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262524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选择题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A、BCD、2、已知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s2+2s+1s+100,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1、关于奈氏判据及其辅助函数F(s)=1+G(s)H(s),错误的说法是(A)F(s)的零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F(s)的极点就是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F(s)的零点数与极点数相同F(s)的零点就是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B)。4、5、A、s2+6s+100=0C、s2+6s+100+1=0一阶系统的闭环极点越靠近S平面原点,A、准确度越高B、准确度越低B、(s2+6s+100)+(2s+1)=0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D)。C、响应速度越快100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0s+1)s+5)

2、A、100B、1000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A、闭环零点和极点B、开环零点C、CD、响应速度越慢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C)。20)C、闭环极点D、不能确定D、阶跃响应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1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B)。7、10s+110s+1s+10.s1+1关于PI控制器作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可使系统开环传函的型别提高,消除或减小稳态误差;积分部分主要是用来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比例系数无论正负、大小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系统稳定性;只要应用PI控制规律,系统的稳态误差就为零。A、C、2s+10.s5+10.s1+110s+1A、BCD、8、A、BCD、9、关于

3、系统频域校正,下列观点错误的是(C)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相角裕度应为45度左右;开环频率特性,在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斜率应为-20dB/de;c低频段,系统的开环增益主要由系统动态性能要求决定;利用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10(2s+1)A、BCD、10、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s22+s+100),当输入信号是关于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判定,下列观点正确的是(C)。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各项系数都为正数;无论是开环极点或是闭环极点处于右半S平面,系统不稳定;如果系统闭环系统特征方程某项系数为负数,系统不稳定;当系统的相角裕度大于

4、零,幅值裕度大于1时,系统不稳定。()=2+2+t时,系统的稳态误差是(D)D、20A、0B、sC、1011、关于线性系统稳态误差,正确的说法是:(C)A、一型系统在跟踪斜坡输入信号时无误差;B、稳态误差计算的通用公式是1+G(s)H(s)C、增大系统开环增益K可以减小稳态误差;D、增加积分环节可以消除稳态误差,而且不会影响系统稳定性12、适合应用传递函数描述的系统是(A)。A、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B、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时变系统;C、单输入,单输出的定常系统;D、非线性系统。13、若某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s(s+1),则该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B)A、s(s+1)B、s(

5、s+1)C、s(s+1)+1=0D、与是否为单位反馈系统有关1 4非单位负反馈系统,其前向通道传递函数为(S)反馈通道传递函数为(S)当输入信号为(S)则从输入端定义的误差(S为(D)A、(S)(S)(S)B、(S)(S)(S)(S)C、(S)(S)(S)(S)D、(S)(S)(S)(S)15、已知下列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应画零度根轨迹的是(A)。K*(2-s)K*K*K*(1-s)A、s(s+1)B、s(s-1)(s+5)C、s(s23s+1)D、s(2-s)16、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主要取决于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D)A、低频段B、开环增益C、高频段D、中频段17、关于系统零极点位置对

6、系统性能的影响,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A如果闭环极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则系统一定是稳定的。稳定性与闭环零点位置无关;B、如果闭环系统无零点,且闭环极点均为负实数极点,则时间响应一定是衰减振荡的;C、超调量仅取决于闭环复数主导极点的衰减率,与其它零极点位置无关;D、如果系统有开环极点处于S右半平面,则系统不稳定。18、关于传递函数,错误的说法是(B)A传递函数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B传递函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参数,给定输入和扰动对传递函数也有影响;C传递函数一般是为复变量的真分式;D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19、下列哪种措施对改善系统的精度没有效果(C)。A、增加积分环节B、

7、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KC、增加微分环节D、引入扰动补偿20、高阶系统的主导闭环极点越靠近虚轴,则系统的(D)。A、准确度越高B、准确度越低21、22、C、响应速度越快D、50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s+1)s(响应速度越慢A、50B、255),则该系统的开环增益为(C)C、0若某系统的根轨迹有两个起点位于原点,则说明该系统(B)。D、5A、含两个理想微分环节C、位置误差系数为0B、含两个积分环节D、速度误差系数为0A、型别2;B、系统不稳定;2 3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相角裕度对应时域性能指标(A)。A、超调B、稳态误差C、调整时间D、峰值时间A、型别2;B、系统不稳定;A、型别2;B、系统不

8、稳定;24、已知某些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属于最小相位系统的是(B)A、(2-s)(s+1)B、(s+1)KC、(s+5)C、s(s2s+1)A、型别2;B、系统不稳定;A、型别2;B、系统不稳定;25、若系统增加合适的开环零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可改善系统的快速性及平稳性;B、会增加系统的信噪比;C、会使系统的根轨迹向平面的左方弯曲或移动;D、可增加系统的稳定裕度。26、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低频段决定了系统的(A)。A、稳态精度B、稳定裕度C、抗干扰性能D、快速性27、下列系统中属于不稳定的系统是(D)。A、闭环极点为2的系统B、闭环特征方程为220的系统1,2C、阶跃响应为(

9、)20(04)的系统d、脉冲响应为()04的系统28、采用负反馈形式连接后,则(D)A、一定能使闭环系统稳定;B、系统动态性能一定会提高;C、一定能使干扰引起的误差逐渐减小,最后完全消除;D、需要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才能改善系统性能。29、下列哪种措施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没有效果(A)。A、增加开环极点;C、增加开环零点;0、系统特征方程为D(s)=s3+2A、稳定;C、临界稳定;B、在积分环节外加单位负反馈D、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3s+6=0,则系统(C)B、单位阶跃响应曲线为单调指数上升D、右半平面闭环极点数2。A、型别2;B、系统不稳定;A、型别2;B、系统不稳定;i系统在()2作用下的

10、稳态误差,说明(A)A、型别2;B、系统不稳定;C、输入幅值过大;D、闭环传递函数中有一个积分环节。3 2对于以下情况应绘制0根轨迹的是(D)A、主反馈口符号为“-”;B、除外的其他参数变化时;C、非单位反馈系统;D、根轨迹方程(标准形式)为()()33、开环频域性能指标中的相角裕度对应时域性能指标(A)。A、超调B、稳态误差C、调整时间D、峰值时间34已知开环幅频特性如图所示,则图中不稳定的系统是(B)。系统系统系统图2A、系统B、系统C、系统D、都不稳定35、若某最小相位系统的相角裕度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不稳定;B、只有当幅值裕度时才稳定;C、稳定;D、不能判用相角裕度判断系

11、统的稳定性。10s+136若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00,则该校正装置属于(B)。A、超前校正B、滞后校正C、滞后-超前校正D、不能判断37、下列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中,能在处提供最大相位超前角的是:(B)A、10sB、10s0.sC、s5D、0.s10s3设()()、,当增大时,闭环系统(C)A、由稳定到不稳定B、由不稳定到稳定C、始终稳定D、始终不稳定39设开环传递函数为()在根轨迹的分离点处,其对应的值应为(A)ABCD40某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3T1+Ts1B0该校正装置为(B)A、超前校正装置C、滞后超前校正装置B、滞后校正装置D、超前滞后校正装置41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

12、统在阶跃函数作用下,稳态误差为常数,则此系统为(A)A、0型系统B、型系统C、II型系统D、III型系统42若两个系统的根轨迹相同,则有相同的:(C)A、闭环零点和极点B、开环零点C、闭环极点D、阶跃响应43.阶系统的阶跃响应,(A)A.无超调B.当时间常数T较大时有超调C.当时间常数T较小时有超调D.有超调44设()()/J0、,当k增大时,闭环系统(C)(s+2)(s+5)A.由稳定到不稳定B.由不稳定到稳定C.始终稳定D.始终不稳定45.设开环传递函数为()()/I。、,其根轨迹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s(s+2)(s+3)为(C)A.0B.1C.2D.346一阶系统的闭环极点越靠近S平面原点,则(D)A、准确度越高B、准确度越低C、响应速度越快D、响应速度越慢47.进行串联超前校正后,校正前的穿越频率与校正后的穿越频率的关系,通常是(B)A.B.C.D.与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