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7206655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设计说明(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IT产业园总体建设方案第一节项目区规划一、地理位置与规划围某市IT产业区位于某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疏港大道以东,北起永路,南至纬八路,总面积约2.03 km2。二、项目定位1、区域功能(1)贸易出口的基地某市IT产业区的首要功能是建设成为某出口加工的大基地,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准、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某市IT产业区,逐步实现外资企业由全部进口材料加工向逐步采用国产材料加工出口的转变,形成特定出口产业,带动经济迅速增长。(2)利用外资的新高地加工贸易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密不可分,

2、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必然伴随跨国公司更大规模地向我国产业转移,通过某市IT产业区建设,实现利用外资水平新的格局。(3)产业功能以促进某经济开发区产业链的形成,提升经济开发区产业为目标,依托某经济开发区已有产业基础,以发展电子信息、物流储运等产业为主体。2、项目功能项目功能定位于为IT产业区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具体功能包括:(1)管理办公参照其他IT产业区的经验,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IT产业区配套管理部门,为进区企业提供更与时的全方位服务,并负责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其他相关事物的协调处理。(2)一站式服务设“一站式”管理服务中心,由政府22个职能部门设立视窗提供投资专案的咨询、审批、

3、办证等政策服务。(3)基础设施配套设置便捷的交通流线,为进区企业的生产配套必需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三、功能分区项目区由公共服务区、工业加工区和物流区组成,公共服务区具备管理、查验与停车场功能,工业加工区主要引进大型加工企业的进驻,物流区主要为入区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规划总用地面积203.33 ha,主要功能布局如下:(1)一类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为IT产业区的主要用地性质,用地面积139.70ha。(2)道路用地规划道路广场用地共51.69ha。(3)绿化用地规划绿地系统根据现状情况,与河、路等结合,形成以绿化通道、景观节点等网状均匀分布的绿地系统,用地面积5.95ha。(4)水域主要为周山

4、河占地,面积约5.99 ha。第二节 建设容为了加快某市IT产业区建设步伐,某市政府委托某鑫泰集团开展项目区规划围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方便区域管理。基于项目区大部分为农用地和乡村道路的现状,根据项目区规划方案,本项目主要建设容为:一是道桥与沿线市政管线建设;二是河道整治;三为征地拆迁工程。1、道桥与管线项目区按“九通一平”标准建设,主要工程容包括:区域道路19条,其中园区主干道4条,次干道与支路12条,对外交通道路(即城市干道)3条;配套建设园区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公用管线。2、河道整治整治河道920m,包括清淤、护岸、两岸绿化工程。3、征地拆迁工程征地约775.3亩

5、,拆迁民房建筑面积17.38万m2、企事业单位建筑面积4.60万m2。第五章建设条件第一节 自然条件一、地理与行政区划某地处省中部,长江中下游北岸,位于北纬320157 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南部濒临长江,北部与毗邻,东临西接,是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的地级市,现辖靖江、泰兴、堰、兴化四市和海陵、高港两区。二、地形地貌某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两头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在25m,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在57m,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在1.55m。全市总面

6、积5790 km2,其中陆地面积82.74%,水域面积占17.26%。三、水系河流某境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这里的湖泊分布较多。江淮分水岭由西向东从中部穿过该市,境河流大致以通扬公路为界,路北属淮河水系,路南属长江水系。长江水系水位高于淮河水系水位1.2m左右,平均水位差为0.9m。四、气象条件某市在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这里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具有无霜期长,热量充裕,降水丰沛,雨热同期等特点。某市的气温最高在7月,最低在1月,冬夏季南北的温差不大,年平均气温在14.4-15.1之间,年平

7、均降水量1037.7mm,降雨日为113天,但受季风的影响,降水变率较大,且南北地域之间亦存在着差异。某市地区的温度带属亚热带、干湿区属湿润区。某地区,一般在3月底、4月初进入春季,6月上、中旬进入夏季,9月中旬开始进入秋季,11月中旬转入冬季。大致上每年冬季有4个多月,夏季有3个多月,春、秋季各2个多月。五、工程地质项目建设区域为江淮冲积平原,地层属第四纪冲积(淤积)的粘性土、砂性土,沉积物属海积冲积物,厚度一般为2000500m,岩相变化较为明显。土壤类型主要有粘土、来粘土,地耐力一般为1.2kg/cm2。本地区地质构造受大断裂带控制,区域未发生较大断层与破碎带等对建筑不利的构造。根据中国

8、地震烈度区划图,项目所在地地震烈度为7度,在抗震设计时采用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本工程据此设防。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200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某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着力克服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抢抓机遇、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某市地区生产总值13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一产业增加值109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808.6亿元,增长14%,其中工业增加值704.7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476.6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

9、.8: 58.0: 34.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56元,增长13.5%。地方财力明显增强。某市财政总收入26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1.08亿元,增长18.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23.2%、20.6%和35.8%。财政总支出183.36亿元,增长21.1%。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0.95亿元,增长18.1%。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医疗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分别增长46.7%、33.1%和25.6%。1、农业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300.62万吨,比上年增长10.5%;棉花总产量

10、2.12万吨,增长29.3%;油料总产量11.94万吨,增长18.3%。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60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71个,特色高效农业生产面积扩大到147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18.42万千瓦,增长5.9%。新增3家省级、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重点龙头企业销售、利税增长18%。林牧渔业稳定增长。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24万ha,增长10.3%。农田林网四旁植树130.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14.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21.92万吨,增长7.8%;禽蛋总产量8.8万吨,增长4.8%;牛奶总产量2.86万吨,增长5.9%。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38万

11、ha,水产品产量29.18万吨,增长31%。2、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经济保持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49.82亿元,增长31.3%。其中,轻工业828.91亿元,增长18.4%,重工业2120.91亿元,增长37.1%。其中,国有企业114.64亿元,下降1.8%;集体企业151.73亿元,增长12.4%;股份合作企业33.52亿元,增长23.1%;股份制企业1610.43亿元,增长31.1%;外商和港澳台企业818.64亿元,增长4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220.83亿元,增长25.1%。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明显体现了出口强劲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478.74亿元,增长41.

12、8%。工业运行质态平稳。全市新增销售过亿元的企业72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8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销售收入2794.88亿元,增长29.6%;利税总额287.5亿元,增长47.8%;利润总额152.01亿元,增长40.2%。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四大支柱产业产值1879.96亿元,销售收入1770.95亿元,利税198.2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7%、29.8%和50.8%。其中,机电产业产值804.57亿元,增长24.3%;化工产业产值492.67亿元,增长25%;医药产业产值226.5亿元,增长25.6%;船舶产业产值356.22亿元,增

13、长83.2%。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企业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4.07亿元,增长20.2%;竣工产值772.8亿元,增长10.5%;工程结算收入606.44亿元。建筑业劳动生产率18.4万元/人,增长19.9%。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653万m2,增长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412万m2,与去年基本持平。3、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城镇集体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7.66亿元,增长25.9%。第一、二、三产业投资16.54亿元、505.96亿元和378.02亿元,分别增长44.6%、24.6%和31.9%。民间

14、投资668.9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3%。房地产开发稳步发展。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11.78亿元,增长21.4%;商品房施工面积1095.82万m2,增长48.8%;商品房竣工面积315.55万m2,增长77.6%;商品房销售面积302.87万m2,下降3.6%;商品房销售额111.87亿元,增长11.4%。4、国贸易消费市场繁荣兴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25亿元,增长34.3%;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28.03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2.45亿元,下降9.4%。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市市场零售额282

15、.07亿元,增长24.4%;农村市场零售额113.66亿元,增长20.4%。消费结构调整升级。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金银珠宝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43.9%、25.9%和21.4%。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0985元,增长21.8,其中居住类、交通和通讯类、医疗保健类分别增长54.8%、37.7%和37.3%。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5075元,增长13.8%,其中居住类、医疗保健类、文化教育娱乐类分别增长49.3%、22.6%和15.6%。5、开放型经济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63.42亿美元,增长60.3%。其中,出口总额48.87亿美元,增长65.3%;进口总额14.55亿美元,增长45.6%。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额分别为28.6亿美元和23.1亿美元,分别增长74.6%和36.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8.5%和47.3%。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5亿美元,增长10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8.5%。对欧盟、美国、东盟、拉美的出口分别为13亿美元、5.1亿美元、5.8亿美元和3亿美元,分别增长82.2%、41.4%、110%和89.1%;从国、欧盟和日本进口分别为3.3亿美元、2.7亿美元和2.2亿美元,分别增长17.0%、49%和35.3%。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财务表格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