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7290912 上传时间:2024-03-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课程改革下的数学问题变式导学 问题变式导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实施形式,长期以来被广大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问题变式,教师是编题者,是问题变式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解题者,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今天的数学教学中,问题变式与导学意在培养学生技能和思维品质。教师和学生把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和变式情景呈现于课堂,使课堂因变化而显得生动,因问题解决获成功喜悦。学生由无意识的接受者变成有意识的发现者,由观赏过程变成实践过程,由静态问题的解答成为动态变式的设计者。数学课采用问题变式引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和新课程的实施推进,以“问题导学法”为课堂教学

2、模式的课题研究,在全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学科得以积极开展。问题导学法要求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方法、能力的综合素质构建。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是实施问题导学法的关键,而问题变式导学就成为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模式。 问题变式导学教学中“问题”的来源就是通过教师设计导学问题,引导变式训练,学生模仿变式设计,实践变式设计,创新变式设计,学生变式设计征集的训练与尝试,教师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整理和总结,使他们的体会及时得到概括,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变成他们宝贵的解题经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较高提升。

3、一、从特殊到一般,依托的知识载体进行变式达到导学目的我们知道,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图),其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即S=ah)。假如知道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为m、n,则S=,即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依据是对角线互相垂直,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问题变式一:求对角线长为2cm的正方形的面积。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虽然有S=,但这里不必求出正方形的边长a,只需用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计算即可,所以S=因此,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平方的一半。问题变式二:在课外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风筝,其面积为450,则每条对角线至少需要多少厘米的竹条?如图,设对角线AC=

4、x,且ACBD于O= 即x =30 cm因此,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等腰梯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平方的一半。 问题变式三:在梯形ABCD中,ADBC,ACBD,且AC=5cm,BD=12cm,则该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用探究二的思路类比, 因此,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问题变式四:求对角线互相垂直的任意四边形的面积类比探究三的思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任意四边形的面积都等于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这对求任意四边形的面积又增添了一种思路。可以看出,对一个问题“求对角线互相垂直的任意四边形的面积”通过从特殊到一般,依托的知识载体进行变式达到导学目的,学生思路清晰,能力得到有效提

5、高。二、从已知条件,问题情景进行变式达到导学目的教材情景:如图,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 (1) 同学们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侧面画路线,有无数条,有人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于是联结AB,有。错!这里是沿侧面表面,是一条曲线。好难求的曲线啊!(2) 老师叫同学们将圆柱侧面沿AC剪开展成一个长方形(如图2),显然,B点是长方形边上的中点,不过这里BC应是底面周长的一半,即。同样,联结AB,可知 。(3) 通过分析比较,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处的食物,沿圆柱侧

6、面爬行的最短路程应由勾股定理计算。问题变式一:蚂蚁从A点沿圆柱侧面爬行到上底面的C点呢?有人说蚂蚁从A点爬行到上底面的C点的最短路程是AC=12厘米,又有人说应该用(2)的方法展成长方形,联结AC,。显然ACAC,但蚂蚁沿侧面AC直上是不现实的,应是从A点沿圆柱侧面绕一周爬行到C点,即AC的长。问题变式二:将圆柱变成圆锥,如何呢?用直角扇形卷折成一个圆锥,一只蚂蚁从底面A点沿圆锥侧面爬行到侧面A的对边B点处觅食,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如图4可知,AB才是最短路程,由计算。问题变式三:将圆柱变成一个长方体,又如何呢?如图,长宽高分别为a、b、c的长方体A处,有一只蚂蚁沿表面爬行到对角点C处觅食,

7、则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通过分析,蚂蚁至少三种爬行方式: 沿前面ABBA和右侧面BCCB 沿前面ABBA和上底面ABCD 沿左侧面ADDA和上底面ABCD,分别展开成图(1)(2)(3):每种方式的最短路程AC都分别由勾股定理计算:(1)(2) (3) 因此,蚂蚁沿表面从A爬行到C的最短路程应是比较上面三个的大小后再确定,与给出的a、b、c大小有关,值得同学们注意。多数同学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忽略了三个计算结果的比较。 从以上的探究分析和问题变式可以看出,蚂蚁沿立体物体表面爬行觅食,爬行的最短路程应是展开图形后,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对已知条件,问题情景进行变式达到导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

8、素质能力,收到良好效果。三、通过类比进行变式达到导学目的我们知道,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AB的中点。这时,AM=BM=或BA=2AM=2BM。问题变式一:点C是线段AB上的任一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10,求MN的长。解:MN=MC+NC=问题变式二:点C是线段AB延长线上的任一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10,求MN的长。析:类比上例延伸,只要把“+”改成“”。解:MN=MCNC=问题变式三:点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CB上任一点,M、N分别是AD、BD的中点,且AB=10,求MN的长。析:可反过来用整体减部分的思想思考。解:MN

9、=AB(AM+BN)=AB(+)=AB=10=5问题变式四:点C、D是线段AB上的任两点,M、N分别是AC、BD的中点,且AB=10,CD=4,求MN的长。解:MN=MC+ ND +CD=+CD=7问题变式五:点C、D是线段AB或延长线上的任两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且AB=10,求MN的长。问题变式六: 如图,OC是AOB内的一条射线,OM、ON分别平分AOC和BOC,且AOB=50,求MON分析:模仿上面的思路,可知MON=25。当OC在AOB外部时,同样如此。问题变式容易导致设问方式的变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维获得了问题的结论,领悟数学思维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达到导学目的,这就是数学问题变式导学的实质所在。 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问题变式导学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在奇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