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训练含解析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7192400 上传时间:2023-01-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训练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训练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训练含解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巡抚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宣宗时,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政,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官员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军政事务。关于明代巡抚的设置说法正确的是()A明代巡抚已正式演变为地方长官B明初地方“三司”制不利中央集权C设置的最初目的是镇压地方动乱D利于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3明代万历年间

2、的刑部尚书王世贞曾说:“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下列关于明代内阁的表述,错误的是()A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B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C成为控制六部的最高中央机构D权势日重皆因君主集权的结果4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5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

3、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D极权统治得到强化6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事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7“(明代)大学士

4、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8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9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

5、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A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C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10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皇权至上制度,在这种体制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于一身。下列皇帝中,权力最大的是()A秦始皇B朱元璋C康熙帝D道光帝11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

6、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12在军机处建立以后,清朝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内阁行政职能更加明确,在为政方式上,朝廷对日常政务与机密重务的处理有了原则区别,即所谓“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军机处和内阁在权力分配上并不对立,它的出现并不影响内阁作为中央政府处理日常政务的职能,内阁仍一如既往地承担着大量繁复冗杂的行政事务,而这是军机处所不能也无法取代的。这主要表明()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行政效率大为提高D行政体制创新完善专练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时,内阁的权力膨胀,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因此神宗下令

7、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时,张居正进行了反驳,这说明内阁权势强大,A项符合题意。内阁权力是由皇帝赋予的,因此说“皇权受到严重制约”是不准确的,排除B项;社会经济凋敝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C项;明太祖朱元璋时已经废丞相,排除D项。2D本题考查明代的地方治理。“巡抚”由中央所设,实际上在明代后期实质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其权力有利于制约地方官员,但“巡抚”亦受中央节制,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A项,“巡抚”为中央官员性质,有实际权力而非地方官员,故排除。B项,材料与三司是否有利于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C项,“巡抚”最初由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时产生,C表述错误,故

8、排除。3C明朝内阁始终没有成为最高中央机构,它只是一个内侍机构,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C项。根据材料中的“百余年来,天子不独断必有所寄,不能不归之内阁而至嘉靖中,遂操丞相之柄,而出其上”,可知明朝内阁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阁臣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明朝皇帝为了加强集权,防止大权旁落,有时给予内阁很大的权力。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4B本题考查明代宗法观念的松弛。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前有所松弛,故选B项;“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到纲常伦理

9、,排除A项;“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项;“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说明顺应了社会的需要,且材料看不出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项。5D依据材料中的“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这一信息可知,丞相被废除了,而不是“丞相权力受限更多”,故可排除A;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央官制的变化,没有涉及“政令畅通得到保证”的问题,故可排除B;依据“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可知,六部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故可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初废除丞相等中央官制的变化,这些变化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D。6D由“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

10、太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宦官专政提供了可能性,故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7A根据材料“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可知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故A项正确;大学士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并不能对皇权构成限制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无意说明大学士擅长玩弄权术与否,故C项错误;大学士不仅没有宰相名义也没有宰相实质,故D项错误。8B本题考查清代的司法实践。由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项;据材料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

11、不断更新,无关司法程序的问题,排除C项;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排除D项。9C材料提到,“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的特点,因此选C。A选项过于绝对,B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10D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君权越来越大,相权越来越小,到朱元璋时期,废除丞相制度,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道光帝在雍正帝之后,权力最大,故选D。11D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12D从材料可知,内阁处理日常政务,而军机处处理机密重务。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决策机构更加明朗化,是对行政体制的一大完善,故选D项;材料强化了君权,但得不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A错误;材料中君主专制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错误;虽然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故排除C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