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240028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当中医遇上西医读后感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医学在科学发展的推动力下经过埃及 医学希腊医学,最终定型在罗马帝国时代。在西医的认为中,西 医西药为主导,另类医疗属于辅助性质。 随着科学的进步在甘霖 的滋润下,西医西药的能量十分巨大,日新月异,其未来不可估量,其可知未来更是前途似锦, 正是如此,中医的发展才会艰难 而又缓慢。在很多人看来,西医“治标而不除根”,中医“治根不治 标”,顾名思义,在传统的认知中,中医依附于“五行学说”, 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对应的部位分别为“金一肝”,“木一肝”,“水一肾”,“火一心”,“土一脾”。另外“五行、五 脏”亦可与“五味”结合在一起,即心火苦、脾土甘、肺金辛、

2、肾水咸、肝木酸。它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哲学,历史悠久,蕴含 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而西医不同于中医,其发展晚,发展时间短,主要依附于科学的认知,在一个个化学式的影响下,西方医学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成就, 在所取成就上来讲,是无法相比 的中医与西医孰优孰劣,不必要寻求绝对。也许,西医只要放下与自己专业不对称的优越感中医放下对西医的偏见与对中医药 过分的信奉,客观地使用西医药或(中医药)同时认清自己业内的 缺陷,寻求二者的互补,便能更好甚至最大限度发挥医者的责任。二、中西医结合正如前文所说,中医依附于阴阳五行, 西医依附于正确的科 学认知。但是如果阴阳五行可以解决所有疾病,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西医?如果能

3、量无限的科学有能力战胜所有的健康问题,又为 什么会有中西医结合?由此也证实了中医与西医各有所短,需要 相互的辅助与补充。但中西医要怎样结合?是平均使用?还是“西药加中药”又或者“中药加西药”?早在$O己x年代,毛主席政治指令的提倡使“中西医结 合”出现在了中国大陆, 其人数不多也在起步阶段, 是一个未成 熟的学科。正如人们之间流传的“劝人学医 .天打雷劈”,“西医 难,中医更难,中西结合难上加难”。而祝世讷先生认为 :“若 能令中西医学交融,便可以产生新的医学模式”。对病人而言, 这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医治疾病的过程,应该是多元化的,也许阴阳五行加上“化学式”会进发出巨大的能量。“世界上没有两种

4、医学”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种同时符合科 学真理,却又互相矛盾的医学”。陈文岩先生如是道。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x世纪x期,希式的生理学以液体为本,同样的, 生命之气(或“灵气”)是由左心室及动脉装载运输,而王清任也持有同样看法。与此类似的状况也有不少,例如汪清任提倡的“活血化淤”及原理,可以与现代西医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与抗血凝治疗法相同。这也充分说明了对于医学的认知,其根源是相同或相似的,只是后世对于其中的信服程度和探索方向及 方式有所不同才造成了今日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举个例子来说: 康熙时期,皇帝本人患疟疾,服御医药无效,却被传教士用金鸡纳治好了,而“金鸡纳”是西药,但是

5、它却是本草药方,与中医 所用药物来源一致,这也说明了中医西医在早些时候是有相交的 部分,并不算是完全不同, 但在后期对手有效资源的利用,却是西医优于中医,中医大都不愿利用外来文化或技术,清朝最为甚,认为天朝上国”,天下无双”,而西医却最愿意利用一切可用资 源,上至科学技术,下至树皮本草。 才使中西医所占的比重逐渐 拉大,使中医从优势地位逐渐转变为劣势。其实不论中医还是西医甚致蒙医、 藏医都是人类对于医学的 实践和探索,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 它们都给人类带来了不可 替代的积极作用。医者无国界之分,更不应有优劣之分,医学的发展正是为了人民谋求福祉, 我认为不论是何种医学, 甚至民间 偏方土方,只

6、要能有效地医治病人,治好病人,都应该推崇。也 许西医对于百姓、少数人来讲,并不易接受,而“接地气”的民 间医生更易深入民心。西医给人的印象是冰冷的化学式,犹如上帝审视般令人不适;中医却更具人情味,令人融洽地相处,医患关系比较良好。三、是中医遇上西医了还是西医遇上中医 ?我觉得是一样的。在我的印象中,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悬壶济世,杏林高手” 一直广为流传。也许,在#x世纪下半叶时,西方医疗最明显优胜之处是公共卫生与保健的制度比中 国进步,才使西医相较于中医的治愈率高,而中医之没落根本在于“庸医误人”,梁启超先生也在医学善会叙一文中批判了 中医,他对于中医的临床观念持认可态度,却极大地讽刺了那

7、些拘泥于纸堆中的“书呆子”。 而今日,随着医疗的正规化, 有公 共卫生系统的逐渐完善, 中医的治愈率也不断提高, 虽然在血脑 血管疾病等方面仍离不开西医药 ,但中医曾经每况日下的地位算 是稳住了,并有所回升,这也许标志着中医崛起的前兆。行医者,当以仁心自居之。不论是使用中医还是西医, 病人的病情应为第 一考虑的因素,西医药与中医药的使用应建立在治愈率最大化的 基础上,即中西医结合。这也正是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魅力所在, 虽千难万险,虽日夜辛劳, 但当所学变为所用,并取得成就时其 欣慰亦非凡。而对于习医之人来说, 保持客观的理念是最为重要的。 以张 锡纯为例。河北医家张锡纯便是一个 “衷中参西,潜心

8、临床且具 有特殊意义的人物。 在纷扰的中西医论争中不受各阵营左右,始终潜心学术钻研,其定力非常可贵,而他中西共用的思想和实践着实效果非凡。张锡纯的医学包含了中西并用,但并不是盲目跟从单方主, 而是“对症施医”,在他的医案中,有一些纯从中医理解决解难 题,另一些则为大量采取西医病理的案创。其医治病人完全依据临床需要,不拘一格。 我十分赞同张先生的做法,因为在他的心 中病人的病情大于一切,一切行医均是以治好病且不伤害或最小 化伤害病人身体为前提。其实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先进的仪器或 多或少地为现代中医的进步提供了便利,正如邓小平先生所 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的,科学技术也是医疗行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阴阳五行,我觉得心电图、#x排、CT更易理解,前者多用于调理,后者多用于检查。不能说孰优孰劣毕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闻道不同专攻不同,其关注点和效果 也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