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7214423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阶段轻度智能障碍学生自我决策议题之探究.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學階段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議題之探究黃真真綜合職能科教師壹、 前言五年的教學生涯中,常常不斷的反覆思考,一個人的生活價值應是什麼?有尊嚴的生活又應是怎麼樣的?所謂的價值又是對誰而論?此類的問題不斷的在教學過程中出現,在編製教材時,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在不斷的探尋中,發現一個有尊嚴的生命、有品質的生活來自個體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了解,能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能努力的去追求理想,如同一般人,能做著喜歡的工作,為著想要的生活努力著。這想法推展到學生身上,希望學生在未來的生涯中,能發展出對生命的體悟,使自身的生活品質朝向一個有目標、有尊嚴的境界,而不是因自身的障礙而限制了對生活的感覺及其他的可能性

2、,被動的被安排,被動的活著。特殊教育的發展從最初提供身心障礙者基本的生活能力訓練開始,到現在著重在個人的生活品質,省思身為人在其生命周期中,應有的生活型態與尊嚴,發展出身心障礙者終身的的轉銜服務,是一系列以成果為導向的生涯轉銜,包括生計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其中心的理念是希望身心障礙者除了獲得基本的就學、就學、就業的服務外,能化被動為主動去了解及參與自己生涯的各項規劃,成為生命及生涯的主導者,就如同一般人是生命及生涯的主導者,是一個有信心、有生活目標的執行者,會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因承擔責任而獨立,透過適當的支持後,能發揮潛在的能力達成獨立生活。如何讓身心障礙者日後能順利轉銜,成功地進

3、入職場,融入社區生活,從自我決策的能力來看,是一個可為與可行的起始點。身心障礙者轉銜到職場最易失敗的原因是職場適應的部分,並不是技能不佳的部分,從這個部分去探究可發現,身心障礙生在家裡或學校時,一舉一動常受到他人的限制與安排,本身不需承擔任何責任,極少有做選擇與練習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無形中養成心理與行動上依賴的習慣,在休閒、學業、社交上一昧地聽從旁人指揮,缺乏自我決定與管理的能力,當然也就無法順利由學校轉銜至工作職場上,過獨立自主的生活。往下將從中學階段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決策的相關議題探討,從自我決策的意涵、課程找出可行的向度。貳、 自我決策的意涵政治學上,自我決策指的是人民自我管理一個國

4、家的權利,強調國家的主權獨立與民族自決,倡導擁護公民權利,強調平等的權利和參與的機會。身心障礙權利的倡導者沿用此精神到身心障礙權利運動上,擴大為障礙者爭取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利。(Wehmeyer, Abery, Mithaug, & Stancliffe, 2003) 從特殊教育方面來說,自我決策的觀念最早源自Nirjr(1972)所提出的常態化理念,在自我決策的過程中,基於每個人應獲得的自尊與尊重,重視個人本身的選擇、喜好及願望,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的議題自此受到重視。美國政府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至今,各單位開始檢視學校的教學,納入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的能力培養,企圖使個體發展成一個生命與生活的主宰

5、者與決定者。自我決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無法用單一的技能或態度解釋。(Bambara, Cole, & Koger, 1998),以內涵看,Wehmeyer, Agran 與Hughes(1998)歸納自我決策之內涵包括下列十二項:(1)做選擇的能力(2)決策的能力(3)問題解決的能力(4)目標設定與達成的能力(5)獨自生活、承擔風險與安全的能力(6)自我觀察、評價、增強的能力(7)自我教導的能力(8)自我擁護與領導的能力(9)內在控制能力(10)正向的效能歸因與結果期待(11)自我覺察(12)自我知識。自我決策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歷程,由了解與認識自我起始,進而為自己做決定,且為自己負責,達成自我

6、目標的程序,具有多元層面的複雜概念。學者對自我決策元素的的界定,多數強調選擇、做決定、控制、行動、目標的達成及個人有意義成功的能力。(許銘容,民93)參、 自我決策理論模式介紹自我決策的概念係一個複雜多元的概念,因此在界定上專家學者的詮釋各異,以下將從國內專家學者彙整的理論與模式呈現。林宏熾(民89)分別綜合相關文獻提出自我決策理論的基礎,分述如下:一、 社會心理學的動機理論:視自我決策係以個人內在動機與興趣為基礎與動力的來源。二、 行為學派的理論:視自我決策係一種自我控制與外在教育行為的結果。三、 社會學習理論:視自我決策為自我效能,影響個體行為表現。四、 認知學習理論:視自我決策為自我管理

7、,以及個人考量自己外在環境條件後,自我決定如何行動,並對行動結果加以評量的歷程。許銘容(民93)研究中歸納出的自我決策的理論模式可分為四種,摘述如下:一、 以個人信念、知識和技巧為重點的模式(一) 提出者:Field與Hoffman(1994)(二) 重點:個人的信念、知識和技能。(三) 技能:了解自己、珍視自己、計畫、行動、對成果的體驗和學習。(四) 說明:強調透過了解自己、珍視自己的內在歷程,提供個體自我決策行動的基礎;而計畫和行動則是在此基礎下要採取行動時所需的技能,這五項技能是相輔相成的,有程序性的,且透過對成果的體驗和學習,由體驗及回饋而來的經驗加深自我的自我決策知識和技能。二、 自

8、我決策的實用模式(functional model)(一)提出者:Wehmeyer(1996, 1999)(二)重點:將自我決策視為一種成果,是終其一生都在學習的態度與能力,與達成圓滿的成人角色有很大的關連。(三)特性:1. 自主性(autonomy):個體能適當地因應外在的干擾,基於自己的喜好、興趣、和能力,展開獨立且自由的行動。2. 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個體綜合評析當時的情境、工作任務的性質、以及擁有的資源,規劃並採取行動,對行動的結果進行評估,視需要來修正計畫。3. 心理的賦權(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強調個體對自己和環境的知覺,使用

9、心理賦權方式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環境、擁有達成目標的能力、與期待所預期成果的發生。4. 自我實現(self-realization):個體全面正確了解自己的優弱勢能力與限制,展現自尊和自信。三、 自我調整理論模式(self-regulation theory)(一)提出者:Mithaug, Campeau,和 Wolman(1994,引自Field,1996)(二)重點:根據自我調整理論,認為自我決策是自我調整的一種形式(三)說明:自我調整結合問題解決達成目標的向度,提出六個自我決策的主要步驟,如下列:1. 個體確定並表達自己需求、興趣和能力。2. 個體設定目標和期望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和興趣。

10、3. 個體做選擇和計畫以符合目標和期待。4. 個體採取行動來達成計畫。5. 個體評估行動的結束。6. 個體調整計畫和行動直到目標達成。四、 生態系統模式(ecosystem)(一)提出者:Abery(1994)(二)重點:以生態系統的觀點,視自我決策為個體和所生存的環境互相附帶結果,以技能、知識、動機為基礎,納入環境因素的影響(三)說明:1.技能的基礎:個人做選擇和做決策、自我調節、自我倡導和解決問題。2.知識的基礎:陳述知識,個人對環境事實的知識;過程知識,知道如何參與環境;自我知識,能精確評估自己能力和技能的個人自覺。3.動機的基礎:自我效能感、制握控制信念、與對成功或失敗的歸因。自我決策

11、模式強調重點不一,不論以那一個理論為基礎,共同的要素有三,分別是自我的了解、自我決策行動的計畫、及個人和環境成功的互動。肆、 目前相關自我決策議題的作法介紹一、課程方面(一) 國外自我決策課程介紹1. Step To Self-Determination Curriculum邁向自我決策的學習課程此課程是由Sharon Field, Alan Hoffman, 與 colleagues 等學者經過長期的研究實驗發展而成的課程模式,在美國應用的對象以中學階段、普通班及特殊班學生為主。這些研究對自我決策的認定是“一個人自我決策能力是由技能,知識及信念引導而成的”,主要的內涵有五個,分別是了解自己、

12、珍視自己、計畫、執行及對成果的體驗及學習,其結構與流程如下圖所示(Wehmeyer,2003)。Value Yourself(珍視自己)1.Accept and 3.Recognize and value yourself respect rights and2.Admire strengths responsibilitiesfrom your 4.Take care of youuniquenessKnow Yourself(了解自己)1.Dream(夢想) 3.Know options2.Know strengths, 4.Decide what isweaknesses, import

13、ant to youneeds, and preferencesPlan(計畫)1. Set goals設定目標2. Plan actions to meet goals計畫達成目標的行動3. Anticipate result預期的結果4. Be creative創新5. Visually rehearse具體的練習Act(行動)1. Take risks冒險2. Communicate溝通3. Access resources and support使用資源及尋求支持4. Negotiate協商5. Deal with conflict and criticisms處理衝突及批評6. Be

14、 persistent堅持持續Experience Outcomes & Learn(對成果的體驗和學習)1. Compare outcomes to expected outcome. 比較實際結果預期的結果2. Compare performance to expected performance.比較實際成果與預期的成果3. Realize success了解成功的因素4. Make adjustments調整圖 Step To Self-Determination Curriculum進行流程資料來源:Field & Hoffman (1994) model of Self-deter

15、mination2. TAKE CHARGE責任承擔模式由Power, Ellison, Matuszewski, Phillips與Rein等學者1996根據天生的動機及自我效能的理論發展而成的自我決策課程模式,經過學者們多年的實驗研究,證實此課程對於青少年及障礙青少年的自我決策能力的提升有達顯者的差異。以個別化方式協助青少年學習自我決策的技能,及運用自我指導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指導員適切的協助或提供支持下,讓學生學會自我決策技能及應用(王明泉,民89),是一個強調學生導向及合作模式的課程。課程有四項主要構成要素:技能的促進、師徒制(指導員)、同儕及父母的支持(Wehmeyer,2003)。策略內容可分為三種,分別為達成任務、合作關係及善巧應付,每個策略包含4或5個技能(如表1所示)。Powers, Turner 等人在2001年時,針對43名學生(有學習、情緒或其他身體障礙的學生)進行有關轉銜部分的TAKE CHARGE 模式課程,實驗成果顯示,學生經由TAKE CHARGE課程的學習,可提升學生對於自己未來轉銜的評估能力、學生和家長對轉銜的認知及家庭的參與及支持。表Strategies and Skills in Take Charge Model 責任承擔模式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