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7240641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编导-师大材料之-纪录片.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最早严肃地在电影领域用纪录片这个词来进行理论性表述的是英国人约翰格列尔逊。2. 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特指那些“对时事新闻素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吉加维尔托夫对纪录片的下的定义是抓住现实的片段,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3. 纪录片应是创作者在发现、观察、思考基础之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纪录选择后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判断的结果。4. 纪录片是对生活的纪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物质技术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 纪录片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的是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6. 纪录片要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主观思想的作品。7. 纪录片在拍摄和结构布局上,各部分之间

2、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8. 纪录片基本拍摄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9. 纪录片与新闻相同之处在于用事实说话,新闻力求客观性,纪录片则具有倾向性。新闻不追求造型,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造型。10. 纪录片的艺术不在于虚构,而在于发现。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是采访的艺术。 11. 在保证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纪录片要求细节的真实。12. 以影视纪实手段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录片,以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为使命,这是它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13. 新闻和纪录片之间

3、的区别:相同之处仅仅在于用事实说话。不同之处在于:1)新闻力求客观性,纪录片则具有倾向性; 2)新闻只报道在某特定时间、环境中的一个片断,是事件的“横剖面”,而纪录片则是交待背景、追随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剖面”; 3)新闻一般不追求造型,而纪录片则在一定程度上追求造型。14. 故事片和纪录片这两种艺术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其中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客观记录风格;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追求情节化、故事化。15. 我国把纪录片置于电视专题节目之“报道类节目”中,包括纪实型、创意型、政论型、访谈型等各种纪录片形态。16. 广义的纪录片概念也不是囊括一切电视纪实节目。17. 就题材内容而言,当今纪录

4、片可以表述为社会人文类与自然科学类两个含义广泛的范畴。18. 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在我国又叫做科教片,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19. 许多新型摄制技术设备,往往是适应科教片的特殊拍摄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影视摄录技术的不断发展。20. 纪录片的丰富多彩是由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构成的。21. 纪录片的艺术形式主要有报道体、客观记录体、政论体、文学体等等。依篇幅论,又有系列片、长片和短片等形式。22. 报道体纪录片特点是记叙事实朴实无华,以思想内容的典型性和综合手段营造艺术效果。23. 客观记录体纪录片是一种强调跟踪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的纪录片,强调自然客观,重过程不重结论,隐藏主观意图

5、。大量使用长画面,重视访谈合同期声;尽量少用或不用解说和音乐。反对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往往能取得绝妙的自然客观效果。24. 政论体与文学体,是影视纪实艺术与评论、文学结缘的产物,也是两种主观色彩颇浓的艺术形式。在这两种形式的作品中,解说词和可视纪实形象同样重要,解说词不再是辅助艺术手段,有的反而成为艺术整体的决定性因素。25. 政论片的品格是选择重要社会性题材,以主题为中心,叙事说理融为一体;画面素材广征博引,不受时空限制;大量使用评论语言,剖析论辩自由驰骋;旗帜鲜明,导向明确,充分发挥认识功能。26. 文学体注重作品文学性,不喜欢写实;以解说词中的主观感情打动受众。27. 这两种形式容易产生的

6、弊端是,主观色彩过露,说教灌输味过浓,有损自然客观效果和艺术感染力。28. 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是再现物象(生活)面貌。29. 纪录片对生活的记录、再现,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影视纪实物质技术手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0. 纪录片有反映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它的舆论引导作用、审美作用等等多种社会功能。31. 纪录片必须必备的条件有:1) 是非虚构的影视作品,是创作者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要求直接从现实取材,拍摄的是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扮演,其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中用“挑、等、抢”或追随采访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

7、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保证报道整体真实的基础上,要求细节的真实。2) 这个作品应是创作者在发现、观察、思考基础之上,经过一个时间段纪录选择后的产品, 而不是简单判断的结果,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潜在表达创作者主观思想的作品。其内涵丰富, 视野广阔,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在观赏之余给人以一定的文化启迪。3) 纪录片在拍摄和结构布局上,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观众能够按一定的思路解读、认识、思考和想象,有较高的审美价值。32.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指的是什么?1) 反映社会生活2) 纪录历史3) 传播知识4) 舆论引导5) 审美作用1. 对“视觉残留”做出重大贡献的比利时人是

8、普拉托,他有“电影祖父”之称。2. 用一种最原始的办法使人们看到了马在奔腾过程中的分解动作,并通过走马盘把这些照片放映出来时使奔马在幕上活动起来的是穆布里奇。3. 电影发明者法国人卢米埃尔在巴黎放映的第一批短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婴儿吃奶等等,都取材于真实生活,被称为“活动照片”。4. 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尽管技术简陋,但这些影像都毫无疑问的是作者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5. 如何评价原始电影?1)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卢米埃尔兄弟的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可以说是一些原始的纪录素材,尽管技术简陋,但这些影像是作者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见证,虽然他们自己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这点

9、。2) 由于卢米埃尔没有自觉向前发展,致使大批作品停留在缺乏变化的肤浅程式里,无法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不被看作反映生活、影响生活的手段,难以引起重视,这就是原始电影。但是作为电影发明家和纪实传统奠基者,卢米埃尔的伟大贡献是永垂史册的。 3) 以卢米埃尔为代表的原始纪实电影无法满足观众的娱乐需要,也不被看作反映生活、影响生活的手段,难以引起广大观众和政府的重视。6. 1922年6月11日,弗拉哈迪的影片北方的纳努克在纽约的大都会影院正式上映,一举大获成功。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南极探险经历的结晶,也是其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它是世界纪录电影历史上光辉的起点。在纪录片领域里真正第一部比

10、较成熟的长篇叙事体作品是美国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7. 开风气之先走出摄影棚到现场诗意把握爱斯基摩人生活的是美国人弗拉哈迪。8. 北方纳努克已不是呆板记录景象式的“再现生活”,而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充满诗情画意的再现真实生活的纪录片。9. 弗拉哈迪享有纪录片创始人的美誉。他的北方纳努克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他体现的美学取向和手法、技巧,对纪录片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0. 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是在坚持“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下,积极地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感情完美结合起来。他的主观意识便是赞美现代文明入侵之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纪录片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影响

11、的电影纪实艺术。11. 在纪录电影领域里出现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叙事体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12. 第一部以再现真实的爱斯基摩人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13. 北方纳努克留下的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方法技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 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2) 与被拍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入观察、准确把握其生活形态。3) 用故事片手法表示非虚构的人生故事,使纪录片故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节、塑造人物。4) 长镜头长画面是的内容丰富。5) 运用画面组接创造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使作品高潮迭起,增加魅力。6) 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表现力。但

12、是对北方的纳努克创作方法是非争论也长久不息,比如冰屋造假,回避社会矛盾,用长镜头组织情节等。由此发端的纪录片再现与表现之争、艺术与现实之间应保持多大距离的分歧也一直存在。14. 由北方纳努克发端的纪录片再现与表现之争、艺术与现实之间应保持多大距离的歧见,便长期存在,至今依然。15. 弗拉哈迪拍摄的纪录片有北方纳努克、摩阿拿、亚兰岛人和路易斯安纳州的故事等等。16. 弗拉哈迪和格里尔逊小组共同完成的纪录片是工业化英国。17. 弗拉哈迪:在纪录片领域里真正创作出第一部比较成熟的长篇叙事体作品的人是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1921年,他导演了纪录片史上流芳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的纳努克已经不是呆板记录

13、景象式的“再现生活”,而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充满诗意的再现真实生活的纪录片,被国际影视界公认为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纪录片,它体现的美学取向和手法,对纪录片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是在坚持“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完美的结合起来。他的主观意识便是赞美现代文明入侵之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纪录片成为了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电影纪实艺术。1.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和英国的“纪录片运动”是最有影响的两大纪录电影学派。2. 依据列宁的真理报,将新闻素材重新编辑而开办了电影真理报的是苏联电影先驱维尔托夫。3.

14、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通过日常生活反映社会变化,通过平凡事例表现伟大主题是电影眼睛理论的提出者吉加维尔托夫。4. 吉加维尔托夫的经典纪录片有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顿巴斯交响曲、关于列宁的三支歌等等。5. 阐明纪录片摄影师及其作用的纪录影片是带摄影机的人。6. 带摄影机的人:本片是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眼睛”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阐明纪录片摄影师及其作用的影片它把维尔托夫有关“电影眼睛”的理论及对这一理论的争议加以戏剧化地表现出来。影片从某方面来说是苏联日常生活的万花筒同时也介绍了摄影师米哈伊尔考夫曼在纪录苏联生活时的活动情况。片中既有拍摄影片的场面, 也有后斯制作的情景,两者经常交

15、替出现,不断地使观众想到这是一部电影。影片中还频繁使用两次曝光和特技镜头。维尔托夫说本片的意图不是要纪录莫斯科的面貌,而是要向观众解释摄影机的功能摄影机才是这部影片的真正主角。本片被公认为世界纪录电影的经典之作。7. 吉加维尔托夫:前苏联纪录电影大师吉加维尔托夫真名丹尼斯阿尔卡谢维奇考夫曼,他是纪实美学的奠基者之一。吉加维尔托夫是其笔名,意为旋转、回旋,也有永远运动的含义。1920年至1922年间维尔托夫以“三人会议”名义发表宣言,认为苏维埃电影的任务是记录社会主义现实,摄制者们必须到生活中去,必须成为“观察的匠人眼睛所看到的生活的组织者”。受列宁鼓舞,维尔托夫创办杂志片电影真理报,其“电影眼睛”理论也逐渐酝酿成熟。理论主要观点是:“出其不意地抓取生活(不事先准备,不使被拍者知道),然后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生活片素材在意识形态上重新组接起来。维尔托夫的影响远远超出纪录片范围,甚至改变了故事片初期侧重技巧的情况。虽然他不加区分的反对一切表演的观点是片面的但对西方知识分于参与纪录片追求真实、去除人为雕琢之痕的拓新,有积极的意义。更启发了60年代法国让鲁什的“真实电影”理论。8. 吉加维尔托夫的第一部有声纪录片是热情顿巴斯交响。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是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