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220755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蓄电池运行注意项目.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培训讲义一、 常见蓄电池有多个形式,其符号及代表意义怎样。常见蓄电池有铅酸蓄电池和碱性蓄电池两种。铅酸蓄电池有KQ,1K,2K,4K等型式(新型式统一为GG)KQ,1K,2K,4K表示正极板类型,每片10小时放电率之额定容量分别为12,36,72,144安时,常见有1K-3,1K-4,1K-5,2K-3,2K-4,2k-5等,其符号表示;比如2K-4型蓄电池,2K表示正极板类型,此种类型每片正极板10小时放电率之额定容量为72安时,后面数字4表示每个电池有4片正极板,这么2K-4型蓄电池容量(在25c时)为:C25=724=288安时,对应新型号为GG-288, 碱性蓄电池有TN和GN两种(

2、旧型号为oKH和KH),TN表示为铁镍蓄电池,GN为镉镍蓄电池,比如:GN-100,G表示镉,N表示镍,后面数字100表示额定容量,即镉镍蓄电池额定容量为100安时。二、 蓄电池容量定义和影响容量原因蓄电池容量是表示充足蓄电池在放电期间端电压降低约10%时电量,通常采取蓄电池在25c时10小时放电率容量作为电池额定容量,也就是正极板中数和每片极板额定容量乘积,通常见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乘积为安时容量,影响蓄电池容量原因有:(1)放电率和容量关系,放电率越高则容量越小,因高放电率时,放电过程是极板表面有效物质强力发生改变,生成硫酸铅轻易堵塞极板小孔,硫酸不易进入极板深层,极板深层有效物质不参与反应

3、,内阻增加,电压下降快,使电池不能放出全部容量,以铅酸蓄电池为列:10小时放电率放出容量为100%,而3小时放电率放出容量近75%,1小时放电率放出容量为51、4%,放电电流和容量关系可用下式决定:Q=Q0 (I0 /I)n-1 式中Q0 -10小时放电率额定容量(安时),I0 -10小时放电率额定放电电流(安),I-非10小时率放电电流(安),Q-I放电电流时容量(安时),n-蓄电池放电容量指数,其值为I/I0 PbS04+2H20+PbS04,在放电过程中因吸收了电解液中两个分子硫酸而释放出了两个分子水,所以电解液浓度降低,比重下降,内阻加大,端电压降低。正极板由原来深棕色变成红褐色,负极

4、板由原来淡灰色变成深灰色。在充电时正负极板硫酸铅分别还原为二氧化铅(正极板)和铅绵(负极板)其化学反应式为:PbS04+2H20+PbS04充电-Pb02+2H2S04+Pb,因为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吸收了两个分子水而释放出了两个分子硫酸,故电解液浓度增加,比重升高,内阻减小,电池端电压上升。正负极板颜色由暗淡变得鲜明。(2)固定型碱性铁镍蓄电池;电池正极板是三氧化二镍Ni203,负极板是铁Fe,正负极板用耐碱绝缘板隔开,侵于比重为1.191.21氢氧化钾K0H溶液中,在充电后,正极板是三氧化二镍Ni203,负极板是铁Fe,放电后正极板变为氧化镍Ni0,负极板变为氧化铁Fe0,其充放电反应式为:

5、Ni203+2K0H+Fe2Ni0+2K0H+Fe0,从公式反应可知氢氧化钾在放电过程中只做这一化学反应媒介,而不参与化合,电解液中氢氧化钾成份不增加也不降低,所以判定电池运行情况关键依据是电池端电压。四、 电池串并联使用时总容量和总电压怎样确定(1) 电池串联使用时,总容量等于单个电池容量,总电压等于单个电池电压相加。(2) 电池并联使用时,总容量等于并联电池容量相加,总电压等于单个电池电压。五、 维护电池工作应注意那些安全事项,直流接地情况下在电池上工作应注意什么。维护电池工作应注意下列安全事项:1、电池玻璃盖除工作需要外不应挪开,以免杂物落入电解液内,尤其要注意金属物不要落入电池内。2、

6、在调配电解液时,应将硫酸渐渐注入蒸馏水内,同时用玻璃棒不停搅拌,方便混合均匀,散热快速,严禁将水注入硫酸内,以免发生剧热而爆炸。3、定时清扫电池和电池室,清扫工作中严禁将水洒人电池。4、维护人员要戴防护眼镜,避免硫酸溅入眼内。5、为使维护人员身体和衣服不被电解液烧伤和损环,应采取防护方法,6、假如有液落到皮肤上或衣服上,应立即用5%苏打水擦洗,再用清水清洗。7、室内严禁烟火,尤其在充电状态中,不得将任何火焰或火花发生器械带入室内,定时充电时应将电热停用。8、注意电池室内门窗应严密,预防尘土入内,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光线充足,但不要使日光直射电池。9、维护电池时要预防触电,电池短路或断路

7、,清扫时要使用绝缘工具。在直流接地情况下,在电池上工作应注意下列事项:(1)为预防触电,维护人员应穿绝缘耐酸靴和带绝缘耐酸手套,并使用绝缘工具。(2)工作时要严加注意预防另一极再接地,必需时要停止工作,查明接地原因处理后再进行。六、 直流系统并列和操作标准1 直流系统并列条件为两直流系统电压相等极性相同。2 蓄电池组严禁长久并列运行,只有在倒换操作时,许可短时并列。3 直流系统有接地时不易进行并列操作,当两组直流系统存在不一样极性接地故障时,严禁进行并列操作。4 许可用刀闸或开关瞬时拉合分路负荷措施查找接地点。5 直流系统倒换操作或寻求直流接地,如有短时停电,必需按保护规程退出相关保护;包含热

8、工保护应通知热工人员。 七、 硅整流装置及蓄电池并列、解列操作1硅整流装置并列:(1) 检验硅整流装置功效开关在“自动”位置,各充电模块地址码正确;(2) 给上充电装置交流电源;(3) 按下充电装置启/停按钮使装置带电;(4) 给上各模块电源开关,则各模块自动开机,装置有输出电压;(5) 将充电装置输出刀闸合至充供位置;2 硅整流装置解列:(1) 检验两直流系统电压相等,将蓄电池输出刀闸倒至母联位置;(2) 检验两组直流系统已并列好,按下充电装置启/停按钮使装置断电,检验其输出电流到零拉开输出刀闸;断开各模块电源开关。3 蓄电池停运:(1) 检验两直流系统电压相等;(2) 将待停蓄电池输出刀闸

9、(QS12或QS22) 切到“母联”位置,由另一组直流系统供电;(3) 按充电装置停电方法停运充电装置,断开其输出刀闸(QS11或QS21) ;4 蓄电池投入:(1) 按充电装置开启方法开启充电装置,输出刀闸(QS11或QS21) 投至充“供位”;(2) 检验待并蓄电池端电压和直流系统母线电压基础相等,将待并蓄电池输出刀闸(QS12或QS22) 切换到“池联”位置;5 直流系统正常运行中监视和检验:(1) 正常监视:a直流母线正常运行电压应为220 V5%;b蓄电池浮充电电压应为2.25V/单格,浮充最大电流为0.25C10A。(2) 检验项目;a各表计及指示灯指示正常,硅整流器输出电流电压稳

10、定;b各元件无过热、脱焊,接线无松动;c整流器柜应无异常响声和过热焦糊味;d快熔保险有没有熔断;若熔断,更换时必需和图纸和原熔断器查对;e蓄电池室内应清洁无杂物且温度在10-30;f蓄电池电解液液位和比重应在正常范围;g蓄电池极板无弯曲和短路现象;壳底无沉淀物;h蓄电池外壳应完整无裂痕、渗液现象,外部接线紧固无腐蚀;i每十二个月由检修人员进行蓄电池充放电试验,测试蓄电池容量应正常;八、 直流系统异常运行和事故处理1 硅整流器掉闸;(1) 现象:a 硅整流器故障信号灯亮;b 硅整流器输出电流电压到零;c 蓄电池处于放电状态,直流母线电压下降(2) 处理;a 检验硅整流器掉闸原因,若为电源开关跳闸

11、,检验硅整流器无异常后,合上电源开关重新开启,并调整输出电流电压至正常;b 若再次掉闸,则不得再开启,拉开硅整流器出口刀闸,倒换直流系统运行方法。通知检修人员处理。2 蓄电池开路:(1) 现象:a 蓄电池输入输出电流为零且调整无效;(2) 处理:a 检验浮充电流表是否故障或断线;b 检验蓄电池总保险是否熔断,各相关引线头是否断线或接触不良;c 检验蓄电池是否有开路现象;d 若为蓄电池或电流表故障,通知检修人员处理;3 蓄电池着火处理:(1) 快速将蓄电池输出刀闸切至母联位置,调整硅整流器输出电压维持直流母线电压;(2) 用干式灭器或干粉灭器进行灭火;4 直流系统接地处理(1) 现象:a “直流

12、系统接地”报警;b 母线绝缘监察电压表有指示;(2) 处理:a 依据装置或表计指示判明接地极性;b 由值长协调两机配合查找(双路电源);c 依据接地选择装置信号指示拉合故障分支(若该分支带有继电保护控制电源,则断开前要按保护规程要求退出相关保护装置),拉开后若接地信号消失,证实该分支确实存在接地,恢复供电后进行外部检验,找不到显著故障时通知检修立即处理;若拉开后接地仍然存在,则说明该回路不存在接地。D 若接地选择装置没有指示或指示不属实,则应依据下列标准分别拉路:拉合不关键分支; 拉合运行环境较差分支(粉尘、潮湿); 可能受阴雨天气及检修现场出现漏水漏汽影响分支; 经上述检验无问题后拉合关键分支;(1) 对带有热控保护分支,拉合时应通知热控人员;(2) 拉路时间必需尽可能短;(3) 查找时应严格预防人为造成两点接地;(4) 找到故障分支后,若有备用分支则可用备用分支供电,无须倒回原分支;(5) 依据接地情况,运行人员无法消除时立即通知继电保护人员或热控人员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