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24714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第三讲 课下作业.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5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回答12题。1.图示反映的地区可能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2该地区海拔4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较低的地区人口占20%,然后随着地势的升高,人口比重减少,到300米左右又

2、随地势升高人口比重增加。四川盆地、恒河平原是典型的人口众多地区;亚马孙平原海拔大部分在150米左右,是人烟稀少地区,不可能占20%的人口比重;刚果盆地大部分海拔在300500米,由于是热带雨林气候,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气候湿热而不适宜人类居住,导致人口较少。答案:1.D2.A下图是我国各省区某项指标统计图,该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据此回答34题。3该指标最有可能是()A人口数量B石油储量C耕地数量 D年降水量解析:此图可依据面积较大的河南、山东、广东来判断,此三省均是我国人口大省。答案:A4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储存量的差异C劳动力

3、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解析: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基础因素,而在此基础上导致的社会经济差异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答案:A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5图中显示()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解析: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答案:B6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解析: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

4、江三角洲地区。答案:A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完成78题。7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作物良种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开发荒地,扩大耕地面积A BC D解析:从“环境负担”公式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而题项中,只有培育作物良种和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属于技术类。答案:B8据图分析,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C人均耕地在减少 D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耕地面

5、积在不断减少,反映出人口与耕地环境的负担在加重。答案:C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表,完成910题。具体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载人口量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88 60022 000395青海、西藏10 0001 00049形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因素主要是()A水文 B地势C日照 D热量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平原,热量条件优越,土地生产潜力较高;青藏高原受地形限制,且受高寒气候的影响,土地生产潜力低。答案:BD10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6、,环境人口承载力大B毗邻海洋,气候湿润,环境人口承载力大C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D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解析:青藏高原具有高寒的特点,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但当地太阳辐射丰富,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答案:CD(2012泰州模拟)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112题。1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BP为环境承载力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DP为环境承载力12图中反映了()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C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

7、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D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解析:本题组通过示意图考查人口容量和生活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第11题,图中横坐标中的“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P和P为其中两个值,即为两种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两个人口合理容量。第12题,当人口规模超过最佳人口规模的时候,人口再增长时生活质量会相对下降;而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的时候,人口再增长时生活质量会相对提高。答案:11.AC12.CD三、综合题(共44分)13阅读下列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8分)材料1: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材料2: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生命障碍不利高温

8、高温舒适低温不利低温冷金属粘皮492924213181020(1)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4分)()A干旱地区的人口较多,城镇面积较大B海拔在500米以下的不同地区,其人口分布较为均匀C环境温度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D材料分别显示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源、地形和气候(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力将逐渐_。(4分)(3)分析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题,受水源的限制,干旱地区的人口较为稀少,城镇面积和规模较小;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但是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环境温度对人

9、口分布、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大,但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第(2)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第(3)题,从地形、气候、农业发展、交通和城市条件等方面分析。答案:(1)D(2)减弱(3)属于平原地形,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建设城市成本低,工业发达,商业贸易频繁。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材料1:新华社2011年2月24日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材料

10、2:按世界人均占有淡水量计算,中国能养活3.2亿人;按世界人均耕地计算,中国能养活2.6亿人;按世界人均占有林地计算,中国能养活1.7亿人。材料3: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消费量(人均)耕地森林面积淡水(平均)0.1公顷0.1公顷2 000 m3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口面积耕地森林面积年径流总量(有效)6 200万22 万 km28万km27.5万 km25 105亿 m3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二十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 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面积而减少8 000 km2,新造林面积1万km2。(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

11、,森林面积_,淡水_。(6分)(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有哪些?(10分)(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利用这种资源应注意哪些问题?(10分)解析: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第(2)题,随着未来耕地还将减少8 000 km2,可知人均耕地与本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最低消费量的人均耕地差距最大;解决耕地不足一方面要保护现有耕地,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另外还可以提高农业单产或进品农产品等。第(3)题,本地区人均水资源较丰富,远高于最低消费量,但也要注意节约利用,防止水污染。答案:(1)0.001 3 km2/人0.001 2 km2/人8 234 m3/人(2)耕地在城市、公交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淡水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