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288162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部分说课稿.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不等式说课稿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说课稿)8正弦、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11正弦定理的说课稿(第1课时)16圆的标准方程的说课稿2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第一课时)25说课的基本要求31基本不等式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选择的课题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关于本课的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汇报。教材分析教法说明学法指导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基本不等式” 是必修5的重点内容,在课本封面上就体现出来了(展示课本和参考书封面)。它是在学完“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及“线性

2、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不等式的证明和求最值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求最值又是高考的热点。同时本节知识又渗透了数形结合、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归纳、判断、猜想等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数与形的和谐统一,领略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内涵及几何意

3、义的挖掘,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二、教法说明本节课借助几何画板,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直观演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开始尝试活动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课堂上主要采取对比分析;让学生边议、边评;组织学生学、思、练。通过师生和谐对话,使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最大限度发挥,使认知效益最大。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会。 三、学法指导为更好的贯彻课改精神,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四、教

4、学设计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ab如图,这是在北京召开的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展示风车)ba正方形ABCD中,AEBE,BFCF,CGDG,DHAH,设AE=a,BE=b,则正方形的面积为S=,RtABE,RtBCF,RtCDG,RtADH是全等三角形,它们的面积之和是S=从图形中易得,ss,即问题1:它们有相等的情况吗?何时相等?问题2:当 a,b为任意实数时,上式还成立吗?(学生积极思考,

5、通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我们有当且仅当(重点强调)a=b时,等号成立(合情推理)问题3: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让学生独立证明)设计意图(1)运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引入,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数学的历史悠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运用此图标能较容易的观察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引入基本不等式很直观。(3)三个思考题为学生创造情景,逐层深入,强化理解2、运用分析法证明基本不等式如果 a0,b0 ,用 和分别代替a,b。可以得到也可写成 (强调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正”)(演绎推理)问题4:你能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吗?要证 只要证 要证 ,只要证 要证

6、,只要证 显然, 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 不等式中的等号成立.(强调基本不等式取等的条件“等”)设计意图(1)证明过程课本上是以填空形式出现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这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符合课改精神;(2)证明过程印证了不等式的正确性,并能加深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BDEAC(3)此种证明方法是“分析法”,在选修教材的推理与证明一章中会重点讲解,此处有必要让学生初步了解。3、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如图,AB是圆的直径,C是AB上任一点,AC=a,CB=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AD,BD,则CD= ,半径为 问题: 你能用这个图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学生积极思考,通

7、过几何画板帮助学生理解)设计意图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4、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例证明(学生自己证明)设计意图(1)这道例题很简单,多数学生都会仿照课本上的分析思路重新证明,能够练习“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 ()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a和b不仅仅是一个字母,而是一个符号,它们可以是a、b,也可以是x、y,也可以是一个多项式;()此例不是课本例题,比课本例题简单,这样,循序渐进, 有利于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内涵。例2:(1)把36写成两个正数的积,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和最小?(

8、2)把18写成两个正数的和,当两个正数取什么值时,它们的积最大?(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设计意图()此题目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包含正用,逆用,体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价值; ()强调利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关键点:“正”“定”“等”;(3)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练习 :(1)若a,b同号,则 (2)P113 练习1.2设计意图巩固基本不等式,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学会应用。小结:(让学生畅所欲言)设计意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业: 必做题:P113 A组3、4选做题:设计意图(1)必做题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熟练公式应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2)选

9、做题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时间安排:引入约5分钟 证明基本不等式约10分钟 几何意义约10分钟 知识应用约15分钟 小结约5分钟五、板书设计例1ab基本不等式分析法证明几何解释例题讲解小结作业例2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谢谢!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说课稿) 北师大附中 荣红莉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对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有了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后产生的,同时也为下一节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础;向量用坐标表示后,对立体几何教材的改革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使空间结构系

10、统地代数化,把空间形式的研究从“定性”推到“定量”的深度。引入坐标运算之后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向量的几何表示和向量的坐标表示),为用“数”的运算解决“形”的问题搭起了桥梁。二、【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期达到以下的目的:1.知识方面: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运用坐标形式进行运算。2.能力方面: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转化的思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平面向量坐标化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则是重点。我主要是采用启发引导式,并辅助适量的题组练习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强化重点。四、【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尝试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

11、导,教师在本节课中起的根本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结合本节课是新授课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准备:(1)提供新知识产生的铺垫知识(2)模拟新知识产生过程中的细节和状态,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3)创设新知识思维发展的前景(4)通过“学习论坛时间”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交流学习(5)通过“老师信箱时间”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6)通过“深化拓展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构起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有了亲身参与的可能并且这种主动参与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真正实

12、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 五、【学习过程】1.提供新知识产生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论认为: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把已学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新的材料时有适当的知识冗余。在本节之前,学生接触到的是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和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为引入向量的坐标运算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在新授课之前,我以为应再次跟学生进行强调,揭示其本质:即平面内的任一向量都可以表示为不共线的向量的线形组合。对于基底的理解,指出“基底不唯一,关键是不共线”。这样就使得新课的导入显得自然而不突兀,学生也很容易联想到基底选择的特殊性,从而引出坐标表示。2.新课

13、引入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这对数学亦不例外。因此,在新课的引入中首先提出问题“在直角坐标系内,平面内的每一个点都可以用一对实数(即它的坐标)来表示。同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个平面向量是否也可以用一对实数来表示?”,问题的给出旨在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思维是否到位,是否可以达到自己建构新知识的目的,取决于老师的引导是否得当。 3.创建新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意味着老师可以袖手旁观,在创设问题情景后学生已进入激活状态,即想说但又不知道怎么说的状态,这时需老师适当加以点拨。指出:选择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与坐标轴

14、的正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作为基底,任做一个向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并且只有一对实数x , y ,使我们把 ( x , y ) 叫做向量的(直角)坐标,记作 其中x叫做在 x 轴上的坐标,也叫做的第一分量;y叫做在y轴上的坐标,也叫做第二分量。指导学生回答, 以及的坐标。至此,完成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整个过程决非把老师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把学生放在认知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观察幻灯片的演示和老师的提示,思维得到了发展,观察、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对新授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和深刻。4.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节的学习中最难理解的就是向量与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为了突破该难点,我认为可以如此操作。通过动画设计,并结合向量相等的概念,指出任一向量总可以通过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