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12.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242104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古诗三首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1 古诗三首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1 古诗三首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1 古诗三首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 古诗三首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古诗三首12.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示儿 张丽教学目标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2、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 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二)读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2、学生个别读

2、,老师指出节奏。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2、谁来用“悲”字组词。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

3、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65年中,我们的百

4、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

5、情如何?12,学生个别质问统治者:西湖歌舞几时休?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

6、悲”意的示儿。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六)作业布置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示儿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 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

7、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

8、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