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722387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教学目标:、理解本课“盘踞、治理、归宿、如臂如股、劲挺、荡漾、领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风雨同舟”等词语的意思,并读读记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位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感悟“青山是不会老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从重点句段中,领受老人以老弱之躯在这穷山恶沟里创造奇迹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穷山沟信念之真、决心之大、意志之坚、品格之高。教学准备:教学PPT课前学生预习:1、按课文前面的“连接语”预习课文,思考问题。2、查找资料,搜集图片:“晋西北”、“晋西北老人”、“晋西北风沙防治

2、”、“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一、 教学引入,初读课文1、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国的印第安人对他们美丽的故土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6课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们中国晋西北的一位老人对自己的故土家乡的大山的热爱。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什么地方,什么事?(1)分组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如臂如股、宏伟、风雨同舟、三番五次、 归宿、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说说老师为什么如此分类出示本课词语?(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二、 再读课文,你从哪些

3、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三、读课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却创造了什么奇迹。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点词语。(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4、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四、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1、“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5、;••••”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先感受老人在家乡的大山上植树造林的大背景(1)晋西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这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交流资料、图片。(2)课文哪个自然段对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了生动的描写?(3)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这里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重点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内的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交流:A、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B、“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险恶的地

6、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句话有哪几个明显对比的地方?(如此险恶的地方瘦小老头)(如此险恶的地方创造绿洲)(瘦小老头创造绿洲)再根据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这样大环境中种树造林的艰难情景,说一说。、“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根据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说老人在这样小环境中植树了一天疲惫不堪回到这个院子里时的事情。五、寻找老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是什么力量驱使着、支撑着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用“”划出重

7、点句子,用“”打出重点词语,旁注自己的感受。1、“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1)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预设:“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老家是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插入“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情况的资料。(2)从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领悟到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第二课时:领悟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一、写

8、作特色领悟1、与詹天佑一课作比较,领悟本课的叙述风格你如果是作者,从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想象:作者此时此刻走在归去的山路上,看着这满山的绿树,想起“晋西北风沙防治”、“晋西北绿色生态治理工程”,你心潮腾涌,你有一种冲动,很想也给这位老人在这青山之际留下像詹天佑一样的铜像。说起詹天佑,我们我们不由得想到,作者的这篇文章如果变换一下写作风格,比如学习詹天佑作者的叙述风格,再写为铜像写一篇文章呢? 你还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头上有吗?你现在手头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弃了学习詹天佑一课作者叙述风格,改用自己的风格。什么风格?(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环境描写与人物描

9、写融为一体)附两课对比提纲詹天佑概括介绍按事情发展顺序具体描述 受命于危难之际(造京张铁路的背景)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开线路铁路提前竣工 詹天佑的塑像青山不老绿树浓浓的山林景观晋西北山沟险恶的大环境院子里艰苦的小环境干部介绍、老家陪同参观作者的心灵感触总结本课的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2、巩固小练笔: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座青山,看到老人创造的绿洲,又看到作者塑的老人的铜像,站在铜像前,你会从心底里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题目:青山是不会老的以“是啊,敬爱的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10、6;”为开头,以“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我可以想像••••••”把自己站在铜像前默默地对老人说的写下来。板书设计:青山不老老弱的身躯险恶的大环境创造绿洲,创造奇迹艰苦的小环境另一种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叙述风格:借景抒情 夹叙夹议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融为一体教学反思1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

11、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

12、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

13、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教学反思2今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

14、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后老师们与我交流了教学经验我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我这节课的得与失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

15、,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