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279117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数学部分章节说课稿(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因式分解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因式分解。因式分解就整个数学而言,它是打开整个代数宝库的一把钥匙。就本节课而言,着重阐述了两个方面,一是因式分解的概念,二是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分解、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来讨论因式分解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学习分式、解方程及代数式的恒等变形作铺垫。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目标1、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发展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因此,根据本节内容所处

2、的地位,我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类比、化归、概括等能力;通过对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理解,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2、教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理由是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学习整章因式分解的灵魂。难点是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理由是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学了较长时间的整式乘法,造成思维定势,学生容易产生“倒摄抑

3、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三、说教法1、教法分析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我采用启发式、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2、学法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行为主体。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以下六个环节: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观察分析,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具体过程设计如下:第一环节:创设

4、情景,引出新知1、我先出示几个整式乘法的练习,让学生做。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后,教师引导:把上述等式逆过来看一看还成立吗?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练习:一是复习整式的乘法,激活学生原有整式乘法的认知结构,满足“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理。二是为本节课目标的达成作好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出课题因式分解。第二环节:观察分析,探究新知2、再让学生练习:当a=101,b=99时,求a2-b2的值.教师巡视,并代表性地抽取两名学生板演,给出两种解法。设计意图:安排这一过程是想利用对比分析,让学生体会,把a2-b2化为整式积的形式,会给计算带来简便,顺应了因式分解概念的引出。3、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

5、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是学生知识及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效动力。故在教因式分解概念时,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1) 你能尝试把a2b2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吗?并与小学所学的因数分解作比较。(2)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因式分解的定义。一个多项式几个整式+积因式分解4、教师板书板书:师生归纳要注意的问题:(1)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而言的一种变形;(2)因式分解的结果仍是整式;(3)因式分解的结果必是一个积;(4)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运用新知为了让学

6、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我特设三个例题,这几个题目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设计意图:通过例1、例2罗列一些似是而非、容易产生错误的对象让学生辨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关系。促使他们认识概念的本质、确定概念的外延,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例3体会用分解因式解决相关问题的简捷性。第四环节:强化训练,掌握新知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及时安排学生完成两个练习。设计意

7、图:通过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学会辨析因式分解这种变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因式分解,为下一节提取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打基础;同时又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第五环节:整理知识,形成结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升为一种能力,并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在作业上我布置了看书、作业本、思考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五、说板书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预初第二学期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中第一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

8、点,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过方程,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并在前一章刚学过有理数的概念及其运算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带领学生继续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内容。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建立方程归纳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用尝试检验法来求解,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起到铺垫作用。2、教学目标综上分析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会运用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运用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会根据简单数量关系列方程,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

9、思想方法-尝试检验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2. 移项法则及方程解的检验.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教法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天平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

10、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三、教学设计根据以上综合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观察归纳,建构新知交流对话,自我探索理解性质,应用巩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所以,我设计如下问题: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下列问题中的条件,分别列出方程:奥运冠军朱启南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最

11、后两枪的平均成绩为10.4环,其中第10枪(即最后一枪)的成绩为10.1环,问第9枪的成绩是文 章 有理数乘方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谨此向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学习。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乘方”第一课时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在设计中力求“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接下来我将对本节课的设计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有

12、理数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的结构上看,共需四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与延续,又是后面继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铺路架桥的作用。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过程与方法:在生动的情景中让学生获得有理数乘方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推导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态度和价

13、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归纳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及运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有理数乘方中幂,指数,底数的概念及其相互间关系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在知识掌握方面,由于学生刚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许多概念、法则的理解不一定很深刻,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与混淆。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应全面系统的加以讲述。在知识障碍方面,学生对有理数乘方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其符号规律的推导、应用方面可能会有模糊现象。所以在本节课

14、的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在学生特征方面:由于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征,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学策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我将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活动,不断创造思维兴奋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结论。教给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大胆猜、肯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与发展,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三、教学过程1、设置游戏,引入新课:首先借助多媒体及课前准备好的硬纸片让全体学生共同做两个折纸游戏。游戏一是把面积为1的长方形硬纸片沿中间对折,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引导学生思考:如此折叠五次后所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得出算式: ;游戏二是让学生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后再沿折痕剪开,将得到的所有纸片重合放置后再对折、剪开。如此操作五次之后共有多少张硬纸片?得出算式:22222;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引入新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