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7232456 上传时间:2023-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的心育工作.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但他们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我校的一个显著特点。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云霄三中地处偏远贫困的山区,距离县城3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本乡人民历来就有外出打工的习惯,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进城务工。根据乡政府统计:全乡4.3万人中,就有2

2、万人外出打工,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大量留守儿童由此而产生。我们在今年3月初对学生的现状进行一次较全面调查:全校现有975个学生中有752个学生父亲或母亲长期外出打工,占全校学生家庭77%,其中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有167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585人,占全校学生家庭60%。留守儿童多问题多成为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针对调查的

3、结果我们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后,采取相应的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分析 云霄三中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渴望得到关注。自我评价低,自我概念难建立。亲情缺失,安全感缺乏,心灵没有寄托,有严重的被遗弃感。有累赘感,认为父母不爱他们,心理失衡,产生怨恨感,出现叛逆和异常行为,因而影响人际关系。封闭内向、怯懦、孤僻、敏感、多愁善感、自卑、胆小,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消极、烦恼、郁闷、严重的会出现攻击行为,通过攻击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形成反社会型人格,违反道德行为规范,甚至触犯法律。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

4、庭的温暖,父亲或者母亲功能丧失,缺乏关心、支持、帮助、鼓励,家庭没有吸引力,于是就逃避家庭,千方百计往外跑。而外面的世界既精彩又复杂,好的学不来,坏的一学就会,甚至会陷入做事就做坏的怪圈。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早退、迟到、旷课,不完成老师布置各种任务,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成绩差,随时都有辍学倾向。法制观念淡薄、江湖习气浓厚,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是学校不安定因素。 “好久没人牵我的手,好久没人摸我的头,冰凉的小手发烫的额头,生病是最想你们的时候”一首留守儿童的歌曲,唱得让人心酸。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成长环境不利。普遍存在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

5、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如果不能洁身自爱,在学校很容易变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矫正,成年后会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时想改正就很难了。 针对在校生多为留守儿童这些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点,学校采取了以下对策。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一)加强留守儿童内部管理 1、建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父母姓名、联系电话及外出打工具体地址、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兴趣爱好、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教师评价等详细信息,做到心中有底,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实施动态管理。 2、建立“留守儿

6、童”结对帮扶制度,每位老师及校长都有帮扶对象,实行“代理家长制”,把留守孩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和教师给予特别关注。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辅导他们,情感上关爱他们,心理上疏导他们,观念上引导他们。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在校期间遇突发事件,如生病、急需用钱等,都有相对应教师迅速采取适当求助措施,确保学生安全、衣食无忧,后再与家长联系。 4、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热忱为留守儿童服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关心他们的心理问题,请专业人员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行和心理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化解他们心理压力,

7、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让他们的心理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 5、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健康成长的关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要使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注重引导他们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用自己心灵深处的阳光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每年的元旦、六一儿童节、国庆节都举行文娱联欢会,建了两个篮球场,购买了十张乒乓球桌,充实留守儿童课外生活。 7、加强周末节假日的管理与服务,为了减少“真空时段”的负面影响,让“留守儿童”管理不留空档。我们安排老师值班,学校领导带班,时刻与他们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去向和有关的

8、信息。经常与他们同吃、同住、同活动。 8、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不仅从生活学习上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管理,还通过不断改善学校办学设施,努力为在校师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2008年到现在,共投入400多万,新建了面积1100平方的综合楼、1484平方的宿舍楼、1600平方的实验楼、115平方的环保厕所、新添置30台学生液晶电脑。在建项目有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学校围墙、校门、即将动工的988平方的食堂。我校办学条件得到历史性的改变,几乎等于重新建了一所新学校。 (二)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人身安全问题,是与留守少年儿童如影随形的一大隐忧。这几年来学校认为最头

9、痛的事就是这一点。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下了课、放了学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家里的老人对他们根本管不住。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精心部署,切实开展“三项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法守法、预防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平安校园。 2、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及时解决校园安全保卫和治安防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狠抓各项安全保卫措施的落实,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3、加强校园卫生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提高师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把食堂和宿舍作为监管重点长抓不懈。 (三)构建留守儿童教育

10、体系 1、加强家校联系 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各种机会与家长联系,交流看法,增进理解,形成共识。举办形式多样的家教培训班,引导家长多阅读家教的书,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关系胜过教育”、“陪伴胜于说教”、“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要努力与孩子建立好信任关系和情感关系。让家长明白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角色长期缺失,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出现问题。希望家长多关爱这些留守儿童,多给他们关爱和关注。加强情感联系。外出打工

11、确实无法回到孩子身边的父母,平时要加强情感联系,向孩子说明外出打工的理由,真诚表达思念、爱子之情。如平时多通电话,有可能每天一次最好,至少也要一周一次,内容以关心鼓励为主,尽量不批评指责。也可通过电子邮件、QQ联络感情。回来时要送他喜欢的又是合情合理的礼物,注意多发现优点、多鼓励。发现问题要冷静,平时已缺乏亲情交流和感情基础,不要即时批评,更不可以打骂,要寻找教育时机,讲究教育艺术。 2、争取政府支持 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社会监护体系。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当地政府加大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剩余劳动力多找

12、出路,让父母有机会选择就近就业,获得双赢,一举两得,既挣钱又可利用工余时间照看孩子,使孩子深切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母爱,体会到温暖的亲情,使他们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教育成效 三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用心呵护留守儿童,尽心营造温馨的家,做到起居饮食有人照顾、学习成长有人帮助、健康安全有人关注,确保留守儿童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因此我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学校、被教育局评为学额巩固先进校。 四、留守儿童教育展望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将不断增加,其教育和管理逐渐成为农村学校突出的教育管理问题,只有从建设和谐社会高度出发,强化各级政府在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主体责任,全社会齐抓共管,学校加强内部管理,才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