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258080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学的本质特征、创作、鉴赏、批评,文学的发生演变等,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一、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 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1. “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 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2. “诗赋欲丽”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 的束缚。3.

2、 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二、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一) 文气说的渊源1. 自然之气(1)云气。 说文:“气,云气也。”(2)元气。本原、创生之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2. 生命之气(1) 生理之气。血气、精气。管子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2) 精神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心雕龙时序:“才 有庸隽,气有刚柔”3. 乐气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 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 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伪。”(二) “文气”说的理论内涵1. 文气是作家的

3、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和 情韵,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1) 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2) 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2. 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王粲长於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 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 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曹丕第一次把“气”引入文学评论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 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的时代精

4、神。(三) 文气说的发展1. 韩愈论“气盛言宜”气与文辞声律的关系:“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 声之高下者皆宜。” 答李翊书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 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 便能自然合宜。“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 响,2. 刘大櫆论“音节”与“神气”的关系“因声求气” “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

5、一 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 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 歌而咏之,神气出矣。(论文偶记)(四)文气例说文气与情志、义理、辞句的关系。“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 将军,诸侯皆属焉。”史记项羽本纪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 又何说?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雎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6、,虽食,且不下 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马说)柳宗元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

7、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 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 而去。三、文章的作用和意义“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 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 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2. 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 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

8、貌。四、“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批评:1.“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2. “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提倡 “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第二节 陆机文赋 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精析文心”。一、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全文围绕 “物 意文”的关系展开,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 过程。“文逮意”是文赋讨论的重点。二、创作的发生 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物感”说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 作构思开始的一部分。三、构思的过程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

9、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 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沈辞怫悦,若游 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层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1. 构思初始的心理状态:内视与神思的飞驰。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2. 构思过程的特征(1)想象的超时空性,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2)艺术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10、“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3. 灵感问题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 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杂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 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 爽于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zhd)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 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四、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 清壮。颂优游以彬蔚,

11、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烨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 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一)列举十类文体,一一概括其文体特征。(二)主张内容形式并重、“情”“理”协调。“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 “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三)“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和意义1. “缘情”,明确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缘情”与“言志”之别:“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范;前者推崇情 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心,一句话,前者立足于人的活 生生的生命体验以求宣发,而后者更强调以社会功利和道德为导向来

12、制引人的情意活动。”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2. “绮靡”:绮,文采;靡,声音。指诗歌文辞精美动人的审美特征。概括反映了时代的审 美要求。3. “缘情”是诗的内质,“绮靡”是诗的外形,诗因情性的焕发而达成美好动人的文辞。“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性情。”(文心雕龙情采)“绮靡者,情之所自溢也;不绮靡不可以言情。(明顾起元铁砚斋次草序)文采出于自然,消解了文质的二元对立,不能为文而造情。“诗缘情而绮靡”提出的背景:1. 文学传统(1)从魏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到古诗十九首“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的创作自诉。( 2)楚骚传统的继承,屈原“发愤以抒情”(在魏晋时代压倒诗“经”精神)2.

13、 时代背景( 1)魏晋玄学的任情思想。“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何劭王弼传“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 向秀难 养生论(2)文的自觉。对文学审美特质的追求。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一、释名“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为文之用心如雕刻龙文。二、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1. 文原论。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2. 文体论。论文叙笔。论文:从明诗到谐隐十篇。序笔:从史传到书记十 篇。3. 文术论。剖情析采。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4. 文评论。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

14、略 、程器 ;鉴赏论知音;5. 总序。长怀序志。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 序志三、文之枢纽“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1. 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 然之道也。”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是道之文的体现。因此,文要自然,要讲 究文采声律对偶。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 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 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

15、,自 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 之妙;草木贲(bi)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 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 器,其无文欤?2. 文之正:征圣宗经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人文是体现道的,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 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要以圣为法,使文章的内容归于雅正。 体现了刘勰雅正的文学观。“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 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3. 文之变:正纬辨骚 纬书虽内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 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气往轹古,辞来切 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正纬辨骚体现刘勰对文学性的重视。 刘勰的文学基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