容。答案(分析:注意学习的几个特点:由经验惹起;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变化是由频频的练习以致的;动物也存在学习)(分析: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母亲的反应是为了克制这种行为,所以属于处罚;其余三项的结果都是鼓舞某种行为的发生;此中减退与负增强实质相同,都是把本来的憎恶刺激除去,以鼓舞主体的踊跃行为)(分析:躲避条件作用与挥笔条件作用的要点差别在于:能否憎恶刺激已经发生,已经遇到其攻击,题中的小王已经被雨淋到,属于躲避条件作用。)(分析:班杜拉把动机过程分为外面增强、代替增强和自我增强,第一小李的行为是心里判断必定属于内部增强,代替增强是模范行为的结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结果,以相同方式影响自

9、己,而小李的爸爸与四周同学对吸烟的反应必定不一样样,因此,也不是代替增强。)33C二、辨析题1负增强就是运用处罚除去不良行为的过程。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混杂了负增强和处罚的看法。第一,要弄清处罚的看法: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表现一个憎恶刺激,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处罚”。以除去或抑其次,看看负增强的定义:斯金纳以为,增强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添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添,这种刺激就是正增强(踊跃增强)。比方,当学生表现不错,遇到学校或教师的夸奖和鼓舞,这里的“夸奖”和“鼓舞”就是一种踊跃增强。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逝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添,这种刺激即是悲观增强,也称负

10、增强。比方,当学生表现不好,遇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除去,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悲观增强。可见,处罚与负增强不一样。负增强是经过憎恶刺激的除去,来增添反应在未来发生的概率,而处罚是经过憎恶刺激的表现来降低反应在未来发生的概率。比方,某人因为犯法被判处终生看守,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处罚,目的是克制或阻挡这人不好的行为表现。若是,经过改造,罪犯的不好行为获取了克制或除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许“除去处罚”。这里的“除去处罚”就是对罪犯遇到处罚以后的行为表现表示必定或赞誉。这就是一种增强负增强。所以,题中说法不正确,应当说:负增强是经过除去处罚鼓

11、舞踊跃行为的过程。2在存心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合适看法起着要点作用。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要进行存心义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当有相应的旧看法。第一,我们看什么是存心义学习:存心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合适看法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不然,就不过机械学习。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存心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资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存心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客观条件(学习资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己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资料自己一定可以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也就是说,一来,资料一定拥有逻辑

12、意义,是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二来,资料应当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以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纪特点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取悉识所拥有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资料(主要为教科书)都是对人类认识成就的一种归纳的、精华的反应,同时在编撰时考虑到了不一样学生的心理年纪特点,因此,也都是拥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含三点:第一,学习者要存心义学习的心向或偏向性,也就是说,面对有逻辑意义的资料学习者一定想着要进行存心义学习,简单地说,学生一定想要经过理解、经过新、旧知识之间的互相作用去获取这些知识,而不是只想照本宣科。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实质是特别重要的,指引学生理解而不不过让学生记忆,无论对掌握目前的知识,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相关的、相应的合适看法,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互相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拥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假如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合适看法,要想掌握这种新知识实质也是不行能的;第三、学习者一定踊跃主动地使拥有潜伏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相关的旧知识的进发生互相作用,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互相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