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295639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二必修五测试9月.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

2、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与“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3、”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把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变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

4、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

5、官不究”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B、 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而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来威慑。C、 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D、

6、 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 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B、 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C、 尽管古代律法往往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D、 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3、根

7、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刑罚为政教之用,四库全书提要也说:“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可见刑罚“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B、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这表明在唐代立法者要求个人要有道德践履的勇气,个人必须承担社会赋予的道德义务。C、 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的条款。实际上违反这一条款的人都不会受到处罚,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条款在设计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D、 对于亲属之间一些被规定为犯罪的行为,历代执法者多持宽容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告状,官府一般都不会予以追究。二、文言文阅读(19分) 沈光字总持,吴兴人也。光少骁捷,善戏马,为天下之最。略

8、综书记,微有词藻,常慕立功名,不拘小节。家甚贫,父兄并以佣书为事,光独跅弛,交通轻侠,为京师恶少年之所朋附。人多赡遗,得以养亲,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初建禅定寺,其中幡竿高十余丈,适遇绳绝,非人力所及,诸僧患之。光见而谓僧曰:“可持绳来,当相为上耳。”诸僧惊喜,因取而与之。光以口衔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系绳毕,手足皆放,透空而下,以掌拒地,倒行数十步。观者骇悦,莫不嗟异,时人号为“肉飞仙。”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光酬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立功名,当死于高丽,不复与诸君相见矣。”及从帝攻辽东,以冲梯击城,竿长十五丈,光升其端,临城与贼战

9、,短兵接,杀十数人。贼竞击之而坠,未及于地,适遇竿有垂絙,光接而复上。帝望见,壮异之,驰召与语,大悦,即日拜朝请大夫,赐宝刀良马,恒致左右,亲雇渐密。未几,以为折冲郎将,赏遇优重。帝每推食解衣以赐之,同辈莫与为比。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及江都之难,浅构义勇,将为帝复仇。先是,帝宠昵官奴,名为给使,宇文化及以光骁勇,方任之,令其总统,营于禁内。时孟才、钱杰等阴图化及,因谓光曰:“我等荷国厚恩,不能死难以卫社稷,斯则古人之所耻也。今又俯首事仇,受其驱率,有腼面目,何用生为?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公义士也,肯从我乎?”光泣下沾衿,曰:“是所望于将军也。仆领给使数百人,并荷先帝恩遇,今在化及内营。

10、以此复仇,如鹰鹯之逐鸟雀。万世之功,在此一举,愿将军勉之。”孟才为将军,领江淮之众数千人,期以营将发时,晨起袭化及。光语泄,陈谦告其事。化及大惧曰:“沈光者,勇决不可当,须避其锋。”是夜即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遣领兵马,逮捕孟才。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值舍人元敏,数而斩之。遇德戡兵入,四面围合。光大呼溃围,给使齐奋,斩首数十级,贼皆披靡。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麾下数百人皆斗而死,一无降者。时年二十八。壮士闻之,莫不为之陨涕。(节选自隋书沈光传)注:跅弛:tu放纵,不守规矩。 鹯:zhn一种似鹞鹰的猛禽。4、对下列句子中

11、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致甘食美服,未尝困匮 致:送给B、光自以荷恩深重,思怀竭节 荷:蒙受C、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 恨:怨恨D、值舍人元敏,数而斩之 数:屡次,多次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B、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C、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D、大业中/炀帝征天下/骁果之士以伐辽左/光预焉/光将诣/行在所宾客/送至灞上者百余骑6、下列对

12、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光小时候骁勇敏捷,不拘小节,虽然家里贫穷,但是人们大多赠送他东西,因而能够奉养父母。B、大业年间,隋炀帝征召天下骁勇善战之人讨伐高丽,沈光也报名参加了。在这次征讨中,沈光骁勇善战,得到了隋炀帝的赏识。隋炀帝常常赏赐给他衣服、食物,同辈之中没有人能同他相比。C、沈光在二十八岁时就英勇战死,他手下的几百人也没有投降的,当时的壮士听说这件事,没有不流眼泪的。D、沈光自认为受国恩深重,常常思念报效国家,竭尽智慧和力量,因此,他早早就有杀掉宇文化及的想法,当孟才、陈谦等人暗中图谋除掉宇文化及时,他才慨然应允。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13、0分)(1)光闻营内喧声,知事发,不及被甲,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5分) 译文: (2)德戡辄复遣骑,持弓弩,翼而射之,光身无介胄,遂为所害。(5分)译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0.5分,共19分)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的句子是: , 。2、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侍”的外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侍”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3、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清流激湍, , ,列坐其次。4、是日也, , ,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 。5、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6、虽世殊事异, , 。7、 ,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己矣。8、 , ,以游无穷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