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266190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汇总,文档2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知识汇总一、称谓知识1. 称对方亲眷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2.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医生、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呼,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呼就是谥号。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符合的很少。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

2、明、桓、献、康、穆。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如周厉王姬胡。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如汉哀帝刘欣。(2) 庙号。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呼。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3) 年号。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能够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能够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5)尊号(徽号)。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

3、皇后的称呼。“尊”即尊崇,“徽”即善美。“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嘉奖。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迎,皇帝、皇后会获得好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能够加几次。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馈赠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3. 年龄称谓知识(1) 襁褓。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后泛指23岁的儿童。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3) 始

4、龀龆龀(tiochn)童龀龆年。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如:邻居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愚公移山)(4)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5) 豆蔻年光。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光。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6) 笄(j)年。指女子十五岁。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 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如:余自束发念书轩中。(项脊轩志)(8)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9) 而立之年。三十岁。(10) 不惑之年。四十岁。(11) 知命知天数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子曰:“吾

5、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数,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12) 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可按次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13) 耆(q)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后汉书范升传)(14) 古稀:七十岁的代称。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15)耆耋(di):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16) 耄(mo)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17) 期颐:一百岁。如:各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苏轼

6、次韵子由东亭)二、官职知识1. 常有官职(1)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医生,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医生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概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议)、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履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查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

7、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创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部下官员有主事等。其他,中央还设有特意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拟订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2)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其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密查情况,称刺史

8、。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3) 官职名称。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着君要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太师:可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渐渐成为虚衔。尚书:战国始置。“尚”是执掌的意思。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

9、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这里的“尚书”指陈震。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历代多沿此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

10、:军机处是清代辅助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医生,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错诸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当的要职。五代时改由士人充当,后又渐渐被武臣掌握,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命令,接待宾客。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11、 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助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医生,记录史事,兼管文籍、历法、祭祀等。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也泛指上级长官。( 15)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6)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12、。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17)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渐渐成为地方官员。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丞相。( 19)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秦汉之际,楚官又有左尹、右尹之称。汉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等。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0)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隋、唐两

13、代,州、郡、府有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琵琶行(并序):“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散官闲职。( 2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安史之乱以后,境内也相继增设节度使,地方武官亦常置节度使名号,自置官署,父死子继,造成盘据场面,世称“藩镇”。( 2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4)太守:原为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25)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

14、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2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逻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都督,别称“巡院”“抚台”“抚军”。( 27)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假如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2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即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查核吏治、审理大案。( 29)廷尉: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30)光禄医生:战国时期置中医生,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医生,掌顾问应付。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31)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解说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32)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始置一经博士。后辈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33)经略使:职官名。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宋代于沿边各路设置,常兼安抚使,称为“经略安抚使,简称“经略”,掌管一路军事及行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行动时特设经略,职权高于总督。清代中期以后不再设置。( 34)医生: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医生、谏议医生等。( 35)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第十回:林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