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审美主体.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271594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4:审美主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a4:审美主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a4:审美主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a4:审美主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a4:审美主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4:审美主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4:审美主体.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原理讲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第四章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一方。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第一节 主体的审美追求审美欲望是蕴存于人内心深处的无意识的、然而是强烈的对生命的自由活动及因这种活动而生的快感的追求。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便是指这种审美的欲望和冲动,它表现为对形式、结构、秩序、规律的本能的追求,或通俗地说,是对美食、美色、

2、美物、美声等等的本能的追求。这种追求虽有原发性,但也是在后天的实践中提升了的不同于纯自然的本能的欲望。 审美欲望作为人的生理层次的审美追求,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生命体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人会自然地自发地追求能使自己的感官感到愉快的对象,构成审美追求的第一个层次。 审美兴趣与情感审美兴趣与情感反映着人的心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是审美需要的最突出的表现形态,因为审美需要是人特有的需要,本质上是不同于欲望的。 兴趣是欲望的外化,是主体的内在冲动、激情向外的投射,是与对象建立对象性关系的中介环节。 审美兴趣作为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形式,是与审美欲望相联系又不同于审美欲望的心理因素。

3、审美欲望是一种活动倾向,审美兴趣则是带有认识性的活动倾向;审美欲望是一种本能欲望,审美兴趣却是欲望的升华,它是带有社会文化内容的心理因素。 主体的倾向性和对对象的态度的具体心理表现就是人的情感,兴趣就是一种肯定性情感。 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功能,属于对外部世界的一种适应性(即反应性)功能。在人进化的过程中,情感也越来越具有丰富性与复杂性,越来越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它是人的一种文化心理状态,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审美情感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感。 具有社会性特征的审美热情是人蕴藏于内心的一种有意识的强烈的对心灵的自由活动及因这种活动而引起的心理愉快的追求,是对精神享受的追求,它决定了所选择的客体对象虽

4、然不一定能以其单纯的物理属性刺激主体使之获得生命欲望的满足,却必然能以其整体形象及包涵的内容或意义使主体获得情感的满足。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反映着人的精神意识层次的审美追求,是审美需要的最高表现形态。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因为人是具有欲望与情感等感性的层面,更因为人具有理性的层面,具有精神意识。审美理想是精神意识层面的审美观念,也可以理解为观念性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是人在理性的层面上建立的,反映着人关于美的信念和所追求的美。审美理想与人的生活立场、纲领和人生目标密切相关,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人的最高的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目标。审美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审美理想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理想,既是观念性的,又

5、是有形象的。因为理想作为人行动的目标是通过想象确定的,因而理想的境地与行动的具体过程又都可以是有形的。审美理想不能脱离形象,也可以说,审美理想体现于理想的形象。 由于审美理想与人生目标的联系,这个层面上的审美追求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追求,美的观念往往与人生目标的蓝图及实现过程相联系。 审美理想作为人的审美追求的最高层次,是由人是具有精神意识的存在物所决定。人的理性使人的追求具有超越性与目的性,审美理想就是这样的一种追求。它说明了人的审美追求不只具有感性的层面,还具有理性的层面,也说明了人的审美活动因为其超越的性质而越来越表现出人的特性和本质。 第二节 主体的审美能力审美主体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形成

6、的主体,这不仅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审美需要,也指在实践中主体获得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能力决定了主体的审美活动能否展开及展开的程度。 审美感觉力是与审美需要相应的感官能力。 审美感官本质上是“享受”的器官,审美感觉是人所特有的获得精神享受的感觉,审美感觉力是人能获得审美享受的能力。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对色彩、音响、形体等形式因素的敏锐的识别力 审美知觉具有一般知觉的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审美知觉不与认识和实践目的相联系,只与情感要求和目的相联系。 审美知觉力首先是按照审美需要的要求对客体进行加工处理或完形,主动建构审美对象的能力。 审美知

7、觉力能感受到各种形式因素相互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形象的韵律,引起心灵上的感应与应答。审美感觉力主要是指视觉与听觉的审美能力,是马克思所说的“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审美感觉力又是一种感觉思维能力。审美想象力普通心理学把想象定义为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对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想象的心理实质是对表象材料的一种加工、改造,或者说,是发生在大脑中的一种表象运动。通过这种表象运动,把感知和理解联结起来。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学范畴。它的初级形式是联想,包括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等。它的高级形式是再造性想

8、象和创造性想象。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在经验中容易形成联系,引起接近联想。 类比联想即相似联想,是由事物的性质或状貌的某种类似引起的。 对比联想是建立在具有共性的事物的性质或状貌的相反特点上的联想, 关系联想是由于事物的各种联系而形成的联想,如部分与整体、种属关系、因果关系的联想。 比联想高一级的想象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即狭义的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其他条件的表述,如图样、图解、说明等等,在头脑中再现出这一事物的表象,也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经验记忆中的知觉材料进行组合、扩展,想象出自己未曾亲自感知过的对象。 创造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9、,而是根据主体的理想、目的,将记忆中的表象改造、加工、综合,创造出崭新的与主体的理想、目的“同型”的形象。 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马克思:资本论第卷,第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变种,是根据人对未来或虚幻世界的理想模式

10、所创造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形象。 审美想象力包括审美联想力与审美想象力。 审美中的联想与一般认识中的不同,在于审美联想总是按照情感要求的方向发展,为主体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 与审美联想力一样,审美的再造性与创造性想象受着审美需要特别是情感的制约,审美想象力表现为按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创造审美对象的能力。 审美想象力虽然受情感的影响,服从情感的要求,但也不是完全随意的。它既要合情,也要合理。这里的合理,是指审美想象符合生活逻辑展开的能力。 合理的审美想象必须符合虚构中的真实。 审美理解力 理解本是指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来把握事物的内涵和意义,即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认识过程的最终结果。审美活动尽

11、管并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但也自始至终贯穿着理解,只不过有着与认识活动中的理解不同的特点。 理解可分为直接理解与间接理解。直接理解是在瞬息间立刻实现的、不要任何中介的思维过程,往往与知觉过程相融合,在感知的同时便是理解。间接理解则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阶段或过程。间接理解是科学认识活动中的理解的特点。在审美活动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理性思维的独立阶段,只能是直接理解,因为审美活动面对的是具体的审美对象。 直接理解即知觉理解。 审美理解力不只是对审美对象表层的直接理解,不仅在于“懂”,而且还在于能透过形象把握更深的内涵,理解对象形式中的“意味”。这种深层的审美理解力,同样不用判断、推理过程

12、,而是一种直接领悟力,类似于我国佛教禅学的“悟”。 审美理解力还是一种情感性的理解,这体现出审美理解力与一般认识中的理解力的不同。 审美理解力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级感受能力,是一种以“感觉”的方式进行的理解,这种感觉渗透着全部的生活实践经验和理性内容,渗透着情感的要求。审美理解力是审美主体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为有了理解,审美感知才能建立、组织起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不是在各自孤立的、分散的感觉碎片中彷徨;有了理解,审美想象才能扩展、丰富、完善、建构起一个审美世界,而不局限于狭窄的知觉对象之中。更重要的是,审美理解力是使我们的审美活动从表层进入深层意义的唯一途径。第三节 主体的

13、审美标准1关于审美标准主体的审美标准是主体用以评价对象的一种内在“尺度”之一。有了这种标准,世界上的事物才有了“美”、“丑”之分。审美标准作为主体的内在尺度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因而具有客观的生理、心理基础与客观规律性的特征。但它只是存在于主体心中的理想模式、内在标准。这种内在的理想模式是在实践的过程中经千万次对对象的形式、形象及意蕴进行感知、把握,在人的大脑中概括、抽象、积淀与综合成某种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观念或模式,在意识中固定为人的一种“内在尺度”的。审美标准一般是指人类群体的标准,是一种社会的审美标准。2对形式的审美标准形式美法则人们公认的对形式的审美标准被称为形式美法则。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审

14、美活动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能引起人的审美愉快的形式的共同特征,主要有整齐、对称、均衡、比例、节奏、调和、对比、和谐等等。形式美的法则几乎在一切人类中通用,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其根源在于这类审美标准是以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和作为自然生命体的活动规律为基础的,是对象的形式与人的生命体的自由、和谐活动的契合。3对形象意蕴的审美标准审美理想审美标准一般与审美理想相合。因而,这一类审美标准就有着历史的具体性。它取决于审美主体生存的时代,取决于审美主体所处的地域,取决于审美主体所属的阶层。总之,它取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因此,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也主要表现在审美标准的时效性、地域性和阶层性三个方面。这一类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特点,说明审美标准与人的社会性的密切联系。这类审美标准是以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和作为社会生命体的活动规律为基础的,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思考题:主体的审美追求包括哪几个方面?什么是审美标准?什么是形式美法则?为什么形式美法则的应用有着广泛的一致性?怎样理解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及其原因?什么是审美能力?什么是审美感觉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什么是艺术才能?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