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论文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7223324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控制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内部控制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内部控制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内部控制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内部控制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部控制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比较分析-对我国的教训启示11会本11班 xx 2011102021106目录一、国外内部控制发展1二、我国内部控制发展2三、欧美发达国家内控经验2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实施现状3五、建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的思考4一、国外内部控制发展内部控制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西方国家。内控的发展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四个阶段。内部控制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

2、1958年该机构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1972年,美国准则委员会在制定的审计准则公告中提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概念。随后,在1988年4月,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的制定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提出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取代原来的“内部控制”一词。该文告被视为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它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更加具有实用性,条理也更为清楚。20世纪90年代,COSO在经过充分研究后,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称为COSO报告,该文件是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提出了一个内部控制框架,是迄今为止,对内部控制最全面的描述。该文件认为内部控制应包含五个要素:控制环境、风

3、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于1995年颁布了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取代了原来的第55号准则。这也是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的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理论。在报告中,企业的经营者被赋予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的权利。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于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作用,不将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这直接导致内控实施时,无法找到内部控制的实际责任人,监事会也无法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当时,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一直处于自由披露的阶段,企业的管理层一般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性的出具内控报告。COSO报告建议,由管理当局或其指定的人员定期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

4、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出具评价报告,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核意见,即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注册会计师的验证报告,并对外披露。尽管如此,内部控制始终未成为信息披露的内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仍处于自由披露的状况。2001年美国爆发了安然事件,随后又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的会计丑闻,充分地暴露了美国稽查体系的严重缺陷。2002年,美国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也是自1933年证券法通过以来美国证券法律制度经历的又一重大历史性变革。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发展,内部控制正式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管理制度。法案中涉及内部控制的条款主要有第103款、第302款和第404款。第二年,SEC颁布了相应的规则,

5、上市公司都应该在年度报告中包括一份管理层有关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包括管理当局的声明,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注册会计师实施相应的审核。这些条款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做了一些规定:(一)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纳入强制披露的范围。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需含有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当局应该阐明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流程,并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二)强化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企业的关键管理人员必须在财务报告上签字,签字人必须向企业的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报告内部控制中的重大缺陷。(三)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注册会计师应当对管理当局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测试并出具

6、报告。二、我国内部控制发展新世纪头十年里,我国内部控制相关规定相继出台。特别是2008年由中国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09年7月在上市格式范围执行,标志着中国版萨奥法案的正式启动。它建立了以内部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环节、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条件、监督为保障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将重点引导企业加强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线的相关标准建设。2010年4月15日五部委又联合发布(财会201011号)文件,通知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简称为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年终必

7、须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这是董事会的责任,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可信的保障。还需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鉴证,出具鉴证报告,并于4月30日前披露。这对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乏力、会计信息失真严重、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状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内部控制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存在缺陷和问题,从缺陷和问题入手,对照外国先进的企业内控方法,吸取教训更好促进我国企业内控的发展。三、欧美发达国家内控经验美国于2002年7月由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英国于1999年由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与伦敦证券交易所达成一致,公布了内部控制:综合准则董事指南(即特恩

8、布尔报告),其中规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复核是董事会的职责。2005年10月,对该指南进行了修改,认为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董事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董事会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年度评价并报告。加拿大则早于1995年由特许会计师协会负责的控制标准委员会发布了控制指南,其目的是为各个层级开发、评价和改进控制时提供参考和依据。美、英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内控评估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政府及行业协会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的主导力量。从内部控制由自发性到他律性的演变过程看,各国政府及行业协会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规定企业必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因而在推动内部控

9、制有效性评估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框架设计以COSO报告为重要依据。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COSO在1992年发布的,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普遍接受了COSO关于内部控制的含义、目标、要素,以及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观点,因此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框架的设计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COSO的研究成果。(三)评估主体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可分为企业自我评估、社会中介机构受托评估、政府及监管机构的强制性评估三个层次。各国均十分重视企业自我评估这一基础层次,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被评估单位管理人员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评估,然后通过集

10、体讨论的方式提出改进建议,并由管理者组织实施。随着科技的进步、环境的变迁、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内部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评估主体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既包括独立于被评估单位的注册会计师,也包括被评估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层甚至全体员工,还包括因监管需要进行评估的政府部门。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促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标准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有效。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在于设计层面与执行层面同时有效。而设计层面的有效性在于制度的健全性和合规性,即制度是否存在,其设计是否与企业业务复杂程度、固有风险、政策法令等相适应;执行层面

11、的有效性在于制度与作业现实状况相符性和制度的遵循性,即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中是否能得到合理有效地执行,能否实现设立的内部控制目标。(五)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报告公开披露,接受社会监督。内控制度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及时督促企业健全纠错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并为政府经济决策、公众了解企业信息等服务,所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均采取公示制的方式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结果,以满足社会有关方面的需求,并起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作用,推动企业主动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实施现状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我国开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准

12、则,主要从两大方面予以规范:一方面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建设,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重点,如财政部1996 年12 月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国人民银行1997 年5 月发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另一方面,立足于企业内部环境的建设,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完善,如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财务通则(以下简称“新通则”)明确规定,主管财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主要评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2008 年5 月22 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

13、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上述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对改善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关调查的结果表明:平均60%的企业执行效力较差,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观念、无制度,有制度、不执行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比较重视常规业务的制度规范建设,如现金、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但在重大投资、担保、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明显不足,造成一些重大决策与内部财务管理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五、建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的思考世界各国内部控制经验和我国内部控制的实践表明,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制度、执行三方面不能协调一致的问题。因此,在研究建立我国

14、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应高度重视人的行为尤其是管理者的行为评估。内部控制不是一项制度或机械的规范,而是分布在企业中的一连串“人”的行动,是防止那些可能影响组织目标有效实现的风险因素造成的实际损失或者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贯穿于组织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或措施。由此可见,企业内部控制是针对人的财务行为的控制。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人的行为(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是通过财务制度,如财务决策、财务监督、财务预算、费用管理制度等加以规范的,行为后果通过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因此,设计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应当综合考虑反映人的行为后果的定性与定量指标,充分揭示“人”对企业财务

15、管理有效性的影响。(二)应当着重评估企业财务制度的健全性和符合性。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内部财务制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新通则的要求,且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要求相适应;二是设计的内部财务制度能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得到贯彻执行并发挥作用,为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提供保障。(三)应当重点关注企业财务制度的持续完善机制。设计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应注重促成企业形成“自我持续完善制度”的长效机制,增进企业组织成员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激发管理层和员工参与评估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评估过程中学到企业财务管理知识,熟悉本部门的控制流程,使风险更易于发现,纠正措施更易于落实,更有效地改善内部控制环境,防范财务风险。(

16、四)充分发挥财政对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的引领、指导和监督作用。财务制度建设的主体是企业,财务管理评估制度既是企业自身加强管理的需要,也是财政监管的需要。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兼有重要的经济调控和经济监督职能,对企业承担着社会责任和公共道义。各级财政部门不仅需要按照规章管理企业财务,服务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局,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无章可循、职责不清的局面,从源头上整治企业财务秩序,化解财政风险,而且需要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制度体系引领、指导企业完善财务制度,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五) 建立各监管部门评估结果互认共享的协调机制。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部门现有的评估制度更多地从会计与审计角度且局限于会计与审计控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