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7246073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之子》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学情分析】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更应该坚持以读为主,况且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课上应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文言文的知识,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理解古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设计理念】语文教学重在读中理解、品味、积累,文言

2、文更应如此。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中的意思。由于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因此,本节课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精妙。【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谈话,生自由发

3、言。2.师过渡,揭示课题板题。二、初读: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文,体会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2.学生试读,交流不好读的句子。课件出示全文3.师生共同练读,师指导读文方法。4.学生练读、交流读、检查读,师相机指导。三、再读:读明白 1.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课文,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哪个句子?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也可在旁边做个记号。2.学生自学后,师生交流,共同解疑,教师相机进行学法指导。3.引导学生串词连句,说说这篇文章的意思。指名练说四、三读:品味语言的精妙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2.指导学生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

4、子家禽。”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课件出示句子五、四读:读出古文的味道 1.师:同学们,读古文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读明白,还要读出古文的味道!自己试一试,品味品味古文该怎么读?生自由读,指名读 2.配乐读,生练读。3.师引导生背诵。六、五读:理解中学习运用 1.师小结过渡。 2.课件出示内容同桌自由练说。3.指名练说。4.总结。七、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些文言文读一读,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孔君平 杨 梅 杨氏子 孔 雀 甚聪慧惠【教学反思】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

5、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我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之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

6、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难道杨梅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我想,学生在领会文章的妙处时,也一定能激发他们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了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很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2012年3月2日上午第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