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728798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南威_自然地理学.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引言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分为三部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部分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经济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形成的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际及民族等方面的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鉴于这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经济环境

2、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文化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自然环境,可分为两部分,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改变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等。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层自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特征、区域分异规律、形成和运行机制。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

3、象的。自然地理环境边界的划分有不同观点。观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定巨大的空间范围,如原苏联伊萨钦科认为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圈的底界;观点二,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代表人牛文元,自然地里面,上限在地表向上月50-100m的近地面边界层,下限定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深度陆地约20-30m,海洋达100m);观点三,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做应先规定(代表人陈传康),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度也不同。如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牵涉的厚度就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大,全球性的问题,才可能涉及地理壳的厚度。目前大多数工作者基本接受伊萨钦科的划法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A物质组

4、成:四部分,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和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四个基本地圈,对流圈(大气圈的底部纳入到自然地理的研究范畴)、水圈,沉积岩石圈(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B要素组成:包括气候、水温、地貌、植物、动物和土壤。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三方面。A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和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如气候学、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和土壤地理学等。B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C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

5、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如区域水文、区域气候、区域植被等。区域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他是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自然地理学为社会生产实践服务的的衔接服务。5、自然地理学的任务A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B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C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D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其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E参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评价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F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

6、资源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第二章 行星地球6、经圈:通过地球南北两极的大圆 经线:被极点分割的经圈半圆,其中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叫本初子午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球相交的圆经度:某地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用表示 纬度:过某地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精度要求不高时,该地的球半径与赤道面的夹角),用表示太阳常数I0:在地球大气层外、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的地方、太阳直射(垂直于太阳光束方向)的单位面积上、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所有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量,I0为8.16 Jcm-1min-1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不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变化,都为15每小时左右;线

7、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赤道的线速度最大,极地线速度为零。海拔高度越大,线速度越大。问题,当黄赤交角变为45后,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温带消失,极圈和回归线重合-第三章 地壳褶皱构造:岩层的弯曲现象,也称为褶曲。基本类型是背斜褶曲和向斜褶曲。背斜()一般是向下凸曲,核心部为老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新。向斜()一般是向下凹曲,核心部为新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老。-第四章 气候第一节 大气的一般特性7、常用名词辨析大气:围绕地球的厚层气体,它形成的连续圈层称为大气圈。气象:大气圈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如风、云、雨、雪等天气:某地区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气候:某地区长期的特有的天气现象和

8、过程的综合,气候是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期作用影响下形成的。8、大气 组成、结构A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杂质B大气结构:对流层、平流层(飞机飞行)、中间层(有个电离层)、暖层、外层(散逸层)C大气水分及其相变 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大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称为湿度,即大气的干湿程度。表示方式:水汽压(e):水汽的压力,单位hPa;饱和水汽压(E):一定体积的空气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所具有的压力,称该温度时的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饱和差(d=E-e):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之差;绝对湿度(a):单位体积是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

9、,单位gm-3 或gcm-3相对湿度(f=e/E):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的百分数露点(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保持一定时,气温下降到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D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年变化,以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变化最为明显水汽压日变化大陆上:夏季最高值,9-10h,21-22h,最低值,清晨和午后,最高值是因为蒸发增加水汽含量水汽压年变化 ,最高值7-8月(蒸发最强),最低值1-2月(蒸发最弱、温度低)相对湿度与气温,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气温低相对湿度大相对湿度日变化 最高值清晨,最低值午后(温度高)相对湿度年变化 一般是冬季最大,夏季最小,但是季风气候区,夏季

10、有来自海洋的风,故相对湿度夏季大,冬季小9潜热:物质在发生相变过程(气、固、液三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显热:物质发生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辨析:物相是否发生改变:显热时,物相不变温度变化;潜热时,温度不变物相改变,如水达到沸点后,水温不升高,但水由液体变气态;影响蒸发的因素最大可能蒸发量(力):下垫面足够湿润,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的蒸发量。蒸发量以水层厚度(mm)表示,蒸发1mm深的水,相当于1m2面积上蒸发1000g的水量。自然条件下的蒸发,主要指下垫面上的水面和土壤表面的蒸发。影响因子有:蒸发面的温度(,含义,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空气湿度()、风速()、气压()、蒸发面的性质(

11、土粒越细、土壤越无结构、土色越暗、地下水位越高,;地面起伏不平、阳坡,;植被覆盖,加上植物蒸腾作用,可能)其他相关概念:蒸散量(实际蒸散、腾发量或总蒸发量):农田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mm)。蒸散量是农田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以下因子的影响:大气的干燥程度、辐射条件及风力大小所综合决定的蒸发势。土壤湿润程度和导水能力所决定的土壤供水状况。植被状况,包括植物水分输导组织、叶片气孔数量与大小以及群体结构对湍流交换系数的影响等。最大可能蒸散量(可能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参考作物蒸散量或蒸散势,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平坦地面被矮秆绿色作物全部遮蔽,土壤充

12、分湿润情况下的蒸散量,是蒸散势、土壤含水量及植被覆盖状况的函数,用单位时间所蒸发、蒸腾的水量(mm)表示自然界中土面的、水面的蒸发或植被的蒸腾均受两方面条件的制约,它一方面是决定于蒸发物的含水量,另一方面决定于可供蒸发消耗的能量,即大气蒸发能力。同是水面蒸发,在不同的气候区域,由于大气的蒸发能力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另外,在同一地区,即大气蒸发能力相同的条件下,因土面、水面或植被等下垫面可以提供蒸发的水量不同,其蒸发、蒸腾量亦有很大差异。因此,大气蒸发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天气、气候特征量。按照定义,大气蒸发能力由下式计算: LE=R-K或E=1/L(R-K)式中 L为蒸发潜热;E为大气蒸发能力,以水深

13、(mm)表示;R为下垫面的辐射平衡值,K为湍流热通量。蒸发能力的数值与大水体的水面蒸发量相接近,但不完全相等。在春季升温季节,大气所含能量有一部分消耗于加热下垫面,即有一个向下的土壤热通量,因此水面蒸发量小于大气蒸发能力。在秋季降温季节,下垫面释放一部分能量, 即有向上的土壤热通量, 因此水面蒸发量大于大气蒸发能力。全年的大气蒸发能力则等于水面蒸发量。土壤热通量:当地面与其下土层之间存在温度梯度时,在与热传导方向相垂直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热量。单位为J m-2 s-1。它是地面热量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绝对值同土壤导热率和垂直温度梯度绝对值成正比,其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一致(高温

14、指向低温方向)。空气冷却三种方式: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却绝热冷却:空气做上升运动,因绝热膨胀而冷却,上升到一定高度时,达到饱和,水汽即发生凝结辐射冷却: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有效辐射而冷却降温,近地空气当气温降到露点或露点以下时,水汽发生凝结平流冷却:较暖空气流经过较冷的地面时,由于不断地把热量传给冷的地面而造成了空气本身的冷却。云、雨的生成,主要是绝热冷却;雾、露、霜的形成,主要是辐射冷却和平流冷却降水:云层中生成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汽凝结物。降水量(mm):仅指垂直降水,指降落到地面上的雨和融化后的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集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降水的关键:使云滴迅

15、速增长到能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的顶托,并在降落过程中不被蒸发掉。全球降水带的划分: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中纬度多雨带、高纬度少雨带第二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全球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极值点:春秋分时,赤道最大;夏至时,90N;冬至时90S;纬度15以上,太阳辐射总量极值点为一个;全年总量:全年和冬半年赤道最大、夏半年20-25N;年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增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短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长波为主)的方式向大气传递能量太阳直接辐射(S):以平行光线形式之间投射到地面上散射辐射(D):经过大气散射之后,从天空投射到地面注:大气逆辐射几乎全部为地面吸收。大气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热,并以长波逆辐射的形式返回给地面一部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称为达到地面的太阳总辐射(S+D),总辐射被地面反射的部分称反射辐射(S+D)r, r为地面反射率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出去的能量,F0= EgEA):地面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