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278144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_汉字形体的演变(4).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草书1、草书的产生章草早在战国晚期秦国文字的俗体演变为隶书的过程里,就出现了一些跟后来的草书相同或相似的草率写法,如把“止”旁写作“”之类。隶书形成之后,这些草率写法作为隶书的俗体继续使用,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草率写法。草书就是在这些新旧草率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草书后代叫做“章草”(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有这个名称的)。从居延简中有明确纪年的那些简来看,从宣帝时期开始,已经出现了带有浓厚草书意味的木简,如宣帝简中如登记号为27117的神爵二年(前60)简,元帝简中如登记号为5623A的永光元年(前43)简(下图左),特别是后者,其字体已有很浓厚的草书意味。到了成帝简中,如2848A阳朔元年

2、(前24)简(下图右)和1705A元延二年(前11)简,其字体就已经是相当纯粹的草书了。由此推测,草书的形成至迟不会晚于元、成之际,很可能在宣、元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但草书得到普遍地应用,还是在东汉时代。在草书形成后的西汉简里,虽然夹杂草体字的隶书简很常见,纯粹的草书简却并不多见。而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新莽简和东汉简上所见的草书,则比西汉简的草书成熟(下图)。而且东汉简中草书简所占的比重,也明显地升高了,这跟古书所反映的、草书在东汉时代比较流行的情况相合。汉末的蔡邕、赵壹都说草书作于秦代(蔡说见书断上“草书”条所引梁武帝草书状。赵说见其所作非草书,收入法书要录卷一),似无确据。过去有很多人认为草

3、书起于东汉,则又失之过晚。汉代之后,历代书法家喜欢写章草的颇不乏人。据说魏晋时代有好几位名书法家用章草写过急就篇,但是只有吴国皇象写的一本有临摹本流传下来。北宋时叶梦得曾将皇象本急就篇刻石于潁昌(今河南省许昌)。明正统年间又有人据已有残缺的叶刻拓本重新刻石于松江,所据拓本的残缺之处以明初书法家宋克写本补足。这就是一般所谓松江本急就章,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内容最丰富最有系统的一份章草资料。皇象本急就章屡经摹写,当然免不了有讹误。但是只要跟考古发现的汉代草书资料对照一下,就可以看出现存之本大体上能反映汉代草书的面貌。皇象本急就章里的很多字和偏旁的写法,在汉简里都可以找到相同或极其相似的例子,如:君

4、作,卿作,得作,與作,乐作,器作,等作,尉作,长作,书作,在左的言旁作,在左的糸旁作,在下的止旁作,在下的皿旁作,在右的月旁作,在上的门旁作,在下的心旁或作等等。皇象本急就章的有些字使用了跟八分相似的挑法,这跟汉简草书的情况也是相合的。2、草书产生的基础草书的形成比八分稍晚一些。不过,作为草书形成基础的草率的隶书俗体,有很大一部分在古隶阶段就已经存在。所以也可以说,八分和章草是分别由古隶的正体和俗体发展而成的。这跟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俗体发展成隶书的情况很相似。正体 小篆秦系文字 正体 八分(隶书) 俗体 古隶 俗体 章草(草书)草书字形不出自成熟的隶书而出自古隶的例子是常见的,

5、不但是偏旁的写法,就是整字的写法也往往由古隶变来。例如:“夫”的草书当由古隶草体变来,“天”的草书当由古隶草体变来,“可”的草书当由古隶草体变来,“鹿”的草书当由古隶变来。古隶的形成以篆文俗体为基础,二者的字形往往很相近。过去的学者如清人孙星衍等,有草书字形出自小篆之说(看孙氏急就章考异)。应该承认他们已经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古隶俗体八分章草夫夫天天可可鹿鹿3、草书的发展从章草到今草在魏晋时代,由于早期行书和楷书的书法的影响,章草逐渐演变成为今草。启功先生曾指出,传世的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下图),是由章草向今草过渡的草书(启功丛稿27页)。楼兰发现的简、纸上的草书,也大都呈现这种面貌(下图)。

6、对于今草的正式形成,王羲之大概起了很大作用。南齐王僧虔论书说:“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指王羲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书云:“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锺、张(张指东汉草书书法家张芝)。”(法书要录卷一)书断引欧阳询与杨驸马书章草千文批后,也说王羲之、王冶变章草为今草(法书要录卷七)。他们的说法应该是有根据的。传世的王羲之的草书,除了豹奴帖都是今草,如十七帖:今草的字形多因袭章草,但是改掉了跟隶书相近的笔法,有时对笔画还略有省并,书写起来比章草更方便,例如:此外,今草里也有一些字已经简化得跟章草大不相同,如“亦”作,“上”作,“下”作等等。有些字在今草里既有来自章草的写法,也有楷书草化的写法

7、,如“卿”既可作也可作,“介”既可作也可作等等。今草连笔比章草多,字与字也常相钩连。总之,要比章草更“草”,因此也比章草更不易辨认。使用今草的人范围很窄,主要是一些文人学士。唐以后更有所谓狂草,写出来别人多不能识,完全成了一种供欣赏的艺术品。张旭肚痛帖:七、行书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跟古隶和八分都有明显区别的比较简便的俗体。这种俗体隶书一般不用八分那种收笔时上挑的笔法,同时还接受了草书的一些影响,如较多地使用尖撇等,呈现出由八分向楷书过渡的面貌。为了区别于正规的隶书,我们姑且把这种字体称为新隶体。早期的行书应该就是以这种字体为基础,通过在笔画的写法和文字的结体上进行美化

8、而形成的。1976年在安徽马鞍山市发现了东晋太元元年(376年)的孟府君墓,墓中出了五块砖刻墓志,文字内容完全相同,字体则有两种。一种是古拙的新隶体(下图左)。另一种字体比较秀丽(下图右),即比较规整的早期行书。到了魏晋时代,在王羲之等人手里,随著楷书的发展和今草的形成,行书也相应地演变成为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面貌跟早期行书有了明显的不同。如著名的兰亭集序: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有难于辨认的毛病,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我们现在以楷书为正体,但是知识分子平时所写的字

9、,多半是接近行书的。行书可能也是由于行笔较快而得名的。八、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或正书,因其结构严谨,堪为楷模,故多称其为“楷书”。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钟繇,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楷书是钟繇所写的宣示表的临摹本的刻本。宣示表等帖的字体显然是脱胎于早期行书的。如果把规整派的早期行书写得端庄一点,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会形成宣示表那种字体。钟繇在一些比较郑重的场合,如在给皇帝上表的时候,把字写得比平时所用的行书更端庄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楷书。以上所说如果基本符合事实的话,我们简直可以把早期的楷书看作早期行书的一个分支。明人孙鑛在

10、书画跋跋中说:“余尝谓汉魏时,隶乃正书,锺、王小楷乃隶之行。”这是很精辟的见解。“锺王”之“王”指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跟他的儿子王献之的楷书,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又有发展,显得更为美观。进入南北朝之後,楷书成了主要的字体。锺王楷书脱胎於行书,作为碑刻上的正体来用,结体和笔法都有不够庄严稳重的地方。南北朝时人已经为了这个原因,对锺王楷书作了一些改造。不过直到唐初的欧阳询,才较好地完成了这项改造工作,因此也有人认为楷书到唐初才真正成熟。楷书产生的动因,同样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因为隶书的蚕头雁尾和波势挑法,仍然是影响书写速度的障碍。楷书则彻底摆脱了隶书的笔法,形成了标准的笔画,书写起来更加方便。 楷

11、书直接从汉隶发展而来,它同汉隶在结构上基本相同,只是稍有简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笔法和字体的态势上。楷书变隶书的扁方字体为正方,显得刚正典雅,端庄大方。楷书的笔画与汉隶有明显的不同:横笔改为收锋,不再上挑;撇改为尖斜向下;钩是硬钩,不用慢弯;另外还增加了斜钩“”(汉隶形如捺)、挑“”(汉隶是横画斜写)、折“”(汉隶是横画与竖画的自然结合)等基本笔画,这样,书写今文字所需要的各种点画已全部形成。所以说,虽然“隶变”已实现了汉字的彻底笔画化,但基本笔画的标准样式到楷书阶段才算最后定型。 从楷书成熟直到现在的一千多年中,汉字再也没有产生新的字体,平常所说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都只是楷书的不同书写风格,是书法意义上的“字体”,而不是文字学意义上的字体。解放后所推广的汉字简化方案,也只是对部分笔画繁多的汉字加以省改,并没有形成新的字体。 汉字字体停滞于楷书阶段,主要是因为汉字的构字笔画自定型之后,没再出现新的发展。另外,唐宋以后雕版印刷的盛行,使楷书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从而有力约束了汉字形体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