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形成的因素.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723938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形成的因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气候形成的因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气候形成的因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候形成的因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形成的因素.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候形成的因素气候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下垫面影响三个方面,下垫面性质又可以分为地貌结构、地形和洋流的影响等。对于中国气候的形成也可以根据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一、地理位置(一)纬度位置这是决定太阳辐射和热量条件、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我国处于北纬533l352的中低纬度位置,北端漠河距北极4000km,南端曾母暗沙距赤道100km,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南北跨纬度49多,距离有5500km,由于南北各地太阳高度角的不同,使气温分布有所不同,形成的温度带有三个主带、九个温度带。即常热带,中热带、暖热带、暖亚热带、中亚热带、凉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由于我国领土的97处于北纬2050的中低纬度位置,故温度带以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为主,占据面积广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二)海陆位置我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疆土西北半壁伸入亚洲大陆腹地,东南半壁濒临海洋,由于海洋与大陆热容量的不同,热力发生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压场。冬季,大陆较海洋冷却快,出现冷高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较海洋增温迅速而出现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从而在我国东部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但在西北内陆地区,因距海遥远,夏季季风不能进入,则为大陆性气候。二、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大气圈内空气做不同规模运行的总称。狭义的大气环流指“行星环

3、流”,指全球尺度大气流型平均情况的整体,即假设存在于均匀一致的行星表面上的大气环流。广义的大气环流是指部分地区或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前者如海陆季风环流或高原季风环流,后者为行星环流。影响我国的季风的形成是由对流层底部的海陆季风(季风环流),对流层高层的行星风系季节转换(行星环流),以及青藏高原的高原季风共同叠加形成的。一)行星环流中、低纬度位置,决定了在西风带控制下,它与近地面层的冬季风方向基本一致,故使我国冬季风势力增强;夏季行星风带位置北移,我国中部处于副热带高压带位置(长江中下游地我国在地球上所处的行星风带与气压带(即行星环流)为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由于季节的变化,冬季气压带

4、与风带位置南移,我国大陆全部区为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青藏高原地区是青藏暖高压控制),在其北侧受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南侧受低纬度东风带影响。但由于我国季风环流显著,所以在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影响受到干扰和破坏。(二)季风环流1、海陆季风环流:在近地面,由于大陆与大洋对比强烈,海陆热力差异及季节变化,形成海陆季风。2、高原季风环流:青藏高原面,高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力差异及季节变化,形成高原季风。(所谓自由大气指受摩擦作用小的大气,下界距地面5002000m)。夏季,高原面辐射增温强烈,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快,形成低压,盛行辐合气流(烟筒抽风作用);高原空中形成暖高压,向东移动可以造成川

5、陕干旱(伏旱)。冬季,高原面散热降温强烈,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冷,形成冷高压,盛行辐散气流,增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三、下垫面对气候形成的影响1、中国东低西高、阶梯上升的地势,及东部平原丘陵低山地貌组合给夏季风提供了条件和场所。(1)西高东低地势的影响: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东面面临太平洋,在夏季东南季风影响我国时,受到我国地势东低西高,台阶式上升,给我国东部带来丰沛的降水。夏季风沿台阶而上,比较费劲,使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变小;冬季风沿西高东低的地势而下,势如破竹,使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很大,南界可以扩大到西沙群岛与中沙群岛之间。如果中国地势象澳大利亚那样“东高西低”的话,中国的季风气候范围就不会有现在这么

6、大的范围。(2)东部平原丘陵低山地貌组合的影响:东部平原丘陵低山地貌组合的格局,又给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如果像非洲那样东部全是高原,或者象北美那样东西高、中部低的话,也不会形成典型、面积广大的季风气候。2、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形成的影响明显青藏高原面积广、地势高,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极为突出,它不仅本身形成了特殊的高原气候,而且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动力作用。屏障作用:青藏高原阻挡南北两侧冷暖气流的交换,使高原两侧形成不同景观:印缅一带冬季气温较我国同纬度高;甘、新地区形成干旱少雨的大陆性气候。在高原的制约下,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夏季的西南季风,

7、在高原的阻挡下,不能深入北上,只能绕过高原,在它的东南边缘,进入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加强作用:冬季,有利于北部,尤其是西北内陆冷空气的集聚,冷高压势力更强,使冬季风势力增强。夏季,南侧受北方冷平流影响小,有利于印度低压的维持,增强了西南季风的势力。气流分支青藏高原它还使500百帕以下的西风环流发生分支、绕流、汇合,促使西风南支气流向南伸展到更远的地方(1520N),扩大了西风带的影响范围,从而也促使冷空气向南伸展到更低的纬度位置。西风南、北支急流的消长,还影响到我国冬夏季风的转换和进退。在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由于处在西风带的背风部位,风速小,出现“死水区”

8、,天气气候别具一格。(2)热力作用。冬季的冷源作用增强了冬季风的势力。冬季原面散热快,比周围的自由大气冷,形成冷高压,叠加在蒙古高压之上,使其范围扩大,加强了蒙古高压系统,从而使我国东部冬季风的势力更为强大。夏季热源作用增强了夏季风的势力。夏季高原面是热低压,它叠加在印度低压之上,使其范围扩大,势力增强,印度低压大槽伸向我国蒙新一带,它强烈地牵引着夏季风伸向大陆内部。正因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一个巨大的热源,它直接加热于对流层中部的大气,造成高原面热低压,在热低压之上又形成暖高压,这就更加强了西藏副热带高压的发展,使其势力强而稳定,控制面积大。所以有人说,青藏高原是个巨大的“烟囱”,是夏季季风环流

9、的“加热机”。形成高原季风,加强了我国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季风环流。青藏高原冬夏季的冷热源作用,形成原面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的气压梯度差。夏季,气流从四周向原面辐合,风向高原面上吹;冬季恰恰相反,风从高原向外吹,这就形成了青藏高原季风。高原季风加强了我国海陆间的季风环流,使近地面层的冬夏季风环流厚度增大,势力增强,冬季风南下,夏季风北上更远。冬季对我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一带影响大,加强了哈得莱环流圈,夏季形成了反哈得莱环流圈(季风环流圈),改变了高原地区副热带高压的性质,加强了南北半球空间水分、能量的交换,造成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风的厚度最大,并使西南季风爬上青藏高原。(3)热力与动力的综合作用。青

10、藏高原的动力与热力综合作用,还可以扰动或抑制外来天气系统,或产生天气系统东移(如西南涡),扩大高原作用的有效范围3、山地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影响水、热地表的再分配,表现为五个方面:(1)东西向山地影响温度、降水的分布:东西向山脉常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例如秦岭就是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气温降水明显不同。如:西安1月均温1.3,年降水量604mm;汉中1月均温2.0,年降水量889mm。西北地区,由于高山的屏障,使闭塞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十分干旱。而高山由于截取空中大量水汽形成干旱区的“湿岛”,使干旱地区出现成片的森林、草原,发育了不少的沃土绿洲。这是世界上其他许多干旱地

11、区所罕见的。(2)北东向的山地影响降水分布:山地的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有所不同,降水不同。如:台湾山脉两侧,1000mm/3000mm;长白山两侧,600mm/1000mm。(3)山脉本身形成垂直气候带,形成独特的高山气候或山地气候。(4)山脉阻滞作用,形成准静止锋。南岭山地常使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移速减缓,甚至呈半静止状态,形成华南准静止锋。(5)山地对风的阻挡作用:山脉迎风坡风速增大,背风坡风速减小,在山口形成风管效应。4、洋流的影响影响我国的洋流有东中国寒流和台湾暖流,但因在位置上寒流靠近大陆,暖流远离大陆,故对海陆温差没有起多大的调节作用,甚至还加深了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尤其是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无法将暖流的热量调剂给大陆;到了夏季,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时,大陆已经迅速增温了,仅在寒流所经沿岸地区对气温稍有调节。不过,暖流对我国东部的水汽输送却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如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和冬季回归气流(东北风)对台湾东北部和东南沿海的降水影响比较明显,明显增加了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