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千阳县红山中学教案 课题: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备课人姓名: 魏小丽 年级备课组长(审核):教学设想: 回延安是一首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赞歌,政治性和抒情性强,地域特色鲜明,民歌气息浓厚,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于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教学这一课,要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2、熟读成诵,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3、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厚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2、 熟读成诵,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课时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
2、教学流程:(一)导课激趣(设计意图:通过听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走近信天游,初始信天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阿宝)刚才播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3、联想丰富,感情深切。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它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二)资料交流(设计意图:了解圣地延安的伟大贡献,作者与延安的深情厚谊,为学生体会诗中的深沉情感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互相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1、贺敬之2、写作背景3、革命圣地延安(三)初步感知,概括内容(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情感)1、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诗情。2、听读【音
4、频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搂定(lu) 脑畔(pn) 糜子(mi) 油馍(m)3、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生点评。4、分组朗读,小组间竞读。5、你认为洋溢于全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激动、喜悦。回延安的过程。)6、本诗共五个自然节,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节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写与亲人重逢时的激动和喜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前程 。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四)教学总
5、结这首诗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抒发了对革命圣地的深深敬意,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五)作业设计熟读诗歌,试背诗歌。附:板书设计: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忆延安圣地养育我话延安欢聚话今昔看延安旧貌换新颜颂延安圣地大贡献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本课时,在初读的基础上,品读、研读诗文,学习拟人、夸张、排比、比兴等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教学流程:一、把握内容,体会感情。(设计意图:细读课文,品味研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朗读诗歌,自主学习,疑难问题合作探究:1、诗人回到延安的时候
6、,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回延安激动满情怀兴奋忆延安圣地养育我感激话延安欢聚话今昔喜悦看延安旧貌换新颜赞颂颂延安圣地大贡献热爱2、朗读诗歌第一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写出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诗人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近乡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两个“莫”,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展示出诗人心潮翻滚、思绪万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恋的表现。)3、体会诗人在第一部分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
7、土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中的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练,表情达意更加强烈、准确。)4、朗读诗歌第三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 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
8、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5、朗读诗歌第五部分,思考: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这一节艺术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6、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品析。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爱延安、会亲人、看延安、
9、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抒情,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直接抒情,如:“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直接抒发自己离开延安后的思念之情。“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把延安比作母亲,不断呼唤,用称呼揭示延安和“我”的关系,直接抒发了对延安的思念之情。间接抒情,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心理描写,通过两个”莫“,表达重回延安不能克制的激动之情。“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动作描写,“抓”“贴”,动作急遽,极写感情的深挚。二、品味诗句,学习写法(设计
10、意图:精读探究,品味语言,积累运用,体现语文学科学习语言的特点。)1、播放【影视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如何使用“比兴”手法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使用“比兴”手法。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2、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首先,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了炽热的感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突出了烧热的炕、生起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亲切又真实地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诗人的情景。其次,诗歌描写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突出了亲人欢
11、聚的情景。最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越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倾吐了内心的喜悦。3、品味下面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3)“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参考(1)“千声万声”所表现的是连声呼唤,“千”“万”是夸张,极写其呼唤声之多、之密。“母亲延安”直接把延安称作“母亲”,是拟人手法,一下子把“我”和延安的关系揭示出来了。(2)“唱”“笑”“招”是写
12、动作和表情的,这是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3)“树梢”“树枝 ”和“树根”都是一棵树上的,俱为一体;延安的山、水、人对“我”来讲都是亲的,后一句是由前一句联想出来的,是“比兴”,表达形象生动。三、总结特色,感受风俗(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信天游”的特点并学习其形式。)这首诗是诗人用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请根据信天游的文体特点,说说这首诗具有哪些特色?(可从结构、情感、语言、修辞等各方面入手)参考1、两行一小节,节内押韵。如第三部分第7、8节连用了“花”“拉”“话”“花”四个韵脚,渲染了欢聚时的喜庆气氛;第四部分2、3、4节连用“镜”“中”“平”“虹”“明”“风”等韵,强化
13、了赞颂延安新貌的语气,读来朗朗上口。2、大量使用“比兴”手法。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又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起兴,以此喻战士成长,十分亲切、自然,不仅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再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等,这里是比,运用得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的风味。3、善用修辞手法。擅用夸张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
14、,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另外,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信天游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4、选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选用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洋溢着浓浓的陕北地方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大量运用叠字,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诗中的叠字词语,有表事物的,如“树根根”“羊羔羔”等;有表数量的,如“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有表情态的,如“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等;还有表颜色的,如“白
15、生生”等。还有如“登时”“莫要”等陕北口语的入诗,都给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四、质疑问难(设计意图:这属于个性化阅读,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学生就本节课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答的问题,向全班提出,师生回答,或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五、总结拓展1、播放【影视课文】,学习总结。参考: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母亲”延安,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2、拓展探究:在那个年代,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延安人民发扬“延安精神”,经过艰苦的努力,生活不断地好起来,那么在今天,“延安精神”还值得我们学习吗?六、作业设计1、背诵、默写诗歌。2、查找资料,阅读延安颂小米的回忆记一辆纺车等诗文,了解那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感受“延安精神”。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