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726215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一轮复习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练习09.24一选择题1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据此理解,“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2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抱持文化优越感D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

2、失民族气节3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分析书籍的内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书籍的知识缺陷A. B. C. D.4右图为点石斋画报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标

3、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A B C D5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 B C D6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7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

4、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严复翻译的西学著作天演论原富法意群己权界论8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A宗教文化B科学技术C社会理论D文学艺术9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A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B抨击了民主革命言论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10 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

5、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这表明梁启超A拥护三民主义 B主张维新变法C赞成民主共和 D倾向民主革命11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D启蒙与救亡并重12某学者曾提及:一

6、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 的代表人物是A曾国藩、李鸿章 B康有为、梁启超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13.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类别18601899年1902年1904年数量比重数量比重哲学、社会科学123种22%327种61%自然科学162种29%112种21%应用科学225种41%56种11%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

7、西化到中西结合14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15 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认为,“在我国,则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则如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且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据此分析,表明蔡元培推行军国民教育的目的是A倡导军国主义 B维护军人政权C鼓吹军人革命 D外收主权,内抑独裁16. “共和制不过是

8、空招牌,作为现代国家基础的新国民,并没有伴随民国而自然产生。因此,宣传新思想、培养新国民似乎已经刻不容缓。”为此,先进的中国人( )A进行维新变法 B发动武昌起义 C宣传实业救国 D掀起新文化运动17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国人等欲脱蒙味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孔子首创私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B亚里士多德一生实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C达尔文实地考察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D毛泽东认真思考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18.右图所示的漫画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是 ( )A.提倡科学,反

9、对愚昧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 (图中文字:三从四德)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20.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21.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 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

10、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 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 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B. 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C. 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17世纪上半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则把孔子说成是变革的“先师”;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A是自相矛盾的 B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C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激进23.以下是20世纪初北京普通市民的两段对话背景对话1912年,清帝退位文三:“大

11、清朝灭了,现在是民国,你还敢留辫子,小心被当成满清余孽!”赵四:“那我得赶快剪掉辫子。”1917年清帝复辟赵四:“大清皇帝回来了,你还不赶紧买条假辫子戴上,小心被当成革命党!”文三:“哪里有卖,我得赶快去买一条。”当时某报刊对上述行为进行评论,下列标题比较贴切的应是A民风日新 B民智未开 C民权兴衰 D民族觉醒24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党力量多元化 B政权更替频繁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25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主之君,立宪公之民;家全国,立宪公全国”“中华(民国)

12、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A B C D26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27.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在新青年上指出“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注:指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联系起来。”的文章是A庶民的胜利 B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28.李大钊曾在史学要论中写道:“历史总是记述以何种理由惹人注意的事,至于如何的事才惹人注意,则古今不同。”他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历史是存在过,且不为后人意图所左右的过去B每一种历史叙述都有它的特定意图C历史是某种外在因素作用下的产物D人们能在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29.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