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7228418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吾国教育病理有感一、 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看法当今社会从小学到高中,充斥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考完后细心的老师和学校领导还要给学生排个名次,甚至给老师排个名次、给学校排个名次。家长会上公布的成绩和排名又让家长给学生施加了更多的压力,你哪门课没考好,要补习,要多读、多背、老师也及时总结,哪个内容没复习到位,这次没排到前面,少拿奖金了。总之都是因为考试。应试教育让孩子从初三开始都变了: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觉。大家都知道这是应试教育,却没有具体方法去解决。因为全中国都是这样。郑也夫教授虽然从素质教育的语义方面指出这种说法不合适。但素质教育已

2、被社会赋予新的涵义:即利用遗传和环境的正面作用,形成理想的教育合力,促进全体学生生理与心理、认知与非认知等因素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涵义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怎样实施没有细化,却要教育者自己去琢磨。素质教育中包括两个“全”,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很好。怎么“面向全体学生”呢?作者以为,就是坚决地消除重点小学和初中。方法是各所初中和小学硬件上摆平,教师定期抽签流转。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为进入重点小学、初中的竞争。师资流转制度能够保证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在享有师资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因为在效果上平等比减负更为确定,准

3、确地说,取消重点小学和初中,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平等,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涵义。这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具体的手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1、毫不犹豫的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对不执行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必要的措施。不要象往年雷声大,雨点小,关键时刻和以往一样。2、坚决执行教师交流制度,可采用电脑随机抽选为主,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为辅的方法。把工资、福利、奖金、资助、补助等考虑进去。3、真正做到区域内均衡发展。对薄弱校重点扶持。在基础设施、教师配备上加大力度,补充前些年的亏欠。不要让条件差的学校含泪办学,条件好的学校锦上添花。4、在教师流转基础上加强城乡互动和连片教研力度。 郑教授说

4、“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提法是很好的,主要是执行恰当。如何是恰当?就是学校提供全面的科目、信息,给学生宽阔的选择空间,但每个科目上学生花费多大精力悉听尊便。有些人兴趣单一、狭窄,愿意偏执于一个方向发展,没什么不好。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每每被解释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这是理想化的素质教育。要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更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孩子是看着父辈的背影长大的。”这话有两重含义。其一,身教胜于言教;其二,父辈的影响恐不是学校所能替代。学校的作为其实有限,原来说学校5天不如社会家庭2天就是这个原因。一说素质教育,人们老把发展音乐、体育、美术当成重要手段。郑教授认为主科的

5、教学更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为什么音乐、体育、美术要发展?这恰恰说明这些学科的不足,对音体美重视不足会导致学生音体美兴趣和能力上的不足,对语文数学用力过猛会导致语文数学真实能力上的不足,甚至厌学。现行的全部课程覆盖得很宽阔,音乐、体育、美术并未或缺。问题不是出在教育的设计上,主要是我们在实施副科教学上做的够不够?专业老师配齐了吗?设备有没有,考试是怎样考的?正因为这些问题存在,导致我们轻视体、音、美学科。还有上级部门规定的考试科目和每科分数都决定了主副科的命运。更决定了整个社会对每门课的看法,以及对素质教育真实性的怀疑。这就是所说的素质教育吗?最终应试教育占了上风。抓了德育、体育、美育,有助于

6、克服应试的倾向。但是落实的好不好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郑教授说究竟是应试倾向导致了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还是对后者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二、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值得人们深思此问题得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方面来说。个人发展方面教育让人们学得知识,通过知识掌握技能,这是对一般人的共同好处。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可让人不理解的是有些一直学习拿到高学历的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工作和职位。甚至与所学专业不着边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有些人不学无术或学业一般,凭借关系却站在重要的部门和岗位,这就是教育的悲哀了。还有一些人被动学习仅仅是为了学历,为了收入增长,即学历与薪水成正比例关系。

7、总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而那些能力较强,学历不高的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待遇。还有一些高学历的人,其自身的目的却不是为了提高能力,而是为了贴上标签,在择业中增添筹码。当越来越多的人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社会就认同了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实际上学历与能力已渐渐脱节,社会上的学历观显然滞后于学历悄悄发生的变化。学历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的信号走向误导,是这样一种逻辑:“学历意味着能力它带来了高薪水刺激社会成员对教育和学历的追求学历膨胀后开始注水却依然可以带来高薪水”,大家回忆一下你们当初追求高一层学历,有几个是冲着提升能力去的。有几个不是冲着涨工资学的。因此郑教授说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有清晰处,是收入;有模

8、糊处,是能力。我翻译为说好听是提高能力,说现实点是增加收入。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社会主流声音是对发展教育的乐观与称颂,但有三个原因对大家的认知发生了影响。我主要讲第三个。毕业即失业的遭遇对后来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什么?第一,当年没有读高中的同龄人找到了比较满意的工作。第二,手中的这张文凭被证明为几乎无用。而这是需要时间的,短期内他们还会心存幻想:有了文凭可以慢慢找工作,没有更不行。因为证明文凭无用需要时间,强反馈也就不会及时发生。实际上,一个人的上岗往往意味着另一个人的下岗,因为岗位是既定的,毕业生上岗的比例是既定的。前几天网上看到凉山县的理科状元刘宁被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

9、业录取,毕业后四年一直找不到适合专业的工作。流浪在街头过年都不敢回家。前两年听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有卖肉的、当保安的。找到工作的也大多不是和专业相符的。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三、好奇心与兴趣的作用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但我们不曾考虑好奇心与兴趣的关系。好奇心是最初的动力,是兴趣的前驱。它广泛涉猎,短暂易逝,兴趣常常被好奇心诱发,而后专注于好奇中的一项。某种意义上说,好奇是广泛而短暂的兴趣,兴趣是专一且持久的好奇。每个人心里都兼有好奇与兴趣。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好奇心渐渐向兴趣转移。如每个孩子正式如学前,都渴望上学,让长辈带着到学校玩耍,看着背书包的小

10、孩,吵嚷着也要上学,这实际上是好奇。入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越学越多,大多同学会越学越有兴趣,这时兴趣取代了好奇心,成为成长的最大推手,认知的主要动力。但也有少数学生因为老师、家长、成绩的原因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的作用,让他们有兴趣的刻苦读书。并从中不断发现新东西,支撑兴趣长期保持形成专长。教育工作也有以上类似的过程。老师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时,工作的积极性才是最高的,成效才是优异的。这就要求老师保持健康的心理,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体验教孩子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带给自己的快感。树立教师教书育人的崇高形象。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更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11、给老师们创造身心愉悦的工作条件,来延续工作兴趣。四、当今教育难以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性人才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校长总结里提到要培养创新性人才,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实际上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创造力是不是可以开发,怎样开发?它和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怎样的关系。郑教授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是因为政府、家长、学生需求都作用于学校。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为了迎合以上需求做了许多抹杀创新能力的行为。这点可以从创新能力和教学的知识积累来说明。首先肯定没有知识的积累,脑袋空空如也,就不能深入地思考问题,肯定不具备创新能力,这一点老师功不可没。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老师教会了学生很多知识。为学生日后创新

12、储备了力量。但是在老师、学校的一月一考排名压力下,学生整天活在题目的海洋,家长的讯问与攀比,以及老师要求的重复训练中。他们每天机械地生活着。比机器人强一点,特别是上了高中。早上六点起床,中午两小时回家、吃饭、午休、上学,晚上十二点左右睡觉。日复一日,每周半天还给了作业。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出门,不和父母沟通。缺乏亲情。试问这样的孩子有时间创新吗?是我们想要的创新型人才吗?我的孩子现在上高一,我是有体会的。我曾为了缓解他的压力对他讲:爸爸不需要你考多好的成绩,考前500名就行了,可是第一次考了168名,学校发了个什么之星的奖状,老师找他谈话,你要再努力,下次考进前100,她妈妈谈话,娃子好好学

13、,争取超过-,考好了妈妈脸上也有光。而事实上他连饭都不会做,衣服不会洗。更不说参与社会活动了。他的后几年还是重复着往日的生活。思考这些很久了,但一直不敢说,看了郑教授的书让我有了说出心里话的冲动。郑教授还从智商、成绩单等角度谈了与创造力的关系。他说智力和创造力是两个独立的品性,但又有一定的关系。比如当创造的火花产生后,要依靠理性的力量来推演和表达。这要求智商需达到120,否则难以完成推演和表达。换个说法就是想创新得有一定的智商,但智商高不一定就具备创造力。他还说成绩单和创新力是两回事,因为学习从本质上说是模仿,成绩单基本上是模仿力的体现。是学生重复着以往的知识,老师给了个评价。基本不可能创新。也就是说成绩单和创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类的主要能力是模仿,大多数人擅于模仿,这样生活、工作才能延续,只有少数人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创新才变成了可能。我们的教学和其他工作都是这样。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我以为应该加强动手操作,要让学生在知识获得上,社会实践中,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和巩固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兴趣和动力,在模仿的行为中,模仿者加入自己的思想及当地的文化和物质元素,这样才可能形成一定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物质。因此郑教授说要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宽松、宽容、自主、自在的学习环境,少做人为干预。不期然地,创新性人才就产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