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724319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讲究“慢的艺术”.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想有所成长只靠以往的经验是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吸收经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姓名:王晓宏反思类别1教育叙事( )2教学反思( )时间:2011.93课例研究( ) 4教学随笔( )教学讲究“慢的艺术”化学组 王晓宏中国有句古话叫“欲速则不达”,我以为自己是谨遵着古训的。面对这些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我放慢了教学进度,放慢了语速,放慢了实验的阅读,放慢了等待他们思考,甚至放慢了心跳,花费了大把大把的时间等待,等待学生慢慢在纷乱之

2、间找到那个结论。我以为,这样的“慢”应该是为学生做出了充分的预设,足够让他们循着“探究之路”跟上实验的步伐了。然而,我还是遭遇了惨痛的失败,经历了费尽唾液、磨光耐性、一个实验讲了四遍的噩梦之旅。这是八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学生探究活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几乎没怎么特别处理过这个部分,直接就是领着学生分段阅读、分段实验,最终得出实验结论,然后就是配套习题训练。可以说,这样的讲法,既节省时间,在成绩上又可见成效。但是,随着我对化学教学认识的不断改变,我慢慢意识到,化学应该不是教会学生记忆一个又一个现成的实验设计、现象、结论和做题,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起点,

3、学会科学探究,并能够在探究中找到理论的支点,感受到探究的乐趣,甚至是爱上探究的神奇。我,很想带着学生去感受这一切。所以,我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对这一个有崭新意义的实验做了更多的思考,并改变了以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告诉学生我们要去探究问题,而不仅仅是确定答案是什么。第一天:理论先行,信心满满要想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探究,要求学生得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我决定,先解决这个理论问题。我问学生:知道科学探究吗?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原来,是物理课上老师已经讲过这个方法了。我不禁心里一乐,很好,这个问题省劲了。接下来的发展更让我坚定了信心,几乎不用我做任何提示,

4、学生们就很流畅的把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步骤叙述了出来。我觉得,这个理论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了,于是,我从化学的角度将发给学生的预习学案和实验报告解读了一遍,学生反映看懂了,没有问题。我把这些留做作业,自己放心回去准备实验了。一切来得很容易,有句话说:梦想和现实,有时就一步之遥。我觉得这个尝试,应该很快就会见成效了。第二天:不知所云,回炉重造这里的“不知所云”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写的不知所云,一锅粥一样,根本看不出个数来;二是我看了学生写的预习报告,我的感觉是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无语!本以为,教材中的每段描述,都有提出问题,都有实验计划,那么在预习时,表格的填写只需要概括叙述主要操作和猜想的现象及对

5、应的结论就可以了。可事实上,从学生的报告来看,那些说得滚瓜烂熟的探究步骤,他们,根本就不懂!甚至于实验都没有读懂,操作和现象、结论都没有分清,大段大段的文字堆在那里,我感觉自己的头发都竖了起来,不知是不是因为天气的闷热,眼前乱呼呼的字啊一圈圈的跑。无奈,我只得耐下心来,将那些根本无法批改的报告发下去,领着学生逐段地去阅读实验,引领着他们去琢磨每一段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运用实验去解决。接下来,又领着学生进行了操作、现象和结论的区分,要求在书写报告时,这三项要对应对齐书写,把实验分成三个大的步骤,并自行补画出合适的横线。交代完了一切,就让学生当堂来写出一个步骤。巡视了一遍,格式上和意思上基本

6、符合要求,剩下的内容就又一次留作作业。这样的讲法几乎可以与我曾经的讲法“相媲美”了,我很失落。对明天的实验已经没有那份兴奋了。第三天:实施实验,一塌糊涂看着再次交上来的实验报告,除了步骤上文字过于啰嗦累赘之外,大多数还是能够差强人意,甚至有少数几份还是让我感觉较满意的。终于能开始实验了。回忆起当天的场面,即便是过去半月有余,心情已经恢复了不少,我仍会有头疼欲绝、心火上串的暴走趋势。只能用一塌糊涂、惨不忍睹来形容整个实验过程。我本以为,经过那么详细分解和预习,实验操作又极其简单,应该能没有任何争议的顺利完成了吧。哪成想,就是在这样细致的准备下,学生们仍旧是严重脱离预设。实验步骤和操作根本就脱离了

7、预习,场面混乱。现象记录千奇百怪;错误操作、多余操作层出不穷,甚至在那个被其他学科老师都宠爱的优质一组里,也出现了让人忍不住冒火的怪异操作。一句话,学生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这些为什么,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更别提实验结论了。反馈小卷的事实证明,有小部分学生甚至连蜡烛燃烧最终的产物都没有掌握准,我晕!第四天:痛定思痛,重整旗鼓闹心、憋屈、捶胸顿足,无尽的纠结和落寞。自我折磨了一整天,还得忍着不能跟学生发火,真正是名副其实的“憋火”!夜幕降临,炽热的呼吸随着月光慢慢变得清凉,我蜷在窗边慢慢沉静在学习上,无不是的学生,只有不是的方法啊!我重拾勇气,抛下之前的怨怼和预设,再次翻开教材,力求让

8、自己从最根本的实验目的出发,来思考这节实验课,自己到底败在了哪里?1、这节实验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我和学生是有明确共识的,理论铺垫也很清晰直接,学生对探究的步骤掌握的也准确。那么问题不是在这里。2、以这个比较简单的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将探究的理论付诸实施。我一直以为,教材里的语言描述基本就是以探究步骤为主的,一眼就可以看出哪里是问题,哪里是计划,哪里是现象,什么是结论,很清晰啊,怎么学生会那么混乱呢?!等等,教材这么清晰,那还用我干什么呢?!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我应该是个什么角色?如果,在学生眼里教材真的那么清晰易懂,我不就是多余的了?那么,是不是,在我眼中“清

9、晰”的教材,在学生那里还缺少一个合理的引导、高度适合的台阶和一个适度的分解呢?!一瞬间,我似乎一下子想明白了很多。我一直以来放慢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我放慢的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个从教材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最最应该放慢的关键点上,反而想当然了。忘记了,理论与实践之间,我拥有经验和更高的台阶,而学生没有。他们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很好的搭建这个桥梁,反而象一个急待孩子成长,在他们还没有学会造桥、没有学会游泳时,就把他们推下河的妈妈,汗哪!想通了问题所在,我打起精神,重整旗鼓,走进了第四天的课堂。第五天:掌握方法,轻松愉快有了这一番“折腾”,课题2的第二个活动与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进行的如意料中一样轻松愉快。经历了这次的实验“折磨”,我觉得自己对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心得。再次琢磨“慢的艺术”,我更愿意把重心放到“艺术”上,一味的慢而不讲究适合的方法,就失去了“艺术”只剩下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